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育儿院。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人口和粮食,总是中国社会的焦点议题,因为吃饭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这几十年来,中国也一直以「养活」了全世界5分1的人口自傲(其实是18%左右,但马马虎虎差不多报大一点,可以谅解),而有功于全人类。

众所周知,中国的耕地不算太多,以全世界耕地面积计,只占7%,所以从这个角度,很多人推论当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是相当先进了。

是不是这样呢?最近看到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再查下去,结果有点意外。

原来商朝末到西周期间,粮食(也许是稻米和小麦加在一起)亩产约60 斤,而人均每月粮食标准维持在40 到70 斤,中位数50 斤,不包括肉类蔬菜等,显然,贵族阶层每月消费的绝不止50 斤米,那么平民以及奴隶「吃饱」的份量,就要打个折扣了。

又有专家推算,战国中晚期稻米亩产约216斤,汉朝的时候增加到264斤,从唐朝到明清1,300多年间数字变化不大,在309至392斤之间。

那么又有多少耕地呢?清朝的数字比较接近上个世纪,一共是12.5亿亩,如果按亩产392斤、4亿多人口计,每月人均粮食标准应有95斤。但是根据清朝中期的纪录,成年男子平均每日粮食约1.5斤,每月45斤(妇孺的数字当然再低一点),这样看的话,和周朝也没有太大分别。

20世纪50年代,经过「翻天覆地」的「社会运动」,中国的耕地达到15.6亿亩,而亩产的数字一飞冲天,冲出宇宙,1958年爆出亩产36,900多斤的「奇迹」,比100年前的数字多了两个零,更夸张的是索性在前面加一个1,报称13万斤,这应该只有外星人的技术才能做得到。

当然,中国官方「事后」统计1958年粮食产量是3,980亿斤,每亩只是255斤,不但不及清朝,其实只比战国时代多了40斤而已。

然而,清朝的时候,为了避免粮荒,沿海地区的官员就已察觉,不如向外国进口粮食,所谓「东米不足,西米济之,西米不足,洋米济之」,两百多年前的古人,只要头脑正常,也不难明白,向别国采购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而不是自给自足。为促进粮食贸易,朝廷下令进口米免征关税,当时主要买的是泰国米,晚清的时候,江南一带进口的粮食每年有1,100万到1,600万石(石就是担,香港至今还保留这个度量),换算下来大概是11到16亿斤。

如果对于这个进口数字没有什么概念,再看民国1922到1930年,沿海地区(估计同样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进口的洋麦只有250多万石,就不难发现,晚清的粮食进口贸易相当畅旺。

好了回到现实,近十年来,中国稻米的产量,凭借极其自豪的现代农业技术,亩产达到2,000甚至3,000斤,是清朝的6倍,人口则是清朝的3倍,依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2020年度前三季进口1.02亿吨。因为:这个年代谁还只吃米饭?「养活」今日的中国人,绝对不能只依靠国产的稻米,「吃饱」的定义已经扩充到包括肉、蛋、奶、水果、海鲜、甜品、麻辣火锅……其中好多好多食物都无法自给,譬如什么生蚝、龙虾、帝王蟹。

更令人意外的是:美国的农业技术和中国相比,一点也不先进,美国米产量为每英亩7,619磅,换算成中国的度量,亩产只有约1,255斤,但美国却是全球排第五的稻米出口国,如果将大豆、小麦、玉米加在一起,美国更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超过3分1,但美国农民似乎没有说过他们养活了3分1的世界。

噜哩噜苏列了这一堆数字,还是要借用学者专家苦心的总结:商朝的亩产虽然只有60 斤,却也「养活」780 万人口,估计占世界人口的15.6% 到20%,和今日几乎无差别呢?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