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德国《华商报》社长修海涛(齐墨)离世,并不感到惊讶。死神曾多次造访他,这也是意料中事。
取自齐墨推特图片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4年前,我们在法兰克福相聚。谈到他的健康,告诉他,健康第一,其它都不重要。无奈,海涛本齐人,善饮。家中美酒多,高朋满座,推杯换盏,在兢兢业业工作,同时也享受生活。
和海涛交往29年,这里回忆在九十年代与他在一起工作的往事。那时,他用的是齐墨的笔名。
1992年底,笔者住在奥格斯堡。作为民阵成员,担任民阵德国分部会刊《自由魂》的主编。
当时,海外两大民运组织民阵和民联正在进行合并。结果,在华盛顿合并大会上,因人事纠纷,组织分裂,造成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巨大裂痕。笔者所主编的《自由魂》成为双方争夺的舆论阵地。
期间,齐墨给予支持甚多。他在写给笔者的信中,对笔者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你是代表大会被全体代表推选出来主编《自由魂》的,并不是被那个人。因此,作为主编,你有权发表你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基督徒,不会做出违背良心之事情”(齐墨1993年3月3日致芮虎)
后来,民阵重新改组,继续独立运作。齐墨来信说:
“弟对兄之工作,深感佩服,民阵不久将恢复,多方仰仗兄之才干。风雨同舟,将德国的民运坚持下去。”(齐墨1993年8月16日致芮虎)
对于笔者的工作与生活,齐墨也表示关切:
“你目前不再工作,生活上会有困难如有时间,请多用学习电脑打字,在这方面或许找到工作。”(齐墨1993年4月2日致芮虎)
后来,笔者在博登湖畔开了粤菜馆,他还和当时的民阵主席万润南及其他朋友来访问。
修海涛,笔名齐墨, 1957年生于青岛。1984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任讲师,后获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奖学金,1987年到德国留学。先在歌德学院学习德语课程,而后在曼海姆、弗赖堡和明斯特等大学学习研究历史。
其实,如果齐墨没有来德国,在中国他将是另一种发展。
人生道路延伸开去,如果你在某一条十字路口,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将是一条不归路。
如果齐墨不参加民运,就可能会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者。在德国他的博士论文以汉学家卫礼贤为主题,我们曾多次谈到这位传教士。卫礼贤的墓地就在斯图加特附近。本来卫礼贤是去中国传基督教的,结果,他却接受了中华文化,成为道家的信徒。卫礼贤去世后,其墓碑也是以道家阴阳八卦球形装饰。
齐墨在1989年“6-4”之后,参加海外民运。先后任民阵德国分部主席,民阵总部主席等职务,成为海外民运的一位领军人物。
1997年他创办了《华商报》,这是一份政治中立的双周报。这份以广告为收入来源的报纸给欧洲华人和中国商人提供的海量信息:发行2万份,在机场和火车站出售,并在中国社区免费发放。
后来,他大病一场,几乎离世。在生与死的阴阳线上,齐墨悟出了人生的真谛。2012年出版自传《我的民运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宣布退出海外民运。在书中,齐墨对海外民运进行反思,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其中,由于揭露了民运内部一些秘闻,被一些人称之为“民运叛徒”。
其实,至今,在笔者的记忆中修海涛还是民运中的齐墨。他在给笔者的一封信里,谈到自己的内心:
“民运中有一些邪气,但正直的人毕竟为多。一个人或许会说些错话,如我自己,但一定要正气为先。”(齐墨1993年3月3日致芮虎)
另外,修海涛还出版了6本书。其中一本叫做《Nihao Europa》(《你好,欧洲》),其中的章节诸如“中国厨艺和莱茵河葡萄酒”。他对记者说:“德国从不同角度看中国文化、历史与影响的协会有约200个,但它们之间却几乎没有交流”。他想让生活在德国的华人和感兴趣的德国人都可以看到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关于中国德国事务的机构,以增进两国的交流。
值得回忆的还有许多,比如海涛生前在笔者“摆渡者”微信群里,每日都发布多条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消息,让微信群友获益匪浅。
修海涛(齐墨)于昨日在法兰克福因癌症不治,与世长辞,终年64岁。
愿齐墨在天之灵安息。
(2021年8月25日于菲尔斯河畔)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和立场,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注明光传媒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