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来源:Robinson Greig @ Unsplash

资料图片,来源:Robinson Greig @ Unsplash

Black Lives Matter 风潮余波未平,又随即掀起Stop Asian Hate 运动。针对种族的问题没完没了,这完全展示了人类的劣根性— 喜欢寻找差异、制造分化,对此我深感失望。仇恨亚裔看似是欧美地区的问题,但想深一层,这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针对少数族裔、宗教少数群体、原住民的恶意定型和歧视,到处皆见,遍及全球,只是在欧美地区更加突显出其暴力野蛮的性质而已。

相比于欧美,我们应当庆幸Hate Crime 在香港极少发生,然而,由于部份人士仍然对少数族裔有误解、定型、及歧视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可察觉种族歧视的确存在。自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少数族裔在港面对的困境,更是有增无减。

从欧美诉诸暴力的种族仇恨风潮以至本港少数族裔所面对的被定型及歧视问题,我总结了一些观察。

首先,很多人爱在出错时诿过于人。社会需要寻找代罪羔羊,少数族裔及宗教少数群体往往首当其冲。这些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香港在疫情肆虐期间,同样发生多宗针对本港人口某些群体的种族定型和歧视事件。

第二,有人说种族歧视源自无知。其实有时候资讯— 或更准确地说不完整或错误资讯 — 也会导致种族歧视。文字讯息的影响力惊人,正如在疫情初期,病毒以所谓发源地命名而引发的风波,便可见一斑。在香港,一些对某特定群组或社群的文化认识不足而作出的公开评论足以使他们沦为众矢之的,若再加上社交媒体散播错误和虚构信息,后果可以十分严重。

第三,种族歧视来自主流群体排除「异类」的倾向。无稽的是,「异类」可以是纯粹主观地划分,因个人的观感、地点及时间而定。你认为某人是「异类」,但根据另一人的观感,你可能与那「异类」是「同类」。在美国,东亚人和东南亚人常被误以为是中国人而就针对,便是明显例证。在香港,有时人们亦对来自南亚或东南亚的少数族裔的国借产生混淆,并由此衍生出毫无理据的种族定型及歧视行为。

任何成熟的社会,都理应有能力和智慧以承认、接纳和包容差异。可惜即使是经济最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却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实在十分遗憾。

更甚的是,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存有种族歧视。他们基于自己没有参与种族歧视活动,便会以非种族歧视者自居。然而,他们没有察觉自己对于某些种族抱有偏见,亦没有意识到自己因这偏见而产生的行为、语言或行动,也可能带有歧视成分。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欢迎某种族的人士参与活动、避免坐在看似少数族裔人士旁边,拒绝把房屋出租予少数族裔群体,全部是种族偏见和歧视的行为。

为何我们只待种族歧视演化为暴力时才惊觉、才发声呢?在日常生活中,假若我们看到少数族裔同事遭受轻度冒犯(micro-aggression)、服务人员缺乏文化敏感度,或某人仅因肤色外表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而遭无礼对待,我们应同样感到不满才对。只有「杜渐防微」,才可以杜绝种族歧视及其所可能衍生的暴力行为。

种族主义是棘手的议题,必须加以讨论,才能改变现况。

我们更应注重自我教育,开放自己学习他人文化。我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日后我们可能成为另一国家的少数,而是因为人类社会必须追求平等共融,才可以汇聚最大的力量,继续创建未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