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一直到十七世纪,都居于世界的领先行列。然而正当西方在政治经济工业科学各方面高速崛起的近三百年这段时期,不幸的是,中国却正处于衰微的阶段。

1881年6月,李鸿章(中间长鬚者)乘车视察 正在修建的中国首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6月,李鸿章(中间长鬚者)乘车视察 正在修建的中国首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

大家知道,是迅速扩张的英国首先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政府为了制止鸦片贸易,为了防阻外来影响,导致与英国于 1839-1842 年的鸦片战争,战争使中国军队遭到惨败,其结果是租让香港以及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外国人在这些口岸并享有「治外法权」。1842-43 年与英国,1844 年与美国与法国,1858 年与英、法、美、俄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所谓「条约的世纪」。

这之后,中国又经历了太平天国造反的危机。这一危机从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兵开始,导致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持续达 14 年,纵横 18 省,席卷了半个中国。

在危机平定后,自 1860 年起,中国开始了对西方冲击的第一步反应。这就是所谓「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1861 年,恭亲王奉命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发端。

洋务运动早期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当年清政府剿灭了太平天国以后,中国的社会大环境相对处在一种较为平和的环境下,再经历十几年的“师夷长技”,呈现了一片“莺歌燕舞”的虚假繁荣,史称“同治中兴”。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正好是邻居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清朝官吏的中国文化优越感,因此学习西方的中心口号是著名封疆大吏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学西方的技术,如造船造枪炮的技术,把它用于保卫中国原有的制度和价值观。而日本人,如我们上次所讲的,它原先的文化主要学习自中国,所以现在扭转方向改为学习西方也就没有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心理障碍。于是,中日两国的学习的结果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中国的主政者不懂得,一旦采用西方机器,就得借用它的科学技术;借了科学就得借用其他知识和观念,接受了新观念就得改制度,最后走到宪政改革以至革命共和。这些是相互关联,一环扣一环的。事实上后来也是这样走的。不过,由于每一步都很不情愿,很被动,因此是「走两步,退一步」,充满了痛苦和血泪。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运气不佳,在这一关键时期(长达四十多年),中国大清朝的最高统治权落到了一个无知而保守的慈禧太后手中,抑制了中国以革新的方式回应西方冲击的可能。而日本,则首先有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并由进取心极强的年轻的明治天皇率领内阁全面向西方学习,社会获得全面的改造。

中国洋务(自强)运动的失败

1861 年,恭亲王奉命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发端。

洋务运动早期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当年清政府剿灭了太平天国以后,中国的社会大环境相对处在一种较为平和的环境下,再经历十几年的“师夷长技”,呈现了一片“莺歌燕舞”的虚假繁荣,史称“同治中兴”。

洋务(自强)运动由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以及较年轻的助手李鸿章领导,这两位都是很能干的汉人官吏,恭亲王奕訢、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发展的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李鸿章懂得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学习欧美机械以自强。除了造船炮以外,当时还要求更大范围的改革。于是,洋务运动超越了军事范畴,广泛的兴建铁路、矿山,政府甚至鼓励私人兴建工厂,社会上也出现了张謇这样一批实务救国论者。同时培训人才,大量翻译,甚至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

但正如前面谈到的原因,洋务运动的每一步都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中国第一位到美国的留学生容闳,1854 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八年之后回国,却等了十年才被曾国藩用于买机器和当翻译。他建议的留学政策,直到他回国 15 年后才实施。1872 年,他带了 120 名穿长袍的儿童到美国,同行的还有老式中国教师,好教儿童们学「之乎也者」以不忘本;另外,还派一位保守派与容闳同行,以便监视他并防止儿童被西方思想精神污染。后来,由于精神污染很难防止,于是到 1882 年,这一留学计划就被废除了。

此外,守旧派怕开矿、铁路、电报线会破坏风水,也极力阻挠。而仅有的企业都是官办官营,办事的商人被掌权的官员压榨,毫无效率。官办企业、官僚资本,贪污腐败,慈禧太后又派守旧派掣肘,因此,独立自主的民间企业始终无法达成。

1894 年,中国与日本开战。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双方都使用了西方的技术来武装自己的军队。因此甲午战争正是检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的关键。

战前很多人看好中国,因为中国毕竟疆域广阔,舰艇的数量也多于日本。但李鸿章明白内情真相,极力阻止开战。试想,1880 年末,海军军费竟被慈禧太后用去修颐和园。如何能战?而中国军舰有些没有炮弹,有些则没有火药,北洋舰队司令竟是一位骑兵老将,他把军舰按骑兵冲锋式一字排开,却被日本海军以两个纵队包围击败。

这次的失败不同于以往。日本长久以来一直视中国为自己的老师,但是它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后,日本已非昔日倭寇。这次战争让中国人深深陷入了苦恼——为什么经历了 30 年的改革,依然失败给外国,甚至是一个以前地位低于自身的小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洋务(自强)运动的失败。这是一次关键性的震撼。自此以后,中国知识分子醒悟到必须从政治制度上入手了。

中国的改制:戊戌变法的兴起

我们已说过,1895 年甲午海战,过去一直被中国瞧不起的东洋小日本竟然也打败了堂堂大中华,而原因只不过仅仅是 30 年前小日本模仿西方,改革了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点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全国士大夫悲愤莫名,认识到非改革制度不可了。1895 年 4 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国人群情激荡,于是著名学者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各个省份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提倡”变法图强”,并组织强学会,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它开启了现代中国读书人集会上书,参与政治,呼唤变革的新篇章。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 年 8 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 年 8 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 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 年 2 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 1898 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 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 年 1 月 29 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 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康有为的这些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和以及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实际上,湖南也一直在实践自强运动,是地方求新变革的先锋省份。 1898 年,康有为的机会来了。这一年,列强都要求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似乎已走到被瓜分的边缘。康有为又赶到北京上书,请求变法。1898 年4 月他以保种、保国、保教为号召,成立保国会。然后,帝师翁同和把他推荐给了光绪皇帝,在中国的这一关键时刻,康有为成了皇帝最信任的人。当时,慈禧太后已经把政权”归还”给了光绪皇帝,名义上皇帝已经可以独自主持国家大事了。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在那些日子里,天天发布有关新政的”诏定国是”的文书,带给了中国人以崭新的政治框架,使中国士大夫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之情。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朝气蓬勃,新事物蒸蒸日上的时期,似乎一个崭新的宪政中国就要就降临到地球上了。

**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注明光传媒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