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站的美国选民美国众议院早前通过决议,支持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成为美国第51个州。首都设州的问题一直缠绕美国政坛,背后涉及美国民主制度的一些根本问题。回顾美国首都设州的争议,可让我们思考「完善选举制度」这句说话中「完善」二字的意义。诚然,世上没有完美的选举制度,然而如何改革才配得上「完善」二字,倒不难得出客观标准:只有促进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改革才算。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有权设立面积不多于100平方英里的首都特区,独立于各联邦组成州分之外,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问题是《宪法》同时规定只有各州分代表才有权在国会中投票,于是首都特区的居民一方面变相被剥夺了影响全国政治的权利,同时却直接受联邦政府所监管。首都居民的政治权利,正是首都设州争议的重心。

促进平等参与和竞争

从理念上看,回想200多年前美国脱离英国独立,其中一个最有号召力的理据就是「无代表、不纳税」,意谓美洲大陆的居民不能介入英国事务,却要贡献英国财政。现在首都特区在美国的地位,却竟然如同美国独立前的状态,未免过于讽刺。

自从首都特区成立以来,美国政界已不断有声音质疑这个内在矛盾。而随首都人口于二次大战后快速增长,问题更变得不能忽视。虽然过去一直有各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却未能完全解决问题。例如1961年的《宪法》第23修正案就赋予首都特区于总统选举有选举人票,但国会代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到了1970年,国会通过赋予首都于国会众议院中有一名代表席位,却仍然没有投票权。国会又在1973年通过首都自治法案,唯国会仍有权推翻地方政府的决定,过去就曾有各种地方决定被国会否决,从公共医疗到枪械管制不等。

要彻底解决问题,美国政界回到《宪法》条文去找答案。条文虽然规定首都面积不应多于100平方英里,却没有说下限是多少,首都设州的支持者便想到把首都的法定范围缩细至只包括白宫、国会山庄、最高法院,和少数重要的联邦政府建筑物,反正不包括正常民居范围即可。余下来的地方,有提议可以还给原属的马里兰州,但他们已事先声明不想接收;下一个选择,就是在这儿成立美国第51个州,让当地居民在政治上可以和所有美国人平起平坐。最新的决议把这个州称之为「道格拉斯邦」,以纪念同名的废除奴隶制度与社会改革领袖。

有关建议还要得到参议院通过才能生效,预计会受到很大阻力。毕竟首都特区是民主党票仓,首都设州的话民主党在参议院会自动多两席,将会打破共和民主两党现时的势力平衡。当然,多数共和党人也不敢赤裸裸的说是为自身利益而去剥夺首都人民的政治权利,现时争议主要围绕法律层面的问题,例如先前提到第23修正案赋予的总统选举人票在设州后该如何处理等。

对于美国首都设州的争议,我们可以很公道的说是「完善选举制度」:现存制度不符合平等参与和竞争的原则,有些人的政治权利受损,就要想办法去修正。在美国,类似的争议还有很多。例如共和党人要求加强选民投票时的身份验证,民主党则指地方政府签发证明文件时有诸多不便,有关要求变相打击低下阶层投票意欲。面对这个两难,无论你要求放宽投票时的证件限制,还是要求地方政府提供便利的证件签发,方案可以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要让投票变得更容易,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完善选举制度的追求。

当然,美国也有些选举改革的建议是明显有违民主原则的。早前乔治亚州通过选举法案,禁止义工为正在排队等候投票的选民提供免费饮食,后面就难以说出有何正当理由,明显只是为了减低投票意欲而来,随即引发全国声讨。

要大篇幅讨论美国的选举改革和相关争议,是因为有些专制国家的官员很喜欢拿美国的政制做文章,说美国政制也存有种种不平等,进而推论「民主不是好东西」。但是这种观察是片面甚至是误导的。美国政制确实有很多问题,但美国人会公开讨论这些问题,会比较不同方案如何可以确保投票制度的公平公正。就算是同一政党内,也可以有不同意见,反正到最后大家的权力都是来自选民。整体来说,我们也见到美国的选举制度逐步走向公平,过去的问题逐一得到修正。

相对来说,有些地方可以完全不咨询受众意见,从上而下的把一套明显限制公平参与的所谓选举改革压下来,还要自称是「完善选举制度」,则未免太不要脸。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