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的最新施政报告,在一片抗议声之中出炉,主调是解决长年累月的房屋难题。面对超过七成民意要求她下台的呼声,这些措施还能力挽狂澜吗?德国之声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分析示威浪潮的未来走向。

Hongkong China Politik Unruhen Protest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德国之声:林郑月娥把新一份施政报告的重点放在民生政策,现在看来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紧张局势有作用吗?

这些措施没什麽意外,反而感觉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我认为这不怎麽会令局势降温,她想把注意力转移到民生问题上,但效果十分有限,因为社会主要的关注仍然是政治矛盾和“五大诉求”上。原本外界预计林郑月娥会在房屋问题上有大动作,引开社会的注意力一段时间,但观乎今天的反应,她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至于这些房屋政策有没有效用,也不是所有人都持正面的看法。例如放宽房贷上限反而可能会推高房价,而且因为政治因素,大家对是否买房子多了多重考虑。她在施政报告所说的好像还停留在一年前的状态,其实不太合理。包括面对民间反对声音的“明日大屿”(填海计划),她仍然坚持要继续做,只是说找年青人来对话,但公众对她根本已经没有信任。

德国之声:香港政府想要透过政策和行政方式疏导民怨,这条路是否已经行不通?

我比较意外的是,今天竟然没有人去围堵立法会,反映示威者已经对她没有任何期待,甚至觉得她是Nobody,这是很可悲的。林郑月娥想用政策挽救民望,可是她的公信力已经非常的低,许多人都憎恨她。我感觉她的限制很大,绑手绑脚的。传统官僚思维也没怎麽改变,推不出破格的新犹。

德国之声:普遍舆论对这份施政报告不买帐,建制派立法会议员也表示不满,是否代表这一系列措施连替她拉拢政治盟友也办不到?

的确帮助不大。建制派本来期望政府会派钱或有更大动作提升民望,但是结果新措施的力度不够,无法制造很大的舆论效应,也无法帮助他们迎战下个月的区议会选举。而且林郑月娥的民望太低,他们也不敢赞赏她的施政报告,而要采取较批判的态度。

Carrie Lam Hongkong Proteste im Parlament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国之声:那麽在目前的状况之下,你认为后续的示威会如何发展?

明报最新报导,由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进行民调显示,政府一直用的招数其实不管用–民意依然朝反方向发展,愈来愈多人支持暴力,政府和警察的公信力愈来愈低,愈来愈多人认同政府要负责任。

虽然警察的打压会愈来愈厉害,可能令上街人数减少,但不代表民意逆转。好像周一(10月14日)的声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集会,只要有不反对通知书就马上有10几万出来。所以抗争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具体发展则视乎有没有突发性事件出现,或者政府会不会再次做出煽风点火的行为。

德国之声:街头抗争仍然会朝着暴力的方向激化下去吗?

在短期内,我看不到暴力会完全平息,但是相比十一前后那段时间,做的人似乎减少了。原因是警方搜捕的力度很大,现在随便在街上都有休班警察在抓人,配合《禁蒙面法》实施令犯法的区域更广。其次,部分人觉得勇武手段开始“见顶”,不能再加强了。少数人质疑勇武的效果,觉得无差别暴力太大,可能令前线示威者稍为收敛。同时我们在网络上也看到,示威者也在做自我检讨,包括美国因素也有一点影响。接下来比较重要的是区议会选举,这会对运动走向有一定影响。

德国之声:有分析指出港府可能以社会动乱为由取消区议会选举,你的研判如何?目前局势对选情有何影响?

选举是政权真正在意的东西,因为这牵涉权力位置。然而他们没有好的处理办法,延后选举一定对选情没有帮助,而完全取消选举的话,我看不到如何解决当中带来的问题,例如任期、是否悬空、法律问题等。用阴谋论的角度看,如果政府想为取消选举铺路,理应会刺激更多暴力事件,例如不让支持示威的人参选。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被拒绝参选,当然这还需要继续观察。

我相信目前的状况对建制派的选情非常不利,特别是这几个月林郑月娥的路线–没有尝试挽救民望,只是一直打压–她其实几乎没有照顾建制派的选情。人们会用选票惩罚建制派,只是选票惩罚不了林郑月娥。

附转:

林郑破例视像宣读施政报告 房屋牌能否撼动示威?

香港抗议声由街头延续到议会,林郑月娥在议事厅内碰壁,导致她成为历史上首位要以视像方式宣读施政报告的领导人。面对社会上呼声不绝的政治诉求,林郑月娥选择以房屋牌回应。

Carrie Lam Hongkong Proteste im Parlament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在立法会会议厅内,民主派议员用投影器把“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示威标语投射到林郑月娥背面的墙上。

(德国之声中文网)经过几个月复修的香港立法会会议厅重开,新一届会期的第一次会议,由特首林郑月娥宣读新一份政报告。早上11点,她抵达立法会大楼,在民主派议员夹道抗议下步入会议厅。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要求议员保持肃静,否则会命令其离场。但是一众民主派议员没有理会,继续高喊口号,他们的桌上也放着示威标语。林郑月娥在示威声中开始宣读施政报告。同一时间,议员区诺轩用投影器把“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示威标语投射到林郑月娥背面的墙上,公民党议员陈淑庄则用喇叭播放街头示威现场的声音,要求林郑月娥回应诉求。

会议开始短短两分钟后,主席梁君彦宣布暂停会议。十多分钟后会议恢复,林郑月娥第二次尝试读出施政报告,但是民主派议员没有停止抗议,部分人更加想走向讲台示威。

最后,梁君彦称因为部分被驱逐的议员不肯离场,宣布休会。林郑月娥离开会议厅时,继续被多名民主派议员追着抗议。

Hongkong Protest im Parlament (picture-alliance/dpa/K. Cheung)

林郑月娥进入会议厅时,民主派议员夹道抗议。她最终成为第一次不在议会内宣读施政报告的特首。

避谈政治 大打房屋牌

按照几十年来的传统,回归前的港督以至后来的特首都会在议会内宣读年度施政纲领。林郑月娥是第一位不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的特首,改为发表预先录影的影片。

林郑月娥在影片中表示:“一日香港仍然处于争端不解、暴力未止、对立不和的境况,香港无法走上复和之路,大家亦对前景失去信心。我们必须逆转目前悲观的情绪和制止破坏秩序的行为。大家必须放下分歧,停止攻击,以我们共同恪守的价值,重新启航。”

香港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示威浪潮,至今仍然未有止熄的迹象。在抗议声中出炉的新一份施政报告,花了大量篇幅着墨于房屋和土地政策。林郑月娥指称,房屋问题是“部分民怨根源”,而新措施会处理香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她也表示,香港经济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预计在今年第三季步入衰退。

以下是施政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

  • 未来3年提供1万个过渡房屋单位。
  • 放宽首次置业按揭(房贷),800万港币以下物业最多借九成,1000万以下港币物业最多借八成。
  • 运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人土地,发展公营房屋和首次置业房屋,并呼吁地产商支持。
  • 落实第2个港人首次置业房屋项目,要求市区重建局提供更多同类单位;改建政府工业大厦为资助房屋。
  • 明白社会对“明日大屿”发展计划有疑虑,建立平台让专业人士和青年参与讨论。
  • 继续向中小学及幼稚园学生发放每年2500元学习津贴,但不包括大学生。
  • 公共交通费用补贴上限增加至港币400元。

民调:73%要求林郑下台

对于示威者的五大诉求,这份施政报告并没有一一回应,而是继续强调支持警队执法。在新闻会上,多名记者追问新措施如何缓和社会不满,特别是市民对于政制改革和人权的关注。

《明报》委任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87.6%受访者同意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较上次调查进一步攀升。81.3%受访者认为要落实双普选,要求林郑月娥下台的也多达73.3%。另外,民众对于警队的不信任继续增加,68.8%受访者支持大规模重组警队;以10分为满分,受访人士对警方的信任度只有2.6分,表示完全不信任(零分)的人多达51.5%。

面对记者质问,林郑月娥如此回应:“我不同意香港的自由受到损害。而民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政改必须符合宪制要求,否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她续说:“我五年前提出政改,那些建议非常合理但被否决,现在同一群人又提出宪制改革。这份施政报告未必有方案,但当情况平静下来,我希望与社会各界有平静的对话。”她表示,本届任期内就基本法23条立法的可能性较低。

2015年6月,被泛民阵营称为“假普选”的香港政改方案在立法会遭到否决。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当时曾表示,因为政改方案将会被否决而感到痛心、失望。“我无法预知香港的民主发展什么时间可以重新上路,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决维护’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香港仍然是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李芊(综合报导)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