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网红名师张雪峰,被炎上了很久,因为他在直播中,说如果孩子要选新闻学,就把他打晕,然后改掉专业,引起轩然大波。
他的理由是: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在曾经是很好的专业,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他本人就是明证,没学过新闻传播,也照样成了网红。
其实他还说了很多这类言论,在一个名为“我为什么不推荐你学临床医学”的视频里,张雪峰称“临床医学的坏处就是成长时间太长……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他尤其不建议农村孩子学医,因为学医时间周期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为家里减轻负担。
他甚至建议一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女生报考东南大学,可以找同校电力工程专业的男生恋爱。理由是该专业男生在江苏省内电网包分配,能拿到“铁饭碗”。
这简直是厌女癌晚期。男孩读大学就是为了找铁饭碗嘛,女孩读大学就是应该嫁个铁饭碗嘛。完美闭环!
这还算能忍受,但是还有家长咨询张雪峰,女儿是否该报金融专业,张雪峰反问:“你女儿漂亮吗?”他表示,“有颜值,能喝酒”,是能在金融行业赚钱的必备条件。
这简直是性骚犯思维吧?
你会觉得很奇葩,这样的人,怎么还会走红?
其实,他的走红,正好说明了,当下的中国,就业形势如此艰巨,大部分普通民众的生存需求还停留在糊口的基本层次,以及中国社会的创造力和年轻人的价值感正在走向末路。
他在2023年的直播中说这句话,传达的却是30年前的观念,但是他竟然红了,还很多人为他辩护,说明整个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显然还是停留在90年代,甚至倒退。因为90年代至少还有创新和理想,现在,人人争相做韭菜。
其实,我也不建议年轻人学新闻系,不是因为新闻这个行业不好,这是个极好的行业,只是在中国,不是。因为中国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跟新闻精神背道而驰的。
媒体都不能监督权力,反而是权力的附庸,政权的喉舌,算什么媒体,就是宣传机器。新闻真正的使命:真相。而新闻业在中国衰落,是权力杀死了新闻——不是他们说的互联网的冲击,也不是媒体人的自甘堕落,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在中国,真相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张雪峰为什么厌恶新闻,他不了解新闻就算了,而且看得出来他很讨厌新闻。因为,第一,他认为新闻就是媒体,自媒体也是媒体,自己都可以成为网红,那媒体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他热衷权力,他给很多考生至的出路都是考公务员,因为他内心觉得那不仅是铁饭碗,更是成为权力的一部分。而新闻的本质是监督权力,他这么热爱权力,当然讨厌新闻。他和他的拥趸都有同样的逻辑:读书为了考大学,大学为了挣钱和做官——考公嘛。
可以说,依靠张学峰来决定人生的人,没有任何趣味,没有任何审美,没有任何超越性的思考训练,没有任何创造力和价值感,全是培养听话的韭菜,好用的工具。
按理说这种人应该被中共喜欢,但是相反,到现在为止,他已经被《中国教育报》等多个主流媒体批评,其实原因很简单:每一个专业都是为了培养不同的韭菜,韭菜怎么能选择镰刀呢。
但张雪峰的病不在此,他最大的问题是,对每个人文专业充满鄙视。
第一,他对文科专业的出路极不了解,也不了解很多文科人才的发展之路。第二,他认为专业等同于工作,好像毕业后的工作等同于终生志业。他说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其实毕业10年后,90%的人都做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但他走红最核心的原因,也不是他歧视文科,而是
他符合这个时代的气质,就是反智。把人工具化,把人从精神上去势。他教导人怎样成为最好用的螺丝钉,和最耐割的韭菜。成为工作的奴隶,成为996的拥趸,成为生殖繁衍量产韭菜的奴隶。
其实我不觉得文科理科有高低之分,中国那么重理轻文,在科技上有任何创造力了嘛?一点都没有嘛!芯片早出来了吗?国产飞机也有80%的部位都是别人的。不管文还是理,创造力还是最重要的。台湾的重理轻文远没有中国强烈,但却成为全世界的科技之岛。
有的人认为他只是捅破窗户纸,说了大实话。其实所谓实话,就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他说得再明白不过:“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对这种“饭碗思维”,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它假定,读那么多年书,无非就是考个好学校、好专业,而这最终的目的则是以文凭为敲门砖,得到一份好工作,混碗饭吃。
他不过是建立在很多家长既缺乏相关的信息、人脉,却又忧心忡忡想给自己的孩子谋个好饭碗的焦虑上。但现实是,张雪峰的建议也并不实用,他对很多专业的判断都停留在想像和过时的经验上。在这个时代,其实任何一门技能,其实都很容易过时。想靠大学的专业来决定终生的走向,基本是个妄想。
读完大学,至少4年才找工作,但现在的中国,哪个行业你敢说4年后还很好挣钱,甚至还存在? 4年前,你能想到中国教培行业会整个一夕之间消失?很多人学英语学艺术就是为了教培。你能想到房地产业一蹶不振? 4年前,大家都觉得房地产最赚钱。但是张雪峰他只赚家长咨询报考学校的钱,他又不管你10年后,也不为这个社会的倒退负责,他也负责不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现实到底是怎样的。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组数据,在2022年应届本科生人数中,人文社科毕业生比例占51.5%、理工科毕业生仅有39.9%。而在同一年的就业签约率方面,人文学科毕业生仅12.4%,理科毕业生29.5%,工科毕业生17.3%。从这一点来看,理科毕业生的确更好找工作。但是十年后呢?
曾经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互联网热潮下,造就了不少程序员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如今潮水退去,“码农们”却面临大厂裁员、中年失业的危机;而张雪峰所学的土木类专业,也曾是就业率高的王牌专业,如今,不但就业率下滑,多家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甚至出现未录满的情况。反倒是曾经冷门的殡葬专业、电影编导由冷变热,报名人数逐年递增。
重理轻文是中国几十年来的传统,界面文化曾报道过,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全面展开,在学科上大大增强工科,削弱文科,由此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格局,导致了当下中国“文科”落后、畸形的发展状况和公众对文科的重重误解。
在大学中,文科专业的研究经费常常不及理工科的零头,进一步打压了文史哲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一个简单的事实说明了文科在中国长期被忽视的状况:中国设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但文科的国家级奖项近乎为零。但是如此的重理科,中国生产出自己的芯片了吗?开发出真正的原产而不是国外零件组装的国产大飞机了吗?
我从来不觉得文科理科哪一个比哪一个高明。
在台湾,我没见到矛盾这么尖锐,这也可以从台湾就业环境看出来。根据104人力银行观察,文科生毕业10年之后的发展,外语、社会心理、财经、游憩与运动等学群,都高比例进入电子资讯、软体、半导体业、一般制造业等含金量高的产业,同享产业获利,获得高额薪资。所以,中长期职涯来看,文科生先蹲后跳,持续多元学习,展开职能斜杠,根本不输理科生。从2010年开始,理科生起薪29500元、文科生27100元,两者差距2400元;到2020年,理科生起薪31458元、文科生30050元,两者差距缩小来到1408元。
而文科生之所以起薪能紧追理工科,成为企业争抢的关键人才,原因自然是从小到大培养出来的人文涵养软实力。惠普CEO Meg Whitman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本科; LinkedIn(领英)创始人及CEO Reid Hoffman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符号系统及认知科学本科,牛津大学哲学系硕士。
工科思维并不能打造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化平台,因此所有重视社会道德的科技公司都应该聘用一些具有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的人才。代码、计算和数据看似机械中立,实则不然。技术产品和服务由人类所创造,在创造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人类又把他们的偏见和有缺陷的思想放入其中,这反过来塑造了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技术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道德和哲学问题。如今在脸书上,让大家饱受困扰的言论尺度和准确率低下的检举机制,制造了多少个被黄标、红标、销号的冤案?
其实在中国这几年的情势也很清楚,在互联网大厂裁人潮中,很多码农过了35岁就找不到工作,而且计算机技术是每年都在更新的,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肝却越来越老。而文科的管理人才和创作型人才,因为经验、作品、资历的累积,35岁一般才开始走入黄金期。
不过,当然,他们遇到的困境是另外一种,而且因为严酷的内容审查,大家都戴着镣铐跳舞,能创作出多少优秀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向国际,很难。但这已经不是文理科的问题了。
(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