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今天无事去博客来网络书店搜索,偶然发现,我的书籍竟然已经有四本做成电子书:《鬼推磨》、《瘟世间》、《西斋深巷》、《晨曦碎语》,心里真是感激印刻出版社,因为网络上每每有读者询问「有没有电子版」时,我都哑然失声,心里油然而生一个中国大陆流亡作家的无奈,我的书只在台北出版,我的读者可能到处都有,特别是中国大陆,购买纸本书颇不方便,加上如今年轻人时兴电子书的新风潮,虽然我们讲述的故事和方式有点老旧,但是传播方式再老旧,就赶不上趟儿了。看到这些电子书,我便想找出一篇未在其中发表的文字,结果找到了这篇张爱玲,权且贴上,以示庆贺。 】

一九五九年张爱玲送了一份中国菜谱,给她邂逅于旧金山的一个美国女友爱丽丝,可是后者既不会烧中国菜,也不懂中文。这个细节见于司马新著『张爱玲与赖雅』一书,书中也收有菜谱的内容和影印,共十八道菜肴,有茄汁鱼球﹑五香肉丝﹑虾仁吐司等家常菜,有红烧豁水﹑贵妃鸡等名贵菜,也有熏鱼﹑肉松等冷盘。我很诧异的是这份菜谱张爱玲竟是以她那一笔娟秀的字亲手“抄”就的,说“抄”是因为不知张爱玲是真的抄自于某本菜谱,还是以自己的烹饪经验写下来的。从这些菜谱的行文看,颇可见出张爱玲文字一贯的洗炼生动,如茄汁鱼球﹕「洗鱼对剖去皮及大骨切成六七公分大小之方块用盐酒洧过……在大油锅中炸一透捞起……」,若是取自经验,则她的烹调手艺是相当高的。可是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一点,所以不得而知。但无论张爱玲烹调手艺如何,自写一份中国菜谱当礼物送给洋人,懂不懂中文不当紧,可以猜测她乃是当作一件艺术品相送,其风格之古典雅致一望而知实,令我深为感动。想我辈二十世纪末中国人,只会请外国友人下中国餐馆大嚼,以显示「中国文化」,自己大凡是连青菜也不会炒﹑煮饭离了电子锅定会夹生的;若抄菜谱送洋人,更要被同胞笑掉大牙。

天下「张迷」都知道张爱玲其实是个西式点心迷。最著名的细节,一是她少女时在上海学钢琴的白俄教师家中的小圆面包;二是三八年她在香港读大学时,迷恋天星渡轮附近青岛咖啡馆的司空,一种苏格兰小面饼,两样几乎是终生垂涎。六二年她从美国去台湾再重返香港,境遇潦倒不堪,竟不忘去天星轮渡「旧时王谢堂前燕」似的寻那司空,这个细节读来凄凉。

好象张爱玲在美国也很少吃中国馆子。留意司马新为她所著传记,踪影明确的二十多年中,仅两处提到她下中国餐馆,一次是与赖亚结婚头一年,住在新罕布夏州偏僻的乡间,偶尔南下波士顿,进图书馆带购物,乘势去吃鲜蚝或西餐,只一次进唐人街吃饭;另一次是在旧金山,赖亚的女儿霏丝来探访他们,在唐人街请客。即使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张爱玲经常光顾的也是点心店,要杯绿茶和一盘点心,顺便还要到相邻的意大利区去买奶酪和咖啡。读这些段落时,我就很纳闷,是张爱玲偏爱西餐呢,还是那时美国都市里的中国餐馆都很难吃?猜想大概是后一条。因为如今虽纽约、洛杉矶等的中国餐馆,数不胜数山珍海味都很地道,几大中国菜系应有尽有,风味小吃也算可口,只可惜自相残杀,弄得比日本馆子「物美价廉」得多,但是离了大都市,中国餐馆大凡难吃,可能同张爱玲那时的光景差不多。

又者,从这本传记看,张爱玲在家里似乎也不大「绕锅台转」的。司马新作此传,除采访了许多接近过张的当事人之外,最可观的第一手资料,是赖亚日记,或许是这个缘故,我们就只见赖亚下厨。在新罕布夏州乡间宁静的日子里,赖亚「在张的协助下做些简单的饭菜,虽然简单却很认真。桌上的常见菜有汉堡牛排﹑鸡肉馅饼﹑炖牛肉或小羊肉,有时加些蔬菜,例如整条煮的玉米或龙须菜。张爱玲爱吃鱼有时餐桌上也有。」一看便知这些细节来自那本日记的。赖亚于寂寞暮年遇到张爱玲,虽未必了解她在中国文坛是何等璀灿的一颗星,但充满幸福感是真的,细细记下每日菜谱,乃是幸福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可是那粗茶淡饭,我们实难想象,写出前面那般精致菜谱的张爱玲是如何承受的?今日从中国来西方的年轻人,最初的「文化震荡」多是「胃口震荡」,一日三餐面包牛排三明治,便想死了中国餐馆和酸辣汤。由此也可想见张爱玲五十年代做「难民」的维艰光景。

我这样说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张爱玲年轻时对饮食是很挑剔的,所谓嘴尖。她去世的消息传出,一位巴黎的「张迷」传真一篇自己写的悼张文字给我,内中有一段如此说﹕『她一生是个标准的官能主义者,喜欢华衣美食,胡兰成说她把自己养得「像只红嘴绿鹦哥」,爱闻油漆和汽油,喝浓茶。她本是个如此爱刺激、有血有肉的十分入世的女人,她对人性「懂得所以慈悲」,曾几何时繁华散逐烟尘……死时家里不但一椅一桌都没有,连床都没有,睡在地板上,只吃不用煮的包装的食物,名副其实的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她岂止是吃半成品,晚年张与司马新有通信联系,谈到很多治皮肤病和看牙医的事,八九年有封信中竟提到﹕「现在改低胆固醇Diet﹙节食﹚也麻烦,Health Foods﹙健康食品﹚难吃,要自己实验着做菜。」司马新也写道﹕「信中谈及健康食品,在美国是给减肥人所用,食之无味,我在超级市场避而远之。她向来清瘦,怎么会需吃健康食品?是不是又看了一误人郎中」。因而单凭饮食这桩事,也可知张爱玲中年以后,渐入淡泊凄凉,一如她的小说创作。

饮食乃人最顽固的习性,若从文化上讲,就是所谓「习俗」一大项。张爱玲一生酷爱中国民俗,司马新叙述她在旧金山过生日,请赖雅带她去看脱衣舞时,也提到「四十年代初在上海时她就曾到俗不可耐的梆梆戏院去看戏,这种场所体面的小姐、太太一般是决不会屈尊光顾的。」她对京剧的独特眼光更是著名,认为﹕「历代传下来的老戏给我们许多感情的公式。把我们实际生活里复杂的情绪排入公式里,许多细节不能不被剔去。」这段话让我觉得,张爱玲是将中国文化「博物馆」化的很少中国人之一。认为中国传统部分地进入了「博物馆」是一种很有趣的看法,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这样看,很受中国学者的批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有距离的欣赏和哀痛之感,事实上中国古典传统,若依三十年代社会人类学家雷德斐﹙Robert Redfield﹚对文化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两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只剩欣赏价值,而在现代社会里缺乏使用价值,虽然这是很悲哀的事。民俗自然是「小传统」,实为张爱玲之所爱,而她对「大传统」则是有保留的。但她很早就持着一种有距离的欣赏态度,看待中国民俗这种距离感,恐怕也是她独特文学天分的一部分,她说﹕「不知道人家看《空城计》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门绝对信仰着的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岗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吗﹖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凉的况味。 」

她那份菜谱今天让我们看到,也是略有点凄凉的况味。

May 27, 1997

注:司马新,股票分析师,哈佛文学博士,与张爱玲通讯十余年。

转自苏晓康脸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