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如今清明节,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天气,不是「清明节雨纷纷」,而是更加悲伤的话题——死不起。网上流传一份《全国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价格排名》,全国各地的墓地价格高得吓人,上海则名列第一位。上海市墓地均价每平方米超过6万元,天逸静园艺术高端墓地每块58万元起。
有人解释说,上海墓地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的问题。上海平均每年死亡的人数为12万人,每年墓地用地需求为100亩,而上海市总体规划中的墓地用地只够满足20年的需求。这么算下来,大约每一位死者的墓地用地为0.56平方米。
但是上海有牛X的人。2016年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原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黄菊的骨灰迁回上海青浦福寿园公墓。黄菊的墓地占地10亩(6667平方米),市值近6亿元。黄菊一人占的墓地相当于1.2万上海人的墓地用地。要是多几位这样的牛人看中上海墓地的风水,上海市总体规划中的墓地用地肯定不够20年的需求。
上海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2019年上海常驻人口2428.1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3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土地占有仅为261平方米,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上海是中国经济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依赖于后备的土地资源,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都很大,矛盾相当尖锐。但是人有生就有死,就是土地资源再紧张,也不能不顾及墓地用的需求。
《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上海的形成:上海陆地形成于地质史的近期。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内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陆。这些陆域都属于古太湖淤浅后形成的湖沼(特别是青浦、松江一带)与湖滨平原。从那时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时代中后期,期间的陆地都形成得非常缓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闵行、奉贤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此时,包括市中心区在内其他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
得利于长江携带来的泥沙,上海的陆地不断地淤高,不断地向东、向大海推进。上海的后备土地资源来自长江的泥沙。不但是上海,包括长江三角洲都是依赖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而成。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上海市乃至长江三角洲的陆地面积是在一个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充分的后备土地资源保障。真可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峡大坝建造之后,对一千公里之外的上海影响几何?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没有进行过专题论证。
最早指出这个问题的是黄万里先生,早在1986年1月他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发表《论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前提》一文指出:“长江出三峡,从四川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并冲刷了河底的卵石到中下游,在地质历史上建立了两湖三江冲积平原,而且仍在不断建立着苏北和上海浦东的滩涂;同时河口向海中延伸,相应地堆积起沙土,抬高着河床和两岸平原。右岸上海浦东400年前海岸线在今钦公塘位置,距今线约4公里,平均近期每年涨地10米;……合计江苏东疆每年造地至少十万亩(笔者注:约66.7平方公里),这个莫大的财富是长江从四川等地搬来的。在三峡大坝拦沙后,这些财富将不会如前增长,甚至会受海流冲击,海岸线有时可能退缩。”
黄万里先生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了三封信,陈述了三峡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但是三峡工程决策者没有理会。他们认为,黄万里先生在黄河三门峡工程上侥幸说对了一回,在三峡工程上不可能再赢一次。三峡工程从2003年投入运行之后,长江口的泥沙量持续减少,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转为不断减小的过程。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
2014年6月14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在凤凰网评论频道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题为“三峡工程环境影响再认识”的发言。陈国阶在发言中全面阐述了三峡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包括水污染、洪涝灾害、地质灾害、自然和人文生态、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等。他说,三峡工程“将来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上海。例如,泥沙对于上海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过去评价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现在没有了。对上海有害的现在增加了。例如,长江污染、海水倒灌、海岸冲刷将加剧,对于长江口和东海渔业生态系统也将造成不利影响。」
2016年11月29日原上海市政府参事包起帆老先生提交了题为《长江下泄沙量骤减对上海土地资源影响分析》的报告,包起帆老先生指出:「历史上,长江口是一个淤长型河口,滩涂淤长成陆、河口不断外推。上海本土和长江口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就是长江泥沙淤长而成的,长江口的滩涂也依赖于长江源源不断的下泄泥沙而生长发育,成为新的国土资源。但随着上游下泄沙量的持续减少,自2010年后,长江口滩涂面积开始减小。至2016年,5米以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尤其是2014年后,减幅加大。其中,扁担沙、北港北沙、横沙浅滩、九段沙、南汇边滩等长江口主要滩涂区域面积均有所减小。横沙浅滩的减幅最为明显,2010-2016年5米以浅面积共减少37平方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6平方公里(0.9万亩)。」「根据三峡水库实际入库泥沙情况,未来300年内三峡不需要进行水库清淤排沙,加上长江沿线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实施,在未来相当长期限内,长江口的来沙量将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现象的长期持续会使长江口面临侵蚀。」
根据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后,长江口滩涂面积开始减小。至2016年,5米以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尤其是2014年后,减幅加大。」六年时间,减少后备土地资源124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21平方公里!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数据,支持了黄万里先生生前的观点。
上海土地资源的减少,是谁造成的?这笔经济损失应该算在谁的头上?上海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寸土寸金。上海市墓地均价每平方米超过6万元,上海市墓地面积满足不了20年的需求。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后备土地资源不增反而下降。按上海每平方米后备土地的价格2000元计算,每年仅仅上海的土地资源的损失就高达420亿元。这里还没有计算江苏省南通市的土地资源的损失。三峡工程平均每年的毛发电收入为250亿元,这个收入能填补这个上海土地资源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