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Chocolat-Louit 的卡牌上,绘画了义和团之乱的景象。图片来源:Art Media/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
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导致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屈辱赔款。中国历史教科书记述列强欺凌这件事,过程详细,但有意忽略其中一段叫做「东南互保」的插曲。
由于义和团均是北方农民,中国东南地区士大夫文化浓厚,经济兴盛,以上海、杭州等地为中心,已接触到西方文明。其中跟随李鸿章办洋务的富商盛宣怀,与西方文明世界广有接触,曾经开办煤矿和铁厂,更奉李鸿章命令建立电报事业,并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总办」,建立了上海至广州、宁波、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由于有了电报,此时以商人出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第一个看见慈禧指示南方各省大员服从中央、「召集义民、驱逐洋人」的电报。盛宣怀看了吓一大跳,决定将朝廷的电报扣押,并私下通知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认为慈禧太后的朝廷发了神经。若华南东南各省遵从中央,是「以一敌众,理屈势穷」。
盛宣怀又在电报中告诉李鸿章:「日本万余人已出广岛,英法德亦必发兵,瓦解即在目前,已无挽救之法。初十以后,朝廷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者,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办法。」咸丰十一年,指火烧圆明园之后的辛酋政变。
盛宣怀这份电报,创造了历史。他认为慈禧大后被身边的好战分子胁持,而这封要东南地方服从中央的电报,不一定是英明的慈禧本人的原意。
电报交给李鸿章,李鸿章想了一会,将电报转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南方官员一致反对朝廷支持义和团:「见太后所行,自招灭亡之政策,极为焦虑」。
在慈禧对外宣战的前一日,李鸿章打电报去力劝,告诉慈禧:南方大员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强烈要求慈禧冷静。但此电报抵达北京时,德国公使克林德已经被拳匪恐怖分子击杀,横尸崇文门街头,「中央」别无他策,只有宣布开战。
此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接见了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雷斯,英国人正式通知:若义和团乱蔓延到长江流域,洋人生命财产受威胁,英国将向汉口一带长江出兵,协助维持社会稳定。
张之洞立即回答:他有能力防止义和团乱蔓延到长江。双方正在对话,慈禧的「对万国宣战」已经发表,由此日起,清帝国全国都与列强处于战争状态。李鸿章与张之洞等人,若还与「列强」有任何外交谈判,则形同叛国。
但此时,东南各省大员不理会此一家规国法,盛宣怀建议张刘下令各地电报局不得公开此谕。等到东南互保正式签定章程,才在上海公布慈禧的宣战谕旨。这样偷窃时间,南方无人将西太后的宣战令当真。
此时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宣战谕旨中发现一句:「各督抚各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对于何谓「联络一气」,李鸿章和张之洞自行发表解释,认定是东南各省,地方当局,可以发挥高度自治,以共同挽救危局的大前提自行联络解决。
东南互保事件,可以促成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联邦制之路,但因为国运问题,此事不但未能制止清帝国的灭亡,反而引入了孙中山更激进的共和制,以及以后更激进百倍的选择。难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不知如何面对这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