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JPG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是三线建设者对自己悲凉的评价,40年光阴飞逝之后,他们不得不在面对自己的儿女甚至是孙子们时,脸上带着愧疚。

很多我们以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和事,其实一直都还是存在着的现实。

从1964年开始的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造就了近17年的大移民。而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同,“三线移民”遵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倡导了一种“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从东部沿海及北部工业城市,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在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外,近17年来的2052.68亿元的投资,也使三线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甚至是城市建设。

不可回避的是,三线建设由于过于分散,过于强调隐蔽性,使得几乎所有的三线企业在转向市场经济之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其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及复杂交通造成的成本浪费,使大批三线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后完全失去了竞争力。为此,大批三线企业或搬迁,或合并,或破产,或重组,或转让,或倒闭,都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与此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三线人群”,却并没有因为80年代开始的对三线工程的调整而消失。

当年的“好人好马”,几乎全都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等工业重镇来到穷乡僻壤。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40多年过去之后,他们老迈的身躯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对故乡的眷恋,而标志着他们扎根三线壮举的子女们,却承受着来自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负。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是三线建设者对自己悲凉的评价,40年光阴飞逝之后,他们不得不在面对自己的儿女甚至是孙子们时,脸上带着愧疚。

三线建设不仅是新中国处在各强大敌对势力包围下的一场伟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赎,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因承担国防和军工任务而始终神秘的“三线人”,从某种角度上,也许可以成为今天西部大开发可借鉴的案例。

任何一个因人为的动作而构成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会还原为人本身。不管他们今天身在何处,以何种形态生存与生活,都无法去除自己身上深深的“三线”烙印。我们寻访这个群体,不仅仅是想呈现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希望藉此对这个庞大的特殊历史群体以及被这个群体影响的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做出探知。虽然年轻一代的“三线人”中不乏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卓有成就的人物,但是在平均一个工厂就有上千下岗工人的现实中,残酷的生存问题更现实,也更普遍。

记者走访了甘肃、重庆、贵州等三线重地,它们呈现了当年三线工程的三种不同现状:或等待政策性破产,或合并搬迁异地,或完全破产消失无踪影……离开或留在当地的三线人及其后代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质疑过当年的“三线建设”的政策与其达到的国防战略意义上的效果,但又全部都在为自己现实生活的窘迫而后悔。这些“三线人”与他们身处其中的,过去庞大辉煌而如今又破败荒凉的厂区一起,为我们揭开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显露出令人尴尬的真实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