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新疆女企业家李华身在海外,有家难回。但她每天忧心忡忡,牵挂的还是国内的同胞。1月30日,她奔走呼告,克服困难,筹集了数十万元救灾物资,终于赶在国际航班停飞之前,送往了武汉的抗疫一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百商责无旁贷
2月6日,李文亮医生逝世的消息传来,她忍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1984年,身无分文的新疆姑娘李华卖血开始创业。摆照相摊,开五金店,注册公司,创业腾飞。这条道路,她走了35年。没人想到,当年柔弱的落榜女孩,竟成长为叱咤商海、年纳税上亿、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明星企业家。
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一手创办的“百商集团”,这个新疆龙头企业,自治区扶持的民营企业三十强、有3000多位员工的优质企业,在2019年,突然被卷入“扫黑除恶”运动,被打成“恶势力”犯罪集团,她的丈夫、姐妹以及员工20多人,均身陷囹圄。和付出的相比,我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我对国家、社会,以及这个时代都充满感激。”55岁的李华,在遭遇人生的最大变故、身陷绝境时,依然这么说。她说,创业35年,她从来没想过离开中国。但是现在……
“我和丈夫可以把企业捐献给国家。但不能遭受这样的不白之冤!”这是她的心声。
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民营企业家一样,李华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写照。她今天的遭遇,以及承担的痛苦,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所独有的遭遇。
(上) 创业史
1984年,新疆姑娘李华18岁,却不止一次想到了死。
正是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没人想到,这个清秀苗条的女孩,已在悄悄收集安眠药,准备在19岁生日的当天,离开这个对她如此刻薄的人世。
命运是残酷的,命运又是温柔的。19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新与旧交替着,沸腾而又充满活力。在最绝望的时候,命运给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成了中国最早的“个体户”之一。
卖血创业,摆照相摊,开五金店,注册公司,创业腾飞。这条道路,李华走了35年。没人能想到,曾经身无分文的柔弱女孩,在35年后,成长为叱咤商海、决胜千里之外,年纳税上亿元、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明星企业家。
“和付出的相比,我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我对国家、社会,以及这个时代都充满感激。”36年后,55岁的民营女企业家李华,在人生遭遇又一场重大变故,企业被“黑打”、面临巨大困难时,依然这么说。这是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她的丈夫、民营企业家王军在新疆身陷囹圄,她有家难回,却依然情系故土。她牵挂着疫情肆虐下的同胞,奔走呼告,筹集数十万元的救灾物资,赶在国际航班停飞之前,送往武汉的抗疫一线。
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民营企业家一样,李华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写照。她今天的遭遇,以及承担的痛苦,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所独有的遭遇。
和其他民营企业家不同的,李华出生、成长于新疆;创业、成功于新疆;如今被“扫黑除恶”的狂飙猛进席卷进去,企业遭遇灭顶之灾,也在新疆。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女性,突破“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自强不息,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辉煌数十年,却在2019年遭遇重创。她的故事,值得世界倾听
三十余年来,百商致力于尽己所能,履行社会责任
1、 童年的苦难:“多余”的女婴 静悄悄长大
1966年,李华出生在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
她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前面已有三个姐姐,父母一心想生个儿子,没想到,第四胎又是一个女儿。
6年前的1959年,正是大饥荒肆虐中国的时候。她的父亲,作为南京二中的一名老师,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家人,从南京到新疆“支边”。从那以后,父母再没有离开新疆,“献了青春献后代”。
在那样压抑而贫穷的年代,孩子越多,家庭的生活压力越大。对一心想再生个儿子的父母来说,她的出生,简直又是一个沉重打击。在她出生40天的时候,父母把她送给了一户人家。
在这户人家,她被养了不到一个月,结果女主人怀孕了,就又把她送了回来。但父母还是不想接受她,四处打听,又找到了一户人家,把她送了过去。
在第二户人家没过一个多月,这户人家又收养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比她漂亮。人家就又把她送了回来。
母亲把她送到了第三户。此时,比李华大十多岁的大姐,内心再也受不了,坚决反对,拉上父亲一起,把她重新抱了回来。
就这样,在生命的最初,她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命运抛来抛去。只因为,她是一个女孩。
她一天天长大了。慢慢懂事后,她就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是多余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工,工资低,生活原本就很困难,她这个超生的女儿,又给家里添了一张口。仿佛,来到人间,就是她的罪过。
母亲阴沉着脸,父亲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她像一只小老鼠,只能把自己躲藏起来。慢慢长大一点,家务活就都是她的,一个受气包,永远都是胆战心惊。
最难受的是饥饿。只要从学校回家晚了,家里就没饭吃。夜里躺床上,饿得前胸贴后背,只能趴着睡。记得有一次,实在是太饿了,偷偷吃了弟弟的东西,结果被母亲狠狠揍了一顿。小学四年级,她就开始想,要不要再活下去?她听人说,葱和蜂蜜拌着吃能死人,就吃了一大把葱,辣的直流泪。然后写了遗书,穿的整整齐齐睡下。结果,第二天发现自己没有死。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内心充满着自卑和压抑。
她记得有一段时间,母亲因工作调动,带她去了吐鲁番的大河沿镇居住。在镇上,生活还是艰苦,每周要回到乌鲁木齐取口粮。周六放学后,她就去步行到火车站,扒上火车,半夜下了车,10多岁的小姑娘,再走路穿过一片坟地,才回到家中。周日扛上面,再坐火车,回到吐鲁番。
但那时候的她,反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因为在吐鲁番,没有人知道她是谁,知道她家里有多么穷,父亲是多么凶。
老家房子,李华灰色的童年记忆
一天天长大的她,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多余的,所以从来都是沉默着,所有的委屈都伴着泪水吞进肚子里。好在,她学习不错,她知道自己只能拼命学习。
没有人疼爱的孩子,也一天天长大了。她柔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倔强的心。从9岁起,她每天去跑五公里,风雨无阻。
初中毕业,她成绩优秀,考上了中专,但通知始终没有等下来。她知道,自己的名额被人顶了。好在,她不想去上中专。在她心中,有一个大学梦。她一心想考师范学院,将来当一名老师。
2、 19岁 在绝望的边缘发现人生之路
1984年,她参加了高考。成绩一向出色的她,那年却差了13分。
她一心要考大学,就决定复读。但复读到一半,母亲的退休年龄到了,母亲说好了让她去顶班,在外贸系统的子校当老师。因为她成绩好,学校早就决定要她,通知她1985年的3月1日去报到。
不料,3月1日,她去报到时,学校告诉她,她母亲已经决定不让她顶班了,把顶班的名额留给她弟弟。而这一年,弟弟才14岁。母亲宁愿白白浪费4年,也不让女儿去顶班,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儿子。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学校离开的。只记得,恍恍惚惚,如头顶挨了一个闷雷。 复读班的同学已开过欢送会,她无法回到学校。当她回到自己家中,和母亲讲理时,又被父亲责备了一顿。
从那以后,她知道自己无家可归了,就住进了同学的宿舍。
从三月到四月,春天慢慢来到人间,19岁的她,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她再次考虑着死。同学的母亲因失眠吃安眠药,她向同学要来,开始慢慢收集。等待着到了4月26日,19岁生日这一天,就用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1985年4月26日,她永远忘记不了这个日子。她已经决定在这天结束生命。但在和这个世界告别之前,她想拍下一张照片,算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留影。
那时候,乌鲁木齐的西大桥,是照相摊位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是乌鲁木齐的地标建筑。从桥上看过去,就能看到乌鲁木齐的标志——红山。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在这里照相留念。
她来到一个摊位前面,照相的女孩和她年龄相仿,利索地给她拍完照片,收了两块钱。这张照片被她保留至今。照片上,她穿一件格子外套,长发披肩,强装笑颜。
照完相,她和女孩聊了一会儿,才知道,照相原来还挺挣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下来,能挣三十多块钱。
她惊讶地合不拢嘴。要知道,那时候,姐姐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十多块啊。
她的心中突然生起了希望。“我也可以照相赚钱啊。!”
从初中到高中,她就自学过照相。姐姐有一台海鸥相机,她买了书,自学照相,还在宿舍里搭了一个简易的暗房。
命运关掉了一扇窗,又在别处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她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了!
3、 创业之初:三次卖血,换来一台傻瓜相机
从放弃自杀的那天起,她就开始筹备自己的照相事业了。姐姐有一个海鸥牌的黑白相机,可以借来。但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彩色照相,她必须要另外买一个彩色相机,怎么办?她需要去找自己人生的第一笔创业资金。
父母,不可能给她钱。姐姐呢,每月的工资能给她几毛钱,她就心满意足了,再不敢奢望。第一桶金,该怎么去挖掘?
她住的宿舍旁边,就是乌鲁木齐血站。血站只接受义务献血。常常,单位要组织职工来献血。但很多人因为身体原因,不愿意献,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顶替献血,就能拿到一笔钱。她发现了这个门路。
她等在血站旁。第一天,她替人去献血,200CC,得到了68元。第二天,她又去,换一只胳膊再献200CC。
过了一周,她又去了。就这样,她筹够了200元现金,立即去买了一台新的傻瓜相机,海鸥120。
三次卖血,换来人生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用简单的木盒装上设备。她的照相摊在西大桥上开张了。19岁的小个体户,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了坐免费的班车,省下几毛钱,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出门。大桥上风吹日晒,别人都有遮阳伞,她买不起,一个夏天过去,脸晒的黝黑黝黑。冬天的时候,大桥上寒风刺骨,她为了省钱,从家里带午饭,吃的时候都是冰冷的。
苦是苦,但给自己干,她心里畅快。黑白照片自己洗相,彩色的就送到扩影部。她的小照相摊渐渐站稳了脚跟。她爱思考,善于动脑筋。那时候已开始独生子女政策,她发现随着生活条件好转,人们愿意为孩子花钱,就到全市的幼儿园去跑业务。遇到孩子生日或者什么节日,家长都愿意给孩子拍照,拍一张就能挣两块钱。 傻瓜相机 海鸥120
照相摊一天能挣三十元到五十元。要知道,姐姐一个月的工资才36元!她尝到了自己创业的甜头,定下了第一个赚钱的目标——要挣1万元。结果,不到一年,这个目标就实现了。
这是1986年的初夏,20岁的个体户李华,就开始思考,今后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学的她,去图书馆看书,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彼时的乌鲁木齐,百废待兴,到处是工地,她敏感地意识到,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中国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发展基础建设,和建筑有关的行业一定会“吃香”。
当时的社会氛围,对个体户还是看不起。但李华觉得挺好,能挣上钱。她已放弃了过去当公务员或老师的梦想,决心就把“个体”干下去。
那时,她给一位开水暖店的朋友家孩子当过一段时间家教。她记得这位朋友说的一句话:“以后五金生意好做。那些铁疙瘩即使卖不掉,卖废铁也不会赔钱!”
4、 摆照相摊的姑娘 遇到爱情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我爱人王军。下辈子再来人世,我还要嫁给他!”55岁的李华,回顾自己的人生和创业史时,说自己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丈夫王军。
而此时的王军,这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创业伙伴,也是新疆著名企业家、百商集团的董事长,正身陷囹圄。在整个中国不断扩大的“扫黑除恶”运动中,于2019年3月,被新疆公安和检察院以“涉恶”为由抓捕。
1986年的春天,在乌鲁木齐西大街桥头摆照相摊的李华,第一次见到了王军。他和一个朋友来照相。那年,她20岁,他也20岁。他个子高高的,长相英俊,话不多,看起来还挺儒雅。她的心不由的动了一下。
他也把她放心上了。过了几天,他来取照片,两个人一起聊了很多。他家兄弟四个,父亲在他出生8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拉扯着他们,含辛茹苦。他也是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境不好,自己出来摆了一个首饰摊,也当上了“个体户”……
两颗年轻的心因为相同的经历,共同的追求而共鸣。他们开始交往了。他送了她一只紫红色的玉镯,是最普通的那种,她珍藏至今,这是她一生中拥有的最重要的礼物。
他的性格开朗、阳光,带动着她,也慢慢敞开了心扉,过去20年的压抑、委屈,在爱情的滋润下慢慢消散了,她也变得爱说爱笑了。
但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家是回民,母亲思想传统,坚决反对。她的家人也不同意。谈恋爱半年后,她决定嫁给他。他们去领结婚证。母亲把户口本上她的那一页撕下来,以阻止她。她不管,拿着撕下的这一页,领到了结婚证。
1986年底,他们举行了婚礼。从那时起到现在,34年过去了,他们不仅相守相伴,养育了一双儿女。而且也是彼此信赖的事业伙伴,共同创业守成,将百商集团发展为新疆的民营企业三十强、纳税大户、本地的龙头企业。
在百商集团,她主内,他主外。她专注于企业本身的经营发展,他则主要负责和外面打交道。百商集团这么多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帮助贫困地区,结对子扶贫,助学,荒山绿化,都是他在做。有他在,她一直很安心。
但是2019年3月,她的天塌了。他突然就被打成了“涉恶集团”的犯罪嫌疑人。她牵挂着他,日夜不眠,奔走呼告。她难以想象,那样一个善良的人,疼爱儿女的好父亲,孝顺母亲的儿子,为了企业兢兢业业工作30多年的企业家,就因为有人“告状”,就成了恶势力?
5、 12平米的五金店, 成为全疆最大五交化公司的摇篮
1986年夏,摆照相摊攒下了第一笔1万元的李华,一直在想怎样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她已定下了做五金生意的决心,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她说那时候的自己, “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计划性比较强。”
这年七月,她听说市二轻局有一个五金商店要盘出去,就立即找上门去。店面在当时的乌鲁木齐人民路,面积只有12平米。她决定盘下来。
身上的8000元,在交了房租后,便所剩不多了。店里当时有一些剩下的油漆,她先卖着。又进了一批五金交化建材的东西,例如灯泡、电线等等。
开张第一个月,她自己先学着认东西。很多商品自己都不认识,她买来册子,一点点学。多年以后,作为全疆和西北的销售精英,她已练就了过人的本事:上万种五交化产品,她都能记住名字和进价……
小店开张第二个月,慢慢步入正轨。她定下了原则,把顾客当上帝,薄利多销,很快,热情、细致的她,就积攒了自己的一批客户。
她迎来了自己的好运气。有一次,一位来自克拉玛依的客户,正在四处寻找一种大型“冲压弯头”,进了她的店,恰好她的店里有。问她多少钱,因为产品很大,她随口报了个价,结果对方立刻就答应了,而且要进几百个,留下了一个运货地址就走了。
几天后,她把产品备齐,送到克拉玛依时,还心怀忐忑,想会不会被骗了。没想到,对方是正规的单位,恰好急需这批产品,而她的店里刚好有,虽然她报的价格高,但对方还是愿意要。
这一次,她赚了5万元。第一次赚这么多钱,她心里七上八下,不踏实。跑去问父亲,父亲说,你这可能是投机倒把呢,赶紧去工商局问一下吧。她去了工商局,结果工商局的人告诉她,现在放开市场经济了,市场上只要有人要,你这个不违法。她才吃了定心丸,也对市场更有信心了。
这是1987年。她刚刚生了儿子。月子刚坐满,她就开始到店里干活,丈夫王军也来帮她。
店里有一个三轮送货车。货都由王军送。她记得,冬天时乌鲁木齐特别冷,三轮车在雪地打滑,王军骑车送货,腿和脚全是冻疮。夏天时,骑车送货,渴了,就在路边的渠沟里捧一把水喝……
虽然辛苦,但小店的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顾客对货物的需求,李华总是尽力满足,想法设法为客户着想,渐渐的,她的顾客不再限于乌鲁木齐,而是来自南疆北疆,各地都有。
挣了第一笔5万元的李华,此时信心满满。她给自己定了一个100万元的目标。打算挣够100万元就不干了。让她没想到的是,1988年底,100万元的目标就实现了。
“可当时自己还年轻啊。只能继续干。”很多年后,她回忆。
从小吃够了苦的她,此时挣了钱,也没有想着去“享受生活”,而是把钱全部投入再生产。她决定从零售到批发,要走出乌鲁木齐,在全疆开拓市场。
1988年底,她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天山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她从个体户到公司老板了。
“那是短缺经济的年代。我看书,学习,天天研究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什么,想着那就是我们的方向。”此时的她,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女企业家的特质,在这个刚刚起步的小老板身上,已表现的淋漓尽致。
6、 创办实业 十年发展为新疆第二大电缆厂
100万元的目标实现之后,李华将下一个奋斗目标定为“1000万”。
那时,她看到,国家发展都要制定“五年计划”,一贯善于做计划的她,就给自己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中干到全疆五交化公司的私企行业内最大。事实上,1995年,她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后,她就定下第二个目标:在全疆五交化行业里,不管是私企国企,她的企业都占据第一。
1998年,她就实现了这个目标。而当时,新疆自治区批发公司等国有企业,是很有实力的。但李华全面投入市场竞争,已成为新疆甚至整个西北的行业“销售女王”,轻松超越了所有同行企业。
1993年之前,李华的公司始终都在人民路的12平米小店里。随着销售量越来越大,外租的库房也早都不够用了。李华买下了阿尔泰路219号的门面,并且自己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五层的小楼。“天山建材公司”有了上万平米的经营场所,还有了自己的仓库、厂房。
从1990年前后,李华就感觉到拿着别人的货去卖,没有竞争优势。 那时,她就萌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1995年,正式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电线电缆厂,当时是小规模的生产线,投资了100万左右。没想到的是,从建成投产的第一天开始,产品就供不应求。
虽然厂子规模不大,但她狠抓质量,请了知名企业的总工程师来监督质量,还提出“少一米,赔一卷”,诚信经营,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1998年,她扩建了厂子。厂子开足马力生产,一年下来产品也是供不应求。
2004年,她投资上千万,开建了新疆百商电线电缆厂,占地135亩地,专门生产“百商”牌电线电缆。这是一家在市场上以质量、品牌取胜的优质企业,多年来,在新疆,除了上市公司“特变电工”,它一直稳居第二。如今,有厂房10万平方米,600多工人。
百商线缆率先提出“少一米,赔一卷”的承诺
7、 一年出差300天 抱着孩子去签合同的年轻母亲
当年的柔弱女孩,如今成了商场女强人,李华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多人都羡慕她的顺风顺水,却没人知道,她所付出的心血和艰辛。
门面零售做大之后,她就考虑开始做批发。为了在全疆拓展批发市场,她跑遍了新疆的每个县,每到一处,就考察当地的经销商,选择一家重点培养,她本着薄利多销、“有钱大家挣”的理念,和经销商共赢,一起发展。很快,就在全新疆打开了局面。这些二级经销商,实际上成了她的“分公司”。此时的她,已经从最初的小三轮车送货,发展为18辆送货车,往全疆送货。
她最不怕吃苦。在创业的那个阶段,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有一年算下来,光出差就有300天。
儿子出生后,李华就抱着孩子出差。那时候,她带着儿子几乎跑遍了全中国。坐火车从北跑到南,从东跑到西,她都带着儿子。晚上在火车上,白天到站后,抱着孩子去订货签合同,然后,就赶往下一站。
她记得,那是1990年代初,治安不太好。有两次,她带着儿子坐长途车,都遇到了抢劫。其中一次,是在山西,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的长途车上,有人在下车时,突然抢走了她随身带的包,然后撒腿就跑。她抱着孩子,没法去追赶,只好下了车,在路边找电话,给合作的厂家找电话,让人家来救援。
这样的抢劫,她遇到了两次。每次都只能紧紧把孩子抱在怀里,担心孩子再被抢走。
创业的艰辛多的没法说。她还记得,有一次,大冬天的,她自己开着货车去石河子送货,不料车走到十字路口,熄火了,怎么都启动不了。她站在十字路口,全身都被寒风吹透了,前后车上的人都下来,帮她把车推到路边。后面车上的人,主动帮她照看了两个多小时,等她把救援的车喊回来。
“我很幸运,做生意这么多年,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好人!”很多年后,她想起那一幕,都很感激。
8、 “有钱大家挣” 共赢理念成就行业“销售女王”
“做生意,光勤劳还不够。方向错了,你越勤奋,反而错的越多。”回顾当年创业的经历,李华说。
从小,她就爱动脑筋,爱思考。做企业后,她更是充满危机感,随时随地学习。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 她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在安徽大学读MBA,在清华大学读EMBA,后来的她,读了自己想读的所有文凭。
在做五交化公司的第一年,她就在全疆构建起来自己的二级配送网络。不仅自己挣了钱,这些二级批发公司也都挣了钱。
“我一方面是选择对了方向,一方面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运气太好了,几乎每一次都踩上了点。”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中,正赶上制造业、建筑业的好时期。 2004年后,她又抓住了房地产发展的机遇。百商集团得以腾飞,发展。李华,是百商的一员福将,但这一切,也和她的学习、判断力有关。
“招招鲜,吃遍天。我在做销售时,就一直在思索,做企业,你必须变化。当周边的事务发生变化时,你不变化,你就会被套住。”
“做企业,你必须不断变化。 如果不变化,客户也会疲劳。对做销售来说,策略的变化,宣传的变化都很重要。例如冬天的时候,我就会给客户讲,你买了货可以不拉走,就放我这儿,你随时来取。这样,冬天我就可以回笼资金。”
“另外,我还会不断推出爆款产品。这些产品时所有的工地必须要用、独家经营的,我会捏在手里。这样,顾客总会上门来。可以说,我是不断出新,一直引领市场。总让自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销售是很有学问的……”
“我也没有啥秘诀,就是喜欢钻研。我能把上万种产品的进价能记得下。我记忆好,对价格很敏感。电话号码记不住,但价格就能记住……”
说起自己的商业思想,她如数家珍。说到末,这个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女子,还是谦虚地说,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商人,但并没有觉得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运营的专家。我还够不上。我只是勤能补拙,运气好一点而已。”她说。或许是从小经历的磨难,她说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9、 李华其人:从来不知道享受的创业者
1988年注册公司,2004年成立百商集团,创业20年,李华不仅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计划和目标,而且始终还在高速发展。
百商集团得到的荣誉纷至沓来,企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但李华,还是那个过去的李华。
她的全部乐趣在于工作。“我就是热爱工作。总觉得那么多工作,必须去做。解决问题,就是我的使命。每周工作六天,剩下的一天,还要来反省自己。这是很长时间,她的状态。
从创业后,她一直不缺钱。但所有挣的钱,都投入再生产。对物质的享受,似乎和她无缘。
“我觉得花几千块钱买个彩电,不如投入生意。九十年代初,人家都有彩电了,我才买的彩电。那时,孩子都很大了。”她笑着说。
她第一次买房子,是2006年。原来她一直是以厂为家,以库房为家。厂子在哪里,公司在哪里。“孩子跟着我,都是在库房长大的。原来的房子都没有上下水。用水桶。到电缆厂才有了上下水。”
“ 孩子们在库房长大。从小就在电缆电线旁边玩。儿子两岁起,让他把某某型号的闸阀拿来,孩子都不会拿错。孩子就被大家喊做小闸阀。”她回忆。
“我和王军两人,自从创业以来,就没有享受过。我们都是工作狂。挣一分钱,就投入到再生产,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
作为别人眼中身家百亿的“大老板”,一直到2018年,他们两口子才给自己装了一套别墅,才搬进去。这时,已经是在创业30多年之后了。但出事后,房子也被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