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笔名亚子,1953年生于山东曲阜。作家,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孔府大劫难》(又名《1966阙里纪事》),以及《我是一个兵》《五十年谋杀》《报社》等长中短篇小说多种。近年来有《自我启蒙与救赎》系列音频讲座24个流传于网络。
壹
社会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绵延不断的存在过程,她是自发形成的,是自然连续的。
无论是政教分离的制度安排,还是立法承诺尊重和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独立意志自由,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容纳,都出于尊重社会这一个目的。
意识形态是肤浅的,远不具备生活本身的深刻厚重;政治是工具性的,只能居于从属地位,必须防止它主宰和改造社会的意图。
即便那些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再政治正确也远远不能概括人类文明的所有内容。所以才有观念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言。
政治是社会的保姆,是看护者,不应是主宰者。人和人们的生活才是社会的主体。
政治是服务于社会的,它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维持和保障社会原生态的存续和正常运行。
政治尽量不要打扰社会,政治不能干预人们的私人信仰和精神生活,政治要对社会本原的文化生态保有一种有距离的尊重和敬畏。
政治没有超越于社会之上的地位,更没有改造社会的特权。
此时此地谈论这些,首先是一个批判的立场,而后是一个建设性的考虑。
貳
常人第一考量是个人利益,而一个正常社会的政治家不是。比如那些民选总统,从他宣誓就职那一刻开始,守护宪法,尽心尽责服务于社会,就成为他的第一考量。
这是政治家异于常人的一点。当然他也有个人利益诉求,但他个人利益是附着在职务行为之上。
政治家第一职责是守护社会,是社会正常秩序和规则的看护者,不允许别的什么力量打扰主人们的日常生活,避免有人挥舞政治正确大旗,长驱直入社会横冲直撞。
政治家必须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势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能把责任推诿给普罗大众,推诿给人性、文化与社会。
叁
作为一种工具性思维,面对当下中国的现实,保守主义者在这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收复人性,使社会回归常识,在此基础上找回和重建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保守主义在它的创始人伯克那里之所以被反复强调不是一种价值观,就是因为它不认为自己具有主体性,它从不主动地主张什么。它只是政治家面对两难境地时的一个选择工具,它有一条明确底线,政治必须有所不为,这就是应尽量避免打扰人们的正常生活。
肆
这次观选,突出暴露了多数国人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用应然的思维去要求和期待现实。换句话说,人们不是从正在经验着的现实着眼,而是从某个或某些空泛概念出发,去评价指点不那么理想的现实,都带着点白左的思维底色。
所谓保守主义,所谓好的政治,说白了就是在正在经验着的现实中,审慎地选择一个最不坏的方案,尽量避开那个最不堪的结果。而已而已。
从个人角度来说,无论在什么社会,若想进入政治,就别抱纯粹干净的幻想了。政治就是个污水坑沼泽地。阴谋阳谋三十六计,都是政治常态。宪政民主制度下或许会好些,起码有底线的限制,有对权力的约束机制,有纠错去污机制。但也别想多么干净,这是人性现实。
冯克利教授有一段话说得好:政治需要作恶,但如何作恶,何时作恶,作到什么限度,如何收手,一旦失手可有补救手段,以及最重要的,心中永远对恶保持一种坚定的反感,绝不会为作恶成功而扬扬自得,正是柏克这位伟大的保守主义者的思想精髓之一。
伍
无论政治如何转型,也不管推动转型者挥舞的是多么高大上的旗帜,世俗生活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强行打断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以国民素质论为理由发起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以文化决定论的理由发起的文化启蒙运动,以信仰决定论的理由发起的宗教拯救运动,都是一种僭妄,所面对的也都是一些伪问题。
所谓敬畏,起码包括着两个层面,一是对造物主,对祂所创造的一切,包括自然秩序和人类本性,保持足够的敬畏,不能轻言改变或放弃;
二是对社会,以及人类建立于其上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习俗和传统,规则和秩序,这些都是一代代人选择和积淀下来的,是人类唯一能把握的东西。
破坏了社会这个文明母体,人们不仅没了立足之地,更悲剧的是眼看着主人沦为暴力的奴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
社会是一个生命体,其本身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超越于种种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之上的,自发的也就更具普遍意义的规则和秩序。谁也没有权利在这上边横冲直撞,无论何种高大上的理由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