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铃 2023年06月26日 上报
2023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由2%调降至1.9%,并向银行系统注资20亿元人民币;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再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调降10个基点,从2.75%下调至2.65%。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2022年8月以来首次调降短期贷款利率及中期借贷便利利率。 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紧接着将其基准贷款利率(LPRs)下调10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从3.65%降至3.55%。中国人民银行接连调降利率的举措,显示近期中国经济复苏情况不如预期。
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5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兆元人民币,比2022年5月同期减少1.31兆元人民币,年减45.25%。此意味着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与2022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市场融资需求疲弱。再加上中国5月的工业、零售、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回落,均不如市场预期,例如5月全国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4月回落2.1个百分点。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6月20日下调针对家庭和企业的基准贷款利率,即是希望透过降低融资成本,创造企业融资及投资需求,进而提振经济。
债务问题制约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中国经济重新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经祭出多项政策用以刺激经济。 6月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扩大有效需求,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推动经济回升。然而,在2023年初,中国政府即已经提出今年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8兆元人民币,用以拉动经济成长。只是,由于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重,财政政策的运用空间已然有限,故转而采取调降利率、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截至6月20日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透过逆回购操作,连续3天净投放资金,且投放量明显加大,显见宽松货币政策或成为中国政府的另一项救经济措施。
短期内降息恐难以有效提振经济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主要是因为企业与民众双双面临信心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不愿投资、民众不愿消费。换言之,融资成本并非当前市场资金需求不足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及民众而言,在财务杠杆高企、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其已然失去贷款意愿,因此即使政府调降贷款利率,也难以刺激企业和民众的贷款需求,故中国政府想要透过降息刺激经济进而推动经济复苏,短期内恐难以见效。
※作者为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授权转载,原文出处。
(本评析内容及建议,属作者意见,不代表财团法人国防安全研究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