面对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加剧,全球有越来越多企业设定「净零碳排放」目标。(图:Pixabay)

面对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加剧,全球有越来越多企业设定「净零碳排放」(net-zero emissions)目标,为减缓地球暖化贡献心力,并在未能减少的碳污染部份,透过向碳补偿(Carbon Offset)机制提供资金,抵销本身未能减少的碳污染。分析指企业对这项机制挹注的经费,可望刺激氢燃料与减碳技术的发展,帮助达成全球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碳补偿 可促进减碳技术的研发

面对气候变迁带来的全球天灾风险,全球各大企业纷纷设定净零碳排放目标,并且在未能达成这项目标前,透过向碳补偿机制提供资金,抵销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微软(Microsoft)共同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1月承诺,微软将于2030年之前成为负碳排放(Carbon Negative)的绿色企业,亦即碳排放量低于碳削减量。不过,在未能达到目标之前,他表示微软将提供碳补偿经费,投入研发用于减碳的各项创新技术。

虽然有批评指花钱购买碳补偿,在缺乏透明及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可能破坏削减碳排放的努力,使得实质碳排放量不减反增;然而官员与学者认为,透过企业提供的碳补偿经费,可望促进洁净能源及减碳技术的发展,遏止地球进一步暖化。

汤森路透基金会(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引述联合国气候金融特使卡尼(Mark Carney)指出,全球碳市场在获得企业资金的挹注下,可望扩大对氢能源、更环保的航空燃料,以及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的技术研发,加强对抗气候变迁的能力。

路透社引述科学家的研究指出,氢气能源可以用来代替家庭取暖所需的天然气,或是大众运输使用的化石燃料,好处是不会产生造成气候变迁的温室效应气体与其他污染物质。

不过,氢能必须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绿能)进行水电解法才能生产出来,目前成本仍然非常昂贵,如何降低成本是未来研发的重点方向。

碳补偿 可保护森林、多种树

除了投资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外,企业提供的碳补偿资金也可用于保护森林或是栽种更多新树,利用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CO2)的天然解决方案,达到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迁的目标。

总部设于华盛顿、致力于生态保育倡议的非营利组织「森林趋势」(Forest Trends)主任多诺弗利欧(Stephen Donofrio)指出,对环境保育挹注的碳补偿投资,将会产生一些附带利益(side benefits),例如提供原住民与其他森林保育人士更多的支持和收入,并遏止地球生物多样性持续遭受破坏。

另一方面,藉由碳补偿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投资,避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GHG),以及化石燃料发电相关的汞、悬浮微粒和氮氧化物(NOx)等有害物质,也是实现环境与能源正义的一环。

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社会学副教授詹柯娃(Zdravka Tzankova)在「快速企业」(Fast Company)撰文指出,碳补偿机制可以做为实现环境正义的一项工具,从广泛的社会层面观察,採用碳补偿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有利于缓解来自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不公(environmental injustices),并可同时推动有意义的缓和气候变迁,以及改善企业与社区获得洁净与可负担能源的途径。

为减少碳排 碳补偿市场须扩增

科学家指出,为了达到「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的最低目标、也就是全球平均升温与工业革命前水准相比,不超过摄氏1.5度,各国必须将目前仍持续上升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减少一半或更多。

若要藉由碳补偿机制实现全球减少碳排放目标,英国前央行行长、联合国气候金融特使卡尼指出,2030年之前,碳补偿市场规模必须增加15倍,到2050年则需要增加100倍才行。

在扩大碳补偿市场规模的同时,挹注碳市场的资金也应增加对氢能、环保燃料及吸收温室气体的技术研发,相辅相成,增强对抗气候暖化的力道,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