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12 月,示威者手持撕掉共产党标志的罗马尼亚国旗,站在高处遥望广场上的坦克。图片来源:Peter Turnley/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1989 年,不只中国,整个共产世界都走到历史关口,不约而同地面对政治改革压力,罗马尼亚独裁者寿西斯古(Nicolae Ceaușescu)选择用军队回应,结果遭到反对派活捉处决,与整个苏共集团一同寿终正寝。究竟这场抵住军队屠城的民运,有否达到民主过渡的目标?反对派领袖为何与李鹏甚有渊源?
革命的导火线落在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Timișoara),国家安全局(Securitate)想要除掉受人敬仰的匈牙利裔异见牧师László Tőkés。在罗马尼亚,如此肃清行动早就无日无之,但受到邻国匈牙利的政治变革鼓舞,群众于是放胆抗命,12 月15 日提前包围牧师所在的教堂,阻止国安拘捕。
示威者在布加勒斯特街头与军方对峙。图片来源:Romanian National History Museum/Wikimedia Commons
德州农工大学国际关系学者Gabriela Marin Thornton是革命见证人,她指军方和国安进驻蒂米什瓦拉展开杀戮,死伤消息经口耳相传至首都布加勒斯特。愤怒的民众起初不懂组织示威,但12月21日寿西斯古计划公开发表维稳演说,反倒为群众带来集会契机,到场民众不断喝倒采,打断寿西斯古发言,电视直播亦告中断。
布加勒斯特随之沦为杀戮战场,军方坦克驶进首都广场镇压示威。当年19岁的地质学系学生Traian Rabagia参与抗争,他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访问忆述,他与群众高喊「自由」、「我们是人民」、「打倒寿西斯古」等口号,同时目睹行人路上到处都是血迹。
据知控制街道的军方,起初向试图占据电视台摄影棚的示威者开枪,但新成立的反对派联盟「救国阵线」(Frontul Salvării Naționale)接管电视台大楼,同时军方倒戈相向,与效忠寿西斯古的重装国安局部队街头巷战。寿西斯古夫妇同时被反对派活捉,以种族灭绝等罪名起诉,草草受审后,于12 月25 日圣诞节当天枪毙处决,革命也暂告一段落,前后估计多达超过1,100 人被杀。
罗马尼亚新总统是李鹏旧同学?
有别于大多数东欧国家以和平民主过渡,罗马尼亚其实早有流血革命的先兆。历史学家朱特(Tony Judt)在著作解释,罗马尼亚是最高压统治的东欧国家之一,当其他东欧政权不断向外举债,勉强供应民众生活必需品时;寿西斯古反而紧缩开支,为偿还庞大外债,只管把国产商品外销,80年代起强迫人民过物资短缺的赤贫生活,甚至恢复以马车做交通工具,要国家倒退为农业自给的经济,寿西斯古本人却继续奢华生活。倒行逆施的政策令民怨沸腾,寿西斯古惟有更依赖秘密警察的恐怖统治。
80 年代晚期,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大推政治改革,放松对卫星国的控制,惟罗马尼亚仍未见任何变革迹象。1989 年革命前一个月,寿西斯古还再次连任党总书记,一切看似牢不可破,但其实党内部早有离心倾向,不少党高层质疑寿西斯古与时代脱节,视之为负资产,为求自保而准备好伺机而动。
最讽刺的是,革命中推翻寿西斯古政权的反对派「救国阵线」,正正就是这批投机变节的共产党员所组成,其领袖伊利埃斯库(Ion Iliescu)与六四事件主张镇压学生的中国总理李鹏份属朋友,二人同为莫斯科动力学院水电系学生。「救国阵线」接掌军队和国安局后,伊利埃斯库宣布放弃共产主义,但除了开放党禁、为国名删除「社会主义共和国」字眼以外,罗马尼亚未经历实质体制改革。
在罗马尼亚革命中,伊利埃斯库以「救国阵线」领袖身份向群众演说。图片来源:Jacques Langevin/Sygma/Sygma via Getty Images
伊利埃斯库以反共姿态赢得翌年大选后,随即就向群众反脸,竟然以巴士接载矿工到首都,武力镇压留守街头的学生,造成21死650伤,但伊利埃斯库既有民主光环掩护,被视为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镇压学生的暴行就更难有国际关注。1994年李鹏访问欧洲,被示威者斥责为「天安门屠夫」、被多国领袖质询中国人权状况,唯独是罗马尼亚总统伊利埃斯库奉他为上宾——两位旧同学在1989年的历史关口,各自作出不同的政治抉择,却同时攀上政治生涯的高峰。
罗马尼亚人在革命中展现无比勇气,前赴后继以血肉抵挡军队和国安推进。奈何回首历史,我们才发现真正关键的决斗,原来发生在统治集团内部,何时武力镇压、何时顺应民情,明智的投机者为自身利益适时做了抉择。但换汤不换药的过渡,为后共产时代罗马尼亚带来无穷后患,困扰当地公民社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