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广场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是赫尔辛基著名的地标建筑,于1969 年挖空地底岩床所建成。
在冷战时期,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是英美法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及苏联控制的共产主义阵营。北欧五国之一的芬兰与苏联接壤,但仍维持独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并致力行中立国路线。可是,与强邻相连,令芬兰民众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冷战时,首都赫尔辛基就建造一个巨型的地下天堂,以作求生准备。
早在沙俄时期,芬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十分复杂。1808 年,瑞典与沙俄帝国爆发战争,翌年瑞典战败,把芬兰割让出去。芬兰成为沙俄帝国辖下的一个大公国,俄罗斯人保证原有制度不变之余,还享有更大自治权,实行「芬人治芬」,官员一律由当地人出任,议会亦享有立法权。可是到1890 年,亚历山大三世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激发当地的民族主义抗争;1917 年十月革命后,芬兰自行宣布独立。
当时,俄国的新生共产政权正忙于内战,认为芬兰独立对作战更有利,在当年年底就率先承认芬兰独立。可是,芬兰很快就陷入内战,政府军与左翼社会党交锋,前者得到德国支持,苏共则支援后者,结果资本主义的政府军获胜,苏芬两国签订和约。事情并未结束,1939年二战初期,苏联又一次入侵芬兰,史称冬季战争,最终苏联只能惨胜,死伤数以十万计,却只取得约1成芬兰领土。事件迫使芬兰投靠纳粹德国,并参与往后的东线战事。
二战轴心国败亡后,芬兰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很多土地来换取和平和独立,却发现自己处于冷战的最前方,与苏联的新领土边界长达833英里。在60年代,当赫尔辛基政府不断挖掘地道,进行电线、引水道等基建工程时,发现地下空间其实足以容纳全城60万名民众,并能提供运动、商业和文化设施。芬兰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 Charly Salonius-Pasternak向Atlas Obscura表示,地下设施是为了在战争时拯救平民而建,芬兰政府从未提及俄罗斯,但一切都不言而喻。
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Amos Rex art museum)是当地最新的地标建筑。
赫尔辛基地下设施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部分。Salonius-Pasternak 现时是国防政策专家,他在冷战时期长大,小时候常常流连地道,看看自己可以在不穿厚重外衣的情况下走多远路。冬天时,赫尔辛基日照时间很短,五颜六色、灯火通明的地道,连接着各个市集和地下铁路站,方便居民和旅客。赫尔辛基地下规划师Eija Kivilaakso 表示,下雨的时候,人们可以驾车驶往地下停车场,然后用升降机到百货公司。
圣殿广场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是赫尔辛基著名的地标建筑,内部设计别树一格,于1969年挖空地底岩床所建成,在疫情前每年可接待85万旅客。最新的地下地标是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Amos Rex art museum),2018年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最具创意和最令人期待的建筑,内部设计充满未来感,又有独特透光设计,让自然光可以进入馆内。美术馆有2.3万平方呎大的展厅,主要展出现代主义的艺术杰作。
除此之外,赫尔辛基还有地下游泳池、冰球场、赛车场等等,政府会定期维修通风设施,据指还会有两星期储备的粮食和食水,还有床铺等日用品。不过,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不像以往紧张,虽然俄罗斯近年多次警告芬兰不能加入北约,但Salonius-Pasternak指,芬兰人已很少担心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想起地下设施,就只会想到地铁站和文娱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