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禄胸像。图片来源:British Museum/Twitter

学习历史,总离不开阅读前人的记述。在中国,想要检验史书记载是否真实,或评论是否公允,结果可能与海南省厅级退休官员邓光华一样——写下为秦桧翻案的著述「秦桧大传」,遭官方降级处分、没收书籍。但在英国,推翻或查证所谓历史定论,似乎稀松平常。5月27日起,大英博物馆将举办Nero: the man behind the myth展览,寻找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暴君」尼禄真貌。

馆方网页引言形容,尼禄被视为罗马史上最恶名昭彰的统治者之一。16 岁成为罗马皇帝,30 岁在叛乱中自杀的尼禄,短暂统治期间发生过罗马大火、布狄卡(Boudicca)在不列颠的叛乱、处决母亲和第一任妻子、穷奢极侈的建筑项目与生活开支等指控。不过,引言亦形容尼禄是「罗马社会巨变时期的民粹领袖」,希望观众观看约200 件来自罗马宫殿及庞贝古城的文物过后,再判断这位年轻皇帝,是一个欠缺经验但尽力管治撕裂社会的统治者,抑或如历史所描绘的暴君。

英国「卫报」引述展览方指,希望展览即使没有恢复尼禄名誉,至少也要挑战历史对他的臆断。尼禄治下自然有残忍的一面,例如今天威尔斯安格尔西岛(Anglesey)发现的奴隶铁链,反映了帝国下的奴隶剥削。不过,大英博物馆策展人Thorsten Opper 形容,尼禄其实深受罗马社会底层人士爱戴。

Opper指,意大利维苏威火山(Vesuvio)在尼禄死后十多年的公元79年爆发,火山灰下保留了诸多时人赞扬已故皇帝尼禄的墙壁涂鸦,是次展览将展出庞贝古城的例子。尼禄死后,受到元老院抹煞记录的「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惩罚。Opper认为:「尼禄死后的事迹受争议,每个阶级都有不同说法。他与精英阶层关系紧张,但我们也知道,罗马平民在他去世后数十年,仍向他致敬。人物的评价不尽相同,正是故事有趣之处,也是我们要调查的地方。」

尼禄展览策展人Francesca Bologna则在大英博物馆网志指出,尼禄上台初期,曾获军队及元老院支持。但后来,尼禄的观点经常与传统贵族组成的元老院不一,双方不时发生冲突,导致尼禄日渐失去权力。属于元老院精英集团的古代历史学家,便将尼禄描绘为一名暴君。

Bologna 又指,人们对尼禄的大部分理解,均来自塔西佗(Tacitus)、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及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三位史家的著述。但他认为,三人乃根据远非公正的叙述者所言而撰写记录,撰写时皆按照明确的路线叙述,即尼禄之死带来一段混乱及内战时期,直至弗拉维王朝(Flavian dynasty )夺取政权后,方终结内战。

Bologna 表示,弗拉维家族治下的著述者,均热衷于合法化弗拉维王朝,故倾向以恶劣的目光看待这位前朝末代皇帝,将历史变成宣传工具。而这些叙述,日后也成为后世史家采纳的「史料」,导致尼禄世世背负虚构的恶名。

例如史家将罗马大火的责任归咎于尼禄火烧首都,以清理土地兴建庞大新宫殿;苏埃托尼乌斯与卡西乌斯.狄奥记载,尼禄从皇宫看着大火,一边弹奏里拉琴(lyre),一边歌颂特洛伊(Troy)沦陷。但Bologna 表示,事件纯属虚构。因为罗马大火时唯一在世,当年只有8 岁的塔西佗日后记载,大火时尼禄并不在罗马城,且马上返回首都领导救援,甚至开放宫殿安置灾民。

尼禄对待亲人之凶,也是其历史「污点」。三名史家均记载,尼禄怒踢怀孕的妻子,导致其死亡。Bologna 质疑,这只一种表现疯狂暴君形象的文学惯例,类似事件多见于古代文学,故不足信。Opper 认为:「尼禄的暴君流行形象,乃出于操纵、偏见及彻头彻尾的谎言。」借着是次展览,博物馆馆长Hartwig Fischer 便期望:「提供重新评估一部分历史的理想时机,谨慎观察的话,也许还可以激发人们找到历史相似之处。」

文/ HUGO SZE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