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薪过万却没水果自由?拿走台湾那么多水果种植技术,挤走台湾果农,结果败给恶性竞争和退林还耕?」——台湾果农西进往事,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这两天,墙内有一篇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有点火,叫《月入一万吃不起水果,“百果园”们凭啥这么贵》。我有点吃惊,中国大陆水果已经这么贵了?于是打开对岸常用的网站京东和百果园的app,惊掉下巴:蜜糖李,人民币78一斤,西瓜人民币5块一斤,哈密瓜约7块一斤,香蕉7元一斤,大台农芒果约7块钱一斤,阳光玫瑰葡萄30元一斤,人民币七八块钱已经是中国城市水果的起步价。我以为是整体的通膨,于是专门去台湾的超市和水果店对比了一下,全部换成台币和千克做了个对比(因为台斤是600克):
西瓜:台湾约25元一千克;对岸约60元一千克;
榴莲:台湾约110一千克,;对岸约289一千克;
莲雾:台湾约110一千克;对岸约430一千克!
香蕉:台湾约38一千克;对岸约60元一千克!
当然,对岸也有比台湾便宜的:
哈密瓜:对岸60块一千克,台湾约65元一千克;
芒果:对岸约60元一千克,台湾约80元一千克。
结论是,大部分水果,台湾确实比较便宜。
但是我脑袋里还是蹦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芒果会比较便宜?而且这几年,很多台湾独有的品质水果都能在大陆看见。这种技术到底怎么来的呢?
首先,中国的热带品质水果是不是窃取台湾的技术?不能说没有,中国大陆的水果种植技术不仅来自台湾,还有其他国家,比如新西兰。之前有个新闻,四川盗用新西兰奇异果的技术,没有获得授权,详见新闻《内地充斥奇异果山寨货!新西兰政府敢怒不敢言? 》
但是台湾水果的西进之路要更曲折一些。大部分水果品种和技术如今在对岸滥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当初两岸交好的时候,台湾农民太善良,而且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 2011年,天下杂志曾有一篇报导,叫《台湾水果 海南特产? 》,那时候两岸还是蜜月期,但是天下杂志好像已经发出了暗暗的担忧。
报导介绍,「从2000年左右起,台湾就有很多农人带着资金、技术、品种来到海南了,把很多台湾的水果移植到中国。在2000年左右,海南很多包装纸箱外,就印有「台湾水果、海南特产」,最早是珍珠芭乐。中国叫番石榴。 』
『今年五十二岁的洪xx,十四年前(1995年左右),他到海南岛投资种植台湾芒果,销往大陆内地,如今已是公司年营业额高达四千多万台币的董事长。当时在他的引进下,爱文、金煌、台农一号、海顿与凯特等台湾常见的芒果,开始在海南岛落地生根⋯⋯由于台湾品种的芒果很稀奇,售价更是海南本地种的二到三倍,当地农民纷纷向洪肇铭抢购芒果树苗,探询种植技巧。洪肇铭不藏私,除了繁殖台湾芒果种苗贩售,也传授当地农民修剪、矮化与嫁接芒果树的技术。在海南农民的抢种下,短短十年间,海南的台湾芒果栽种面积,从洪xx原先的两百多公顷,扩增到目前大约一万六千多公顷,与台湾本地相当。
⋯⋯
除了洪xx带动海南的台湾芒果栽种热潮,来自高雄县路竹乡的农民林xx,也选在海南岛琼海市偏僻的小村落,开启事业第二春。因为当时土地实在很便宜,一公顷年租金约只要三千六百台币,因此兴起来海南种植台湾水果的念头,」
⋯⋯
原本对种水果一窍不通的他,特别到农试所凤山园艺分所,学习栽种技巧。然后把技术带到海南省。林xx生产的珍珠番石榴,一市斤(五百克)卖到四到五块人民币的天价,让当地农民趋之若鹜,吵着向林文柱买种苗,学种珍珠番石榴。 「琼海市所有种珍珠番石榴的农民,都是我教出来了,」。继珍珠番石榴后,林xx又陆续从台湾引进台农二号木瓜、凤梨释迦、杨桃与火龙果等台湾水果,在琼海市的农民间流传种植。他也不定期返回台湾,学习新的栽种技术,传授给琼海农民。
除了为海南引进水果,还有引进水产的。
挺着大肚子、满头花发的吕xx,指着这些养殖场说道,「这些鲍鱼场的老板,以前都在我这里打工。我自认对海南最大的贡献,就是带来台湾技术,让这些黎族村民脱贫。」
通过以上报导,我们可以看出来,最初这些农业渔业台商的确在两岸交流红利期赚了很多钱,也抱着满腔热血和善良的动机,主动把这些技术、树苗、鱼苗传授给当地农民。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那这些台商现在怎么样了?
答案是:「坏市」频仍,台商黯然退场。
许多在海南发展种植台湾水果的台商,在投资前两、三年,虽尝到获利丰厚的甜头,吃到了两岸蜜月期的红利,「但海南农民学习能力强,看到种植台湾水果价格好,一窝蜂抢种,造成「坏市」,使台商无法竞争,黯然退场。
一九九九年三月,海南省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起初,前来投资农业的台商,高达一千多家,2011年,已经剩下一半不到。现在剩下更少。
追究原因,除了某些台商抱持赚一票就跑的投机心态而失败,也有许多台商没有及时更新种植品种,因此被海南本地农民和市场淘汰。 』天下杂志如是报导。
于是,面对海南农民竞争,许多台商不断继续『吃老本』——从台湾引进更多新品种水果与栽种技术,配合海南便宜的土地与人工成本,维持自己的产业优势。同时,扩大种植地区,除了海南,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的攀枝花等地区,也开始购地种水果。结果现在,芒果价格越来越低。大家都赚不到钱了。
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既然台湾农民只尝到短暂的甜头,就黯然退市,尤其是现在中国大陆水果卖那么贵,月薪一万都吃不起水果,是不是对岸果农赚钱了呢?
好像也没有。
中国大陆超市里水果贵出天际,其实主要是因为供应出现了问题,一是因为中国出现对粮食危机的担忧,提高保护耕地要求,就是退林还耕,导致水果种植大面积减少,不少地区农民的果树都被农管铲掉了种粮食。还前两年经常看到西北有种植硒砂瓜的报道,瓜农们特意在戈壁滩种西瓜。结果被认为这种种植方式破坏土壤,很多地方都在整治,相信今年西瓜的供给不足,就有耕地整治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台湾西进果农很熟悉——就是只要有价格高昂的新品种出现,中国大陆果农们便会一窝蜂去种贵的水果,大众水果少了,而新水果上市后,又因为滥市,价格也降下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贵的水果降价了也还是很贵,普通人吃不起,大众水果因为产量减少,价格大涨,普通人还是吃不起。而且今年失业率这么高,降薪潮这么狠,吃水果真的成了奢侈。除非,在拼多多上,卖那些口感稍差、品相也一般的水果,被迫消费降级。
最后一个问题,台湾水果现在还依靠中国大陆市场吗?
根据农委会去年的报告,台湾水果拓展外销 日本成最大市场取代中国。 2021年台湾生鲜冷藏水果外销量7万6125公吨,中国大陆为最重要市场、占41.4%,日本次之、占28.9%,2022年至10月日本已取代中国大陆,成为台湾水果最大外销市场,占比提高到56.6%。我想,走向全世界,摆脱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才是台湾水果的真正出路。
所以,我仍然有一个小问题,中国大陆这么几十年折腾了一圈下来,台湾果农没赚到钱,中国果农也没赚到钱,而到如今中国大众还连吃普通水果都成了奢侈,那到底谁得利了呢?辛苦打一圈麻将,竟然没有赢家,也真是罕见。
(作者脸书)
附:
月薪一万吃不起水果,“百果园”们凭啥这么贵?
六月初“二阳”了,坐困家中,支棱着耳朵听街面上的叫卖声。终于来了个卖西瓜的,追出去,2.5元一斤的吊瓜,还剩仨,问我包不包圆?两块钱一斤到手,旁边还有一个卖鱼的,卖了瓜,这位瓜农大叔也把打鱼大叔的鱼包圆了。我买了瓜,渔民和种瓜大叔一起收工,皆大欢喜。没想到,那竟然是夏天里我吃到的最甜的瓜了。最便宜倒说不上,市场上还买过1.5元一斤的所谓“麒麟瓜”,吃起来却如同喝凉水。
今年精品水果超市里突然冒出了很多西瓜品种,一包糖西瓜,7元一斤,西瓜王子,5元一斤,昔年当红麒麟瓜反而成了陪衬。可按五、七元的价格,随便一颗西瓜就得上百了。收入没有达到日韩水平,夏日吃不起西瓜居然和日韩一样了。正在感慨,抬头就看见了几个品种的蜜瓜,号称御品的蜜瓜,10元一斤,西州蜜6元一斤。又到那些小品种水果的柜台逛了逛,新疆杏30元,阳光玫瑰30元,顿时没了逛的兴致。
夏天捧着西瓜解渴,甜瓜敞开吃,看来要成记忆了。小时候满大街的西瓜摊,待业青年们去农村拉一辆车瓜摆在胡同口,卖上一夏天,就业就解决了。我们小孩儿呢,中午跑到工厂门口等拉冰的车卸货,大块的冰卸下来,摔碎出一些棱角,我们拿回去,放在水桶里冰镇大西瓜,傍晚一家人围着大快朵颐,西瓜真能当饭吃。
20年前去美国,蔬菜水果比国内贵多了,唯有西瓜,像水桶一样膀大腰圆,一两块美元一颗,平均下来单价很低,吃了瓜瓤,瓜皮切出来还可当饺子馅,西瓜真是维生素之源泉。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有一年,村边的荒地来了几个承包人,地角搭个棚子,种西瓜。我当时很奇怪,这明明是一块瘠薄的、撂荒了很一长时间的土地,土壤里砖头石块很多,怎么能种西瓜呢?收获时看到一颗颗大西瓜从地里抱出来,才明白西瓜是种特别容易生长的水果,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都没问题,给点阳光就灿烂。不过西瓜不能重茬,种一遍后最好换一种作物。看来那些包地的人,就是冲着这片闲置很久的土地来的。
按理说,无论如何,水果都不应该如此贵。一亩西瓜亩产七八千斤很正常,苹果亩产量5000到上万斤,甜瓜亩产3000到6000斤,桃子亩产3000到4000斤,水果含有大量水分,吃的是种子外边的果肉,而不是浓缩了精华的种子,产量比种子高得多。在社会平均利润率统御下的庄稼种植中,水果的价格是不应该比粮食贵的。除非因为人为的干预,水果供应不足。
实际上的确如此,超市里水果贵出天际,其实就是因为供应出现了问题,一是环保和保护耕地要求,水果种植少了。另一个原因则是水果在过去几年冒出了很多新品种,拉开了价差,果农孜孜以求,大众水果少了。嫁接转换品种的过程中,高品质水果供应虽然有所放量,却还不能放量到满足大众需求。再加上水果产量的大小年,今年是小年,供应显得就不足了。
具体到西瓜这种一年生品种,尤其如此。村边那片闲地,这两年改造为城市绿地了,再也没种瓜。走村串户的瓜农告诉我,他们也不种露天西瓜了,而是大棚种瓜,这就增加了种植成本。因为提前上市,品质提升,种西瓜也能多赚钱。过去是盛夏集中上市,如今是春末到秋末都有瓜吃,吃瓜习惯改变了,消费者自然也要为即时满足付费。
《欢迎光临》剧照
说到环保和保护耕地,前两年经常看到西北有种植硒砂瓜的报道,瓜农们特意在戈壁滩种西瓜,他们在土地上铺上地膜,保水保墒,克服了西北春天的寒冷,瓜苗得以发芽生根,夏天这里昼夜温差大,最适合瓜果积累糖分。夏末从宁夏运来的西瓜个头大,沙瓤,是本地西瓜拉秧后的接续品种。西北瓜农为了硒砂瓜长得好,有人还特地在土地上铺上石板,保湿保温。这种种植方式破坏土壤,很多地方都在整治,相信今年西瓜的供给不足,就有耕地整治的原因。
多年生水果品种,从种植到收获到盛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国家提倡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坡地山地上种植果木是最好的选择,果木种植四五年以后进入采收期,水果供应一点点增加,消费者享受到了退耕还林的福利。近年来国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对违规使用耕地的予以纠偏,果树种植面积不再扩张了,供应也会从增长状态到平台状态。所谓十年种树,砍树却在一时之间,若个别地区纠偏力度加大,水果供应就可能突然紧缺。
2023年6月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市民在商博瑞超市内选购西瓜。(图|视觉中国)
其实,水果供应失衡,最大的因素或来自消费者偏好,以及由消费行为引导的种植信息的偏差。多数水果品种多年生,一次种植几十年收获,可现在水果品种迭代得非常快,高档品种价格高、效益好,果农自然会追踪新品种。果园换种,要么砍树重新种植,要么嫁接,有的家庭种果树,一棵树嫁接十几种水果,一年间不停地收获。但果园追求的是优化管理,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否切换品种,切换到哪几种品种,是关系到未来多年效益的重大决策,果园主需要深思熟虑。恰恰这几年,消费者口味上来了,肯为优质水果出大价钱,于是果农一哄而上嫁接优质新品种,这也可能造成了果树的青黄不接。
果树嫁接提档次,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俗称红美人的爱媛28,过去少有人种植这种口感Q弹的“果冻橙”,物以稀为贵,一斤卖到40元。价格是如此昂贵,一直观望的果农们于是纷纷将白肉柚子嫁接成红美人,经过5年发展,多数产区红美人纷纷上市,价格也就一年不如一年,年年下跌。当然了,因为口感好,走向平民化的红美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其实很多水果,诸如葡萄、猕猴桃,因为高档水果的存在,果农们都面临着提质换种的选择,一旦他们一拥而上,就可能造成传统品种的断档。
消费者对水果口感果型的选择,也刺激着产业的分化,如今,商超和水果店的水果摊档上,所有的水果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再没有大小色泽之分。据说精细化的分拣过程就产生了将近20%的分拣损耗。这些损耗最终是由高档水果的购买者来买单的。那些被分拣出来的残次果或低档果,或被送去加工成果酱、果汁,或者被售卖到相对低档次的市场。如今,低档果又有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那就是社区团购。
当人们在网络上抱怨“月薪过万吃不起百果园”、没了水果自由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了大卖场超市水果自由和精品水果店自由,那些口感稍差、品相也一般的水果还是可以通过电商流入千家万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