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胡适纪念馆 Hu Shih Memorial Hall 脸书  转自新世纪

 

2025年1月6日是胡适的好朋友梁实秋诞辰122周年纪念日。早在1929年,梁实秋的〈论思想统一〉就被胡适针对训政时期中国国民党「以党治国」而作的《人权论集》收入,其后更接受胡适的邀请,加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团队。其后时局动荡,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团队只有梁实秋持续翻译,直到1967年梁实秋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

1987年2月是胡适逝世后的第25个年头,85岁的梁实秋提笔回忆老友,这篇文章以「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为题,刊登于1987年2月24日《中国时报》第8版:

二十五年前的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几位客人在舍下作方城戏。我不在局内,电话铃响,我去接听,是一位朋友报告胡适之先生突然逝世的消息。牌局立即停止,大家聚在客厅,凄然无语,不欢而散。

《文星》要我写篇文章悼念胡先生,我一时写不出来,我初步的感想是:胡先生的逝世是我们国家无可弥补的损失。于是我写了以「但恨不见替人」为题的约一千字的短文。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仍然觉得没有人能代替他。难道眞如赵瓯北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管领风骚数百年」,要等几百年么?

胡先生之不可及处在于他的品学俱隆。他与人为善,有敎无类的精神是尽人皆知的。我在上海中国公学敎书的时候,亲见他在校长办公室不时的被学生包围,大部分是托着墨海(砚池)拿着宣纸请求先生的墨宝。先生是来者不拒,谈笑风 生,顾而乐之,但是也常累得满头大汗。一口气写二三十副对联是常事。先生自知并不以书法见长,他就是不肯拂青年之意。在北京大学的时候,他的宾客太多,无法应付,乃订于每星期六上午公开接见来宾。亲朋故旧,以及慕名来访的,还有青年学子来执经问难的,把米粮库四号先生的寓所挤得爆满。先生周旋其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乐于与青年学子和一般人士接触的学者,以我所知,只有梁任公先生差可比拟,然尙不及胡先生之平易近人。胡先生胸襟开廓,而又爱才若渴,凡是未能亲炙而写信请敎者,只要信有内容而又亲切通顺,先生必定作答,因此由书信交往而蒙先生奖掖者颇不乏人。

先生任驻美大使期间,各处奔走演讲从事宣传,收效甚宏,原有一笔特支费不需报销,但是先生于普通出差费用之外未曾动用特支分文,扫数归缴国库。外交圈内,以我所知,仅从前之罗文干部长有此高风亮节。盖先生平素自奉甚俭,办事认眞,而利禄不足以动其心。犹忆在上海办「新月」时,先生常邀侪辈到家餐聚,桌上的食物是夫人亲制的一个大锅菜,一层鸡、一层肉、一层蛋饺、一层萝卜白菜,名为徽州的「一品锅」。热气腾腾,主客尽欢。胡先生始终不离其对乡土的爱好。在美国旅居时,有人从台湾到美国,胡先生烦他携带的东西是一套柳条编的大蒸笼。先生读美西洋文明,但他自己过的是朴实简单的生活。俭以养廉,自然不失儒家风范。

中国公学有一年因办事人员措置乖方,致使全体人员薪给未能按时发放,群情愤激。胡先生时在北平,闻讯遄返,问明原委,明辨是非,绝不偏袒部属。处事公道而不瞻顾私情的精神使得大家由衷翕服。像这一类的事迹,一定还多,和先生较多接触的人一定知道得比我多。

许多伟大人物常于琐事中显露出其不凡。胡先生曾对我们几个朋友说,他让陶渊明传,读到他给儿子的信「汝旦夕之费,自资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大为感动,从此先生对于仆役人等无不礼遇,待如友朋,从无疾言厉色。有一次我在北大下课,値先生于校门口,承嘱搭他的车送我回家。那一天正值雨后,一路上他频频注视前方,嘱咐司机:「小心,慢行,前面路上有个水坑,不要溅水到行人身上……」忙著作这样的叮咛,竟没得工夫和我说几句话。坐汽车的人居然顾到行人。据李济先生告诉我,有一回他和先生出游,倦归旅舍,先生未浴即睡,李先生问其故,先生说:「今日过倦,浴罢刷洗澡盆,力有末胜。」李先生大惊,因为他从未听说过旅客要自刷澡盆。但是先 生处处顾到别人,已成习惯,有如此者。

学贯中西,实非易事,而胡先生当之无愧。试看他在青年时期所写的「留学日记」,有几人能有他那样的好学深思?我个人在他那年齢,纵非醉生梦死,也是孤陋寡闻。先生尝自期许,「但开风气不为师」。白话文运动便数他贡献最大, 除了极少数的若干人之外,全国早已风靡,无人不受其影响。

在学术思想方面,先生竭力提倡自由批评的风气。他曾说:「上帝都可以批评,还有什么不可以批评的?」他有考证癖,凡事都要寻根问柢。他介绍西方的某些哲学思想,但是「全盘西化」却不是他的主张。他反对某些所谓的礼敎,但是他认识「儒」的意义,「打倒孔家店」的话不是他说的。有一年他到庐山看见一座和尙的塔,归来写了一篇六千字的文章作考据。常燕生先生讥讽他为玩物丧志,先生意颇不平,他说他是要敎人一个寻证求眞的方法。后来先生对「水经注」 发生了兴趣,积年累月的作了深入而庞大的研究,我曾当面问他这是不是玩物丧志,先生依然正色的说:「这是提示一个研究的方法。 」现在他的「水经注」的研究已发表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学人从中学习到他的一套方法,不过我相信他对于研究学问的方法之热心倡导是不可及的。

先生自承没有从政的能力,也没有政治的野心,但对政治理论与实际民生饶有兴趣。他有批评的勇气,也有容忍的雅量。他在「新月」上发表一连串的文章,后来辑为小册,曰「人权论集」。当时有人讥为十八世纪思想。如今「人权」「人权」之说叫得震天价响了。

我遍读先生书,觉得有一句一以贯之的名言:「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档案描述:1959年5月24日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校长杜元载于寓所宴请胡适,并请梁实秋等人作陪。图为胡适与梁实秋合影。
馆藏编号:HS-02-03-05-010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