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电价、楼市与人口的”三重断裂”:江苏和广东电价暴跌,山东、浙江和内蒙古出现”负电价”;房地产市场全面崩盘,房价跌破2018年,法拍房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0%;人口数据则更为冷峻,幼儿园三年关停近4万所,一年减少500万人,许多园所悄然改为养老院。
这,当然并非短期波动,而是越来越明显的系统性断裂。
三大层面:电力、楼市与人口,分别对应产业、资产与生命的基本结构。当这三根支柱同时松动,一个社会的信心基础与未来预期就开始崩解,经济运行及前景可想而知。
一、电价暴跌:工业心脏失速,信心正在失血
从江苏电价合约均价暴跌24%,到广东跌破监管底价,再到内蒙古现货电价年内暴跌52%,再到”负电价”的蔓延——人们看到的不是供给侧增长带来的”能源富裕”,而是实体经济对电力需求的崩溃式塌缩。
按照传统理解,电价下降本是利好。但在今天的中国,它实在是一个危险信号:发得起电,却没人愿意用。江苏、广东这些制造业高地,用电量本应随着订单上涨而上涨,如今却遭遇需求空洞化的反噬。负电价的出现,意味着发电多到送不出去、用不掉、电网调度失衡——一边是资本过热投资新能源,一边是企业关停订单断裂。
更关键的是:”用电意愿”正在消失。企业不扩产,投资者不下注,订单没有方向,能量失去了出口,电价成了”信心退潮”的体温计。
二、楼市崩塌:从资产幻觉到社会焦虑的爆雷点
房地产长期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在2021年开始走向下行,如今明显成了”失重区”。2025年前五个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10.8%,房价同比连跌29个月,跌破2018年水平。法拍房激增至32.4万套,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0.3%。
更加令人吸口冷气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史诗级”救市政策推出之后:首付降至15%,利率下调,保障房收储、限购松绑……但楼市依旧不为所动。
为什么?因为信心消失了。
中产不再”上车”;年轻人则进入”四不人生”:不婚、不育、不买房、不负债;而外资早已集体撤退;就连地方政府也开始回避土地财政。
中国家庭约70%的资产集中在房地产上,一旦房价预期逆转,社会的”安全感锚定系统”就将解体,中国经济面对的必然是漫长的暗夜。这不是泡沫破灭,而是幻觉崩塌:房子不再通往阶层跃升,而成了金融与信任的陷阱。
三、人口骤冷:未来不再出生,文明正在退潮
2024年,全国幼儿园减少超过2万所,在园人数减少500万,三年累计减少近4万所。许多园所改为养老院,出现”老幼共托”试点。这不是教育政策调整的问题,而是新生儿持续锐减的必然结果。
山东、湖南、湖北等多个大省出生人口相较2016年高峰减少超过50%;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创十年新低。与此相对的,是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3.1亿,占比22%,养老系统临界承压。
疫情期间,有年轻人自嘲是”中国的最后一代”,这不是玩笑,而是一语成谶,彰显出群体性的生存态度转变。有生育能力的年青人,却不再相信未来值得托付给下一代。这种情绪,才是比任何生育率数据更冰冷的指标。
四、”三重断裂”,意味着什么?
电力失衡,产业失速;楼市塌陷,资产失锚;人口萎缩,未来失重。
它们看似孤立,实则是同一套系统在不同层面的崩解。
这五月最新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结构性拐点:曾经支撑中国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 + 房地产红利 + 工业扩张红利”,如今正在同时熄火。
政策还在试图修补,但失去的不是某项指标,而是——信心。
信心一旦消失,货币会失效,政策会落空,改革会变形。
而这种信心的缺位,来源于人们对公平、对未来、对秩序的深层焦虑。
五、中华民族该怎么办?
如果不能直面问题,就只能被问题拖走。如果不能及时回转,中华民族将出现史无前例的”人口崩塌”,形同经历一场无形无声的”治乱循环”。
今天的中国,当然不缺救市文件,也不缺能源建设,不缺婴儿床,也不缺小区楼盘;我们缺的,是让人愿意去投资、去生育、去生活、去盼望的理由。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如果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普遍觉得”没有未来”,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不会有未来。
要重建的,当然也不只是电价秩序、楼市机制或生育激励,而是更深层的能够重建民族信心的支柱:价值信仰、制度保障与文化希望等。
一个民族,不会死于战争,也不会死于贫穷。它真正的崩塌,是人民不再相信、也不再传承。这,才真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