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作锦   琅琊悦读 / 联合报 20240118  转自新世纪

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陈独秀。 (图/取自维基)

上个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变,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来了一大批风云激荡的人物,陈独秀就是其中的一个。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些影响历史的大事件,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而如此积极投身运动,除了因缘际会,也与陈独秀叛逆狂傲的性格密不可分。 他的老朋友章士钊曾这样评价他: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阪弗上,回头之草不啮,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

意思是说,陈独秀像匹不受羁绊的野马,不陡峻的坡不爬,回头之草不吃,最后一口气没了,路也走不通了,会像普通的马一样倒地死去。

这个描述,恰恰成了陈独秀一生的写照。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两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先后由祖父和大哥抚养成人。

从五岁开始,陈独秀就在祖父的管教下念书,学的是四书、五经。 他从小聪明过人,却不爱读古书。 十七岁那年,他考上了秀才,但批评科举制度是「耍猴戏」。

在家人的眼中,陈独秀是个玩世不恭的孩子,无论挨了怎样的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的祖父气得咬牙切齿,说他「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从小让祖父头痛的陈独秀,还在日本闹出过一个乱子。 1901年,二十二岁的陈独秀去日本留学。 两年后的一天,因为对留学生监督姚煜不满,他跟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强行剪去了姚煜的辫子,引发轩然大波,陈独秀被日本政府遣送回国。

《青年杂志》创刊号。 (图/取自维基)

1913年陈独秀再赴日本,帮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并发表文章,宣扬无政府主义。 1915年回到上海,创办月刊《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自任总编辑。

陈独秀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归咎于中国长久以来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 他主张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还发表文章,攻击儒教和传统道德,认为需要先进行伦理道德革命,才可能实现政治的改革。 这波新文化运动风潮,对当时青年人有很大的影响。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时候,胡适正在美国留学。 陈独秀通过老朋友、上海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向胡适约稿。 此时,胡适正在留学生中发起白话文运动,积极宣导新文化,这与陈独秀的主张不谋而合。 陈独秀非常看重这位早有文名的安徽同乡才子,不断通过汪孟邹向胡适表达约稿之意。 「陈君望吾兄来文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故不得不为再三转达,务求拨冗为之。」

胡适终于来稿,他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紧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发表〈文学革命论〉接力鼓吹。 他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 声援。」胡适「少年而得大名」,实自此始。 这也奠定了陈独秀和胡适两人未来数十年的友谊。


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五日被捕后的陈独秀。 (图/取自维基)

由于《新青年》办得成功,陈独秀和汪孟邹打算办一个「大书店」。 1916年11月26日,他们到北京招股。 恰在此时,北洋政府把蔡元培从欧洲请回来,于1916年12月26日任命他为北大校长。 受命的当天上午,蔡元培亲赴陈独秀下榻的旅馆,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当时北大只分文理两科。 陈独秀开始是推辞的,但蔡元培连续几天登门,并答应可将《新青年》移至北京,陈独秀才接受了聘请。 并同时向蔡元培推荐了胡适,蔡元培也欣然应允聘胡适到北大任教。

蔡元培是应教育部之召从法国回国就任北大校长,陈独秀是应蔡元培之邀从上海来到北大就任文科学长,胡适是应陈独秀之请从美国回来任北大教授。 蔡、陈、胡三人从天南地北聚集北大,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如火如荼。 而这三人中,某种意义上最关键的是陈独秀。 蔡、胡都是谦谦君子,言行较为温和中正,陈独秀则刚毅勇猛、锐气逼人。 由于上有蔡元培、中有陈独秀、下有胡适等这些教授和傅斯年、罗家伦等一批学生,北大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陈独秀和胡适主导的新文化运动在北大声势浩大地行动起来,惟当时风气未开,反对的人也不少,北大乃有了「新旧之争」。 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对陈独秀很不利的事。 有报纸报导,陈独秀狎妓且与人因争妓而生纠纷,更挖伤某妓之下体。 人们都知道陈独秀是《新青年》的领军人物,却很少知道他经常出入于当时的「红灯区」八大胡同。 而蔡元培恰恰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学者,陈独秀曾加入他在校内发起组织的「进德会」,会员必须遵守「不嫖、不赌、不纳妾」的要求。 现在陈独秀传出这种行为,蔡元培不能不表示态度。

三月二十一日,蔡元培以公开信的形式做出回应: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恻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 之堕落,则姑听之。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蔡元培虽想维护陈独秀,但校内外压力都很大,二十六日夜,蔡元培还是和北大教授沈尹默和马叙伦一起,在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家中开了一次临时会议,讨论陈独秀的去留。 最后做出以「教务长代替学长」的决定,废除了北大学长制。 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和夏元瑮的理科学长职务,都由此取消,但仍继任教授。 蔡元培用心良苦,给陈独秀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 (图/取自维基)

但以陈独秀的狂狷,岂肯再留。 他得知自己文科学长被罢免,当即决定离开北大。 几个月后的6月11日,陈独秀因在公开场合散发自撰并出资自印的反政府传单而被捕。 胡适、李大钊等各方人士全力营救。 陈独秀在狱中关了八十三天,保释出狱后,按警方规定,只能在北京活动,不得离京。 但据《胡适口述自传》中说,1919年底到翌年初,陈独秀未经警方许可即到武汉做学术演讲,回京后员警找上门来。 陈独秀为免再度被捕,逃出北京,南下上海。 在口述自传中,胡适以遗憾的口气说:「自此以后陈独秀便与我们北大同人分道扬镳了。他在上海失业,我们乃请他专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这个『编辑』的职务, 便是他唯一的职业了。」

这次的被捕、逃亡和失业,对陈独秀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他不久后的急剧左倾准备了条件。 1920年四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魏金斯基等来到北京,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找到陈独秀,建议他组建共产党。 陈欣然接受。

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也就是中共的第一任党魁。 后来又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共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操控下,进行了大量的反政府活动。 比如1922年的三月,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用渗透的方式夺取权力。 陈独秀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以民主的方式建立党对党的关系,而不是像附体一样潜伏在国民党内。 但是,反对无效,他只能勉强服从。 之后,对于共产国际的一些做法,陈独秀还提出多次反对,结果都是徒劳。

1927年,国民党开始「清党」,抓捕中共党员。 面对重大失败,共产国际将全部责任都推到陈独秀头上,宣布撤销他党内外一切职务。 经历了这些事件,陈独秀踏上了与共产党的决裂之路。

1928年六月至七月,中共第六次党代会在莫斯科召开,周恩来和王若飞亲自拜访陈独秀,带去共产国际的邀请口信,陈反问:「中国问题,为什么要到外国去讨论?」拒绝 出席。

第二年七月,中国和苏联为「中东铁路事件」发生冲突。 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提出「武装保卫苏联」、「拥护苏联」等口号。 陈独秀致信中央,反对这些「卖国口号」。 几个月后,他被开除党籍。

陈独秀随后发表〈告全党同志书〉,承认中共的领导的确有很多错误,他个人要负主要责任,但他揭露,事实上每一个错误,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做出的。 他还说,「甘心做史达林留声机器的中共中央负责的人们,至今还没有一点政治自觉,而且日益倒行逆施,无可救药了。」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名,被国民政府逮捕。 在狱中五年,但颇受优待,可以阅读、写作,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思想发生转变,也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出狱,国共两党都想拉拢他。 国民政府要给他劳动部长的职位,被他拒绝;中共想争取他到延安,但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要他作书面检讨,陈独秀拒绝说:「我不知道过从何来, 奚有悔?」「现在乱哄哄的时代,谁有过谁无过还在未定之天,我有什么过可悔?」为表明立场,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我已不隶属于 任何党派。」创立中共并曾作为党魁的陈独秀,最终脱离了共产党。

1940年11月28日,陈独秀写出〈我的根本意见〉,文中说:「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种东西,它只是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 残暴、蒙蔽、欺骗、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他还多次表示,这些看法是「根据苏俄二十多年的经验,深思熟虑了六七年」才形成的。

晚年的陈独秀客居在重庆江津鹤山坪的一个石墙院里,生活非常窘迫。 即使如此,他也不接受国共两党人士的馈赠。 1942年5月27日,因心脏病逝世,六十三岁。

胡适与陈独秀的政治信仰不同,但终身与他维持友好关系,在他困难的时候,胡适总是帮助他,包括不着痕迹的经济帮助。 甚至他赴美担任大使时,还邀陈独秀去美国养病。 胡适相信:

倘若陈独秀一直留在北大、生活在那批信奉自由主义的「老朋友」中间,是不会思想严重左倾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 陈独秀离开北大是他个人人生道路的大转折,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转折。

但在汤尔和看来,无论留在北大与否,陈独秀本人的个性,都决定了其思想必然走向左倾。

陈独秀在北大时的狎妓事件,应非「厚诬贤者」,第一、他从未否认,且当时有现场人证;第二、从他一生四次婚姻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个容易欢喜 女性的男人。

他由家庭安排娶了第一任妻子高晓岚。 爱上了高晓岚的妹妹高君曼,两人私奔。 因胃病在上海一家医院求诊,与年轻的医生施芝英发生感情,两人同居了五年。 1927年被共产党撤职,在上海隐姓埋名,租屋居住,结识了比他小二十九岁的潘兰珍,她在困乏的岁月里,陪他终老。

陈独秀有四子二女,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或牵连,遭遇都很坎坷。

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从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该文开宗明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