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 转自 新世纪
共产世界大历史:一个革命理想的形成与破灭
作者: 吕正理
出版社:远流
出版日期:2025/05/28
ISBN:9786264181501
序
增订新修版自序
吕正理 二○二五年三月
二○二○年七月,我在台湾出版一本《共产世界大历史:一部有关共产主义及共产党两百年的兴衰史》(以下称「初版」)。很高兴,如今我将该书的内容做了大幅修改增订之后,重新出版,并将书名改为《共产世界大历史:一个革命理想的形成与破灭》(以下称「增订新修版」)。相信读者们大多会同意,新的副书名更能贴切地说明共产世界在过去两百多年间的演变,我就不多做解释。不过我在写作及修订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些心路历程,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却希望和读者们分享。
当初我之所以想要写一部「共产世界大历史」,主要是源于一个理念:无论是在过去或现在,「共产主义」及「共产党」对台湾,对中国,乃至于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及人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疑也将影响到未来;但以我的观察,大部分的人对于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的认知可说是相当不足。我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特别是在网路时代,错误及造假讯息泛滥,人们很容易被误导而有错误的认知,其结果是将会付出无法料想的代价。因而我认为,人们有必要认真去读一些有关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的书,特别要是读相关的历史,因为国际现势虽然每天在变化,其实都是过去历史的延伸,所以多读历史或能帮助人们看清楚今日发生的一些事情其背后原因,从而避免被误导。
上世纪九○年代起约有二十多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长期居住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共产国家),或频繁地往来于两岸三地。我自己一向喜爱研究历史,自然而然也读了不少有关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的书,其中包括一些人物(如马克思、列宁、史达林、毛泽东、卡斯楚)的传记,或叙述某一特定事件(如韩战、越战、文化大革命、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或讨论某一特定的国家、地区。不过我很少看见一本书,能采取宏观的视角,把那些人物、事件及国家综合写在一起,又能说明其间的关连、互动及相互影响。但我认为,这样的一本「大历史」(macrohistory),有其必要。以我所知,有些人虽然也想多多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却难以花时间去读那么多书;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能有一本这样的书,那是再好不过。
如我的观察,可惜这样的书并不多。因而,我虽然知道自己的知识及能力都有限,在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大胆地决定动手写一本《共产世界大历史》,希望能写得客观、严谨、全面又简明。我也知道可能有一些学者专家会对我所写的若干内容持不同的意见,但我告诉自己,不应担心而不写,如能借此抛砖引玉,不也是一件好事?
我花了大约四年时间写完这本书,在初版上市时恰巧遇到美中对抗开始升温,新冷战方兴未艾,我的书也很幸运地引起许多读者注意,并获得不少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但我认为,在国际现势如此剧烈变化之下,更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共产党的历史。于是我又决定与新竹的一家IC之音广播电台合作,根据本书内容,邀请一位广播界的朋友徐凡与我一起在空中进行说书,在二○二一至二○二二年间,前后讲了七十六周,七十六讲。很高兴电台告诉我,这个说书节目获得许多听众喜爱,广播连同podcast 随选即听的覆盖率是书本销售的十倍、二十倍,是这期间电台第二受欢迎的节目。我尤其高兴的是有许多听众留言,其中有一部分是海外的听众写来的,也有中国大陆的听众翻墙收听;其中有一位竟来信说不慎被公安发现而遭到短暂羁留,但自认还是值得。广播的经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激发我想到一个新目标─希望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给外国读者看。当然,在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不少介绍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的好书(事实上,台湾出版这方面的书有很多是从外文书翻译的),特别是有一些非常好的传记、回忆录,不过写大历史的书籍还是少数。因而,在电台说书完毕之后不久,我就请几位从美国、英国来到台湾而且有翻译专业的朋友帮忙将本书翻译成英文。
在广播节目进行中,我另有一项收获:从听众的来信和许多朋友的回馈,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比较近的历史。特别是,当我讲到邓小平与戈巴契夫(Mikhail S. Gorbachev)分别进行改革开放时的不同作法,及其结果,也就是六四天安门事件、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很多人都说希望我讲得更详细一些。当我说到一九八九年及一九九一年之后,已经结束共产党一党专政的东欧八国及前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究竟又是如何演变,许多听众同样希望我多讲;讲到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又是如何大国崛起,听众就更有兴趣了。
因而我知道,如果我要想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绝对不能照初版翻译,而是要大幅改写。我于是一面致力于将初版改写,一面与我的朋友们一起进行翻译。此一增订新修版与英文版因而是几乎同步完成的,内容大致也一样,只有这篇增订新修版序是在英文版序之外,专门为中文读者写的。
那么,这本书的增订新修内容与原来的初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大致来说,初版有四卷,分别叙述共产世界的形成、扩张、分裂及崩解四个阶段。其中第四卷(共五章)叙述共产世界崩解的过程,以及崩解后各国的后续发展。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扩充初版第四卷,并将之分拆为增订新修版的第四及第五部;其中第四部(共三章)详述并比较戈巴契夫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及两者如何导致六四事件、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的不同结果;第五部(共四章)则是讲述其后各国的后续发展,并将此后二十几年至今种种变化,包括中国的大国崛起,俄乌战争、美中冲突以及新冷战,也都写入。
英文版自序
吕正理 二○二五年春,于台北
这本书原本是以中文在台湾出版的,如今又能以英文出版,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地区发行,我真是高兴极了。我之所以希望出版这本书,必须从我个人的一段特殊经历开始说起。
一九九五年,我离开台湾,转任为一家我已服务多年的跨国化学公司的中国地区负责人。我的任务是帮助公司加速扩充在中国的业务及投资活动。我有一些客户早已到中国投资,并且规模都远远大于他们在台湾的工厂。一些还没有去的,到这时也纷纷决定跟着我去。当时,中国正要进入改革开放的高峰期,港商、台商及外国企业正在蜂拥而入。世界各国的政府及人民大多以为中国如果经济改革成功,将来极有可能也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迟早要放弃马列主义。我当时也是同样的看法,所以欣然赴任。
我虽然在大学时学的是化学,后来从商,业余的最爱其实是研究历史,当然很高兴有机会亲身参与中国正在发生中的历史转变。不过我自认对共产党的历史所知有限,所以有一天在北京办公室和一位同事说话时,就请她在下班回家时顺道帮我去书店买一套书。她问我买什么?我说买一套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不料她大吃一惊,说:「我们这里现在已经没人读这些书了。」旁边的几位同事听到了,也一样非常惊讶,说同样的话。
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的公司所聘的员工都是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在我的认知里,这一问一答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其实不只是外国人,连中国本地的菁英分子对于国家未来的走向也有一种「想当然耳」的假设,或说是一种期望。
我在几年后虽然换了工作,转而成为一名专业的企业顾问,大多时间也还是在中国大陆各地,而以我的观察,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的看法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中共虽然始终自称其所奉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般人都说那就是「资本主义」。一九八九年发生的六四镇压学生事件其实不远,但人们几乎不再提起。不过我必须说,每当我坐车经过天安门,再多看见一次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高挂在上面,对于中共政权将来放弃马列主义的可能性就多一分怀疑。我常常有机会和中共的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员接触,但坦白地说,这些接触多半也只是增加我的怀疑。
我的怀疑促使我决定多花一些时间研究共产主义及共产党,尤其是与史达林、列宁、马克思,以及与苏共、东欧共产国家有关的历史。我知道,如果我研究的范围始终局限于与毛泽东及中共有关的历史,我将永远看不清楚中共。我既是置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中,最好也能比较一下中国与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开放究竟有何不同。
我很幸运能同时从中国、台湾及世界各国得到不同来源的书和刊物,帮助我清楚地知道,原来中国和苏联的改革开放是走在不同的方向,并分别导致后来发生的三件大事─中国的六四事件、东欧的民主化革命及苏联解体。从这三件大事,我又渐渐得到一种看法:中共自以为改革开放成功,但由于邓小平从一开始就决定改革只做一半,事实上只是把问题延后。中共不可能永远一面继续经济改革,一面又坚持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不变。事实上,以刘晓波为首的一群知识分子早已大胆地提出「零八宪章」的主张,只是刘晓波不幸被捕,终身受到监禁至死。
当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于二○一七年底第二任期开始后,明确地表示决定走回头路,回归到马列主义及毛泽东路线时,确实是出乎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意外,但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意外。中共既是难以割舍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一党专政,就只能回归到马列主义。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也早在习近平的第一任期还没结束前就已经预料到有此可能。
不过我还是必须承认自己曾经误判很多年,所以即便比很多人早认错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并没有什么值得庆幸或骄傲的。但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如此容易误判,是因为对中共没有足够的认知。中共改变路线虽然使得很多人失望,以我的观察,在民主国家中大部分的人对中共的认知并没有增加多少,对于共产党的本质尤其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就使得很多人容易继续误判。因而我认为,如何能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中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而我或许可以把过去研究共产党的心得拿出来做一些贡献。二○一六年初,我遂决定写一本有关共产世界的历史,写我所知道的,所有与共产主义、共产党有关的思想、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我当然希望这本书不只能给学者专家参考,也能给一般大众读。为了达到这双重的目的,首先,我为自己订立一条规则:我将力求客观,无论是在叙述史实时,或是在引述其他学者专家的叙述及观点,我将尽可能避免表示我自己的意见;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把自己的主观看法与客观叙述同时摆在一起,很有可能混淆读者,使得他们不知道何者是我的叙述,何者是我的个人意见,这将影响到他们自己下自己的结论。当然,我也知道人类无不受到自己的潜意识影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但我总要尽力,至少求得相对客观。
其次,我要求自己必须书写得浅显、活泼、有趣,最好能让读者觉得像在读小说一样,但务必根据史实。事实上,我读书常有一种感觉:真实的历史故事往往比小说杜撰的情节还要曲折感人。
几年前,我也曾采取类似的写法出版过一本书《另眼看历史》,主要叙述中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四个东亚国家的历史互动,并获得许多读者喜爱及鼓励,后来又改以《东亚大历史》为书名在北京出简体版,同样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这使我有信心写这本新书。
***
事实上,美中关系在我开始写书后不久就已经急遽恶化。川普(Donald Trump)在二○一六年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强烈批评中共,在当选后不久就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二○二○年七月,也就是他执政的后期,美国国务卿庞培欧(Mike Pompeo)在加州以《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Communist China and theFree World’s Future)为题发表公开演讲,被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及其他媒体称为「新铁幕演说」,或「新冷战演说」。我的新书恰巧在庞培欧发表演讲之前的三个星期出版,正逢其时,所以也获得许多读者喜爱及鼓励。
但我还是希望这本书能有更多人阅读,而不是只有台湾的读者,我尤其希望中国和英文的读者也能读到。不过我也很清楚,这本书在中国出版根本不可能,所以出版英文版就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如今英文版终于出版了,我尤其高兴。
本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共产世界的形成、扩张、分裂、崩解,以及崩解之后。这五个阶段的分界点是一九一七年,一九五三年,一九七八年及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年。以我个人的看法,这四个分界点决定了整个共产世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在此之前七十年就已经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吹响了共产革命的号角,如果没有列宁,共产革命恐怕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一九五三年,史达林去世。在他生前,共产世界已经急遽地扩张。列宁虽然早在建国之后决定要输出共产革命到全世界,其实只是播种而已。史达林却在二次大战后不久就将东欧国家都关入「铁幕」,又支持毛泽东打赢中国内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由于赫鲁雪夫于史达林死后,在苏共二十大做秘密报告时严厉批判史达林,并主张「和平过渡」,导致苏共与中共的对立及分裂,不过两者仍然各自积极输出革命。因而,对共产世界而言,此后是分裂与持续扩张的阶段。
一九七八年,即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后,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从一九八五年起,苏共新任的总书记戈巴契夫也决定开始改革开放。两个共产世界的领导人之所以都决定改革开放,原因一样:共产主义的体制问题如果不修正,就已经无路可走,更何况无止境地输出革命以及与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之间的对抗,也都是无法继续承担的重担。
中苏分别进行改革开放的结果,就是如前所述,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之间发生三件大事,分别是中国的六四事件,东欧八国的民主化革命,以及苏联解体。这三件大事究竟应当解读为中共及苏共的成功,或是失败,我将不在这里多谈,而留到后记中再讨论。不过必须指出,经过如此重大的变故之后,无论是中国、东欧八国或前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无可避免都将面临种种的危机与困难,必须各自寻求解决之道。这些国家的后续发展又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并且影响到今天。也因此,本书在叙述完共产世界的崩解之后,必须再叙述这些国家的后续发展。
附带说明,本书的英文版与中文初版的内容有些不同。原本的初版只有四部分,关于共产世界崩解后的历史也只写到大约二○○○年。在英文版中,我决定将原先的初版第四卷扩增为第四及第五部,以便分别更详细说明共产世界崩解的过程,及崩解之后的后续发展,包括近几年来国际局势的许多重大变化(如中国的大国崛起、俄乌爆发战争、新冷战等)─这些无疑正是许多读者所关注的。同时,由于我相信英文读者相对比较熟悉欧洲的历史,初版中有关这一方面的叙述有一部分可能不是必要,所以酌予删减。我相信读者们会喜欢新书这样的改变。
***
回顾共产主义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带来极端的贫富不均,使得全世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无不起而挞伐。许多怀抱着追求公平、正义的有志青年更是纷纷投入各种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大旗之下,为扶弱济贫的理想而奋斗。然而,为什么苏联从列宁一九一七年建国到一九九一年解体,只有短短七十四年呢?又为什么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比苏共更早就纷纷垮台呢?
事实上,从马克思在世时一直到今天,曾经批评、反对共产主义,或预言共产政权必定不能长久的政治家、学者、历史家极多。其中有从资本主义观点出发,也有从自由派或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但我以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在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后来却坚决反对共产政权的人,例如:曾被列宁尊为老师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Georgi Plekhanov),列宁昔日的革命同志,孟什维克派的领袖马尔托夫(Julius Martov)等人所说的话。不过我更想引述的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异议分子吉拉斯(Milovan Djilas)的批评,因为从历史看,他的批评影响最大。
吉拉斯原本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狄托(Josip Broz Tito)的忠实革命伙伴,与狄托一起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而奋斗,后来又支持狄托一同对抗史达林,与其决裂,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狄托的接班人。然而,后来吉拉斯却对共产主义逐渐产生根本性的怀疑,竟在自己所主持的报纸上连续发表被认为有「修正主义」倾向的文章,其中不仅建议从计画经济改为部分经济自由化,又主张停止共产党一党专政,改采多党制。狄托无法忍耐,将他下狱。不料吉拉斯在入狱前已经交付给纽约的一家出版商一份手稿,在一九五七年出版,书名为《新阶级:共产主义的分析》(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其中批评共产党是自欺欺人,最终不过是打造出一批贪图物质享受、贪污腐败的一个新的特权阶级官僚,吉拉斯将其称之为「新阶级」。
吉拉斯被关了十五年后出狱,又出版他在狱中历尽千辛万苦而写成的《不完美的社会》(The Unperfect Society – Beyond the New Class),其中说:「共产主义下的所有权是一头怪物,在形式上是社会的和国家的,实际上是由党的官僚来管理和操纵,这是共产主义失败的根由。」
许多历史家认为,正因为吉拉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主张共产党必须「结束一党专政」的人,所以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事实上,如果我们只以一句话总结东欧在一九八九年爆发民主化革命及苏联在一九九一年解体的经过,那就是:在这些国家里总共有超过三十个共产党被迫结束一党专政。吉拉斯所提出的主张,不到三十几年后就已经成真。
如果我们将共产国家定义为「宪法中规定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国家,那么今天全世界只剩下四个共产国家:中国、越南、寮国及古巴。不过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是由共产党一党专政,却是由某一政党、或由某一独裁者统治的极权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北韩及若干位于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直接地说,这些共产国家或极权国家大多是在旧冷战结束之后因某些因素而未能转变为民主国家,而新冷战也正是形成于这些国家与民主国家之间。
那么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呢?事实上,我一向敬畏历史,因为历史总是充满了惊奇,有种种的意外可能发生。一场战争、一次选举、一桩婚姻、或是一个人突然死亡,其结果都可能改变历史。因而,我自认不能,也不愿对未来做任何揣测。
话说回来,未来会如何虽然无法预料,但我相信一件事:人们可以在种种的可能当中做选择。我也相信,人们越能明白过去的历史,就越能洞悉现在为何如此,也越清楚自己未来应该选择走上什么样的路,不选什么样的路。英国前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经说:「你往后能看多远,就能往前看多远。」,就是这个意思。我衷心地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助读者们往后、往前看得更远。
后记
共产世界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开头节录)
如我在自序里所说,我在写这本书时为自己订了一条规则:尽量只做「客观的」叙述或引述,而不跳进去表示我自己的「主观的」意见。如果我在书中把我的主观评论与客观叙述放在一起,我担心将会混淆读者,以致于妨碍其自行判断历史的是非曲直。我当然也知道,凡人都不免受到自己潜在的主观意识影响,所以要做到完全客观叙述是不可能的,但我总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客观。
有一些朋友知道我在写这本书,都表示赞同这个作法;不过其中有一部分人说,这样一来读者也就无法知道我对共产主义及共产党有什么看法,那就可惜了,所以建议另外写一篇,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评论。我欣然同意,因为我也希望能与读者们分享心得。这篇后记就是为此而写,其中论点当然也都是根据史实而来,只是相对可能比较主观,读者们如果有不同看法,我当然尊重。
在后记里,我不想长篇大论,而只挑出三个极其关键的题目,来和读者们一起探讨。
首先,马克思的理论究竟错在哪里?
其次,共产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继马克思之后,列宁、史达林、毛泽东等代代传递的共产主义又是如何演变?
最后,中共政权、中国又将往何处去? ……
编后记
本书取材广泛,如若疏漏使用中国用语,绝非刻意,请诸君不吝指正,以裨内容进步;编辑已尽最大努力采用台湾专有名词以及学术名词,包含人、事、时、地、物,以传承维护繁体中文所珍视的价值。
导读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朱敬一先生曾以〈《共产世界大历史》读后,补充一些背后的理论脉络〉一文,提纲契领评论本书初版;编辑将其做为导读,节录开头部分,读者可至网路下载PDF全文拜读:
「吕先生是化学训练的背景,完全靠自读自学而完成这样的著作,非常不容易。
跨越学科藩篱,殊为不易
我说这本书不容易,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由于书的主题是全世界的共产党历史,从共产主义发生背景到现在横跨两百多年;又由于全球除了澳洲纽西兰之外到处都有共产党的足迹,所以这本书几乎是过去两百多年的世界历史。
虽说焦点只放在共产党,但是跨越这么大的主题、这么长的时间,近代学院派历史学家几乎没有人会做此尝试。当代许多学者大都做些轻薄短小的研究,与这本书的大图象截然不同。……」
推荐序
你还相信共产党吗? 〉(开头节录)
明居正|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
将近一百八十年前,当马克思正式发表他的《共产党宣言》时,欧洲乃至全世界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被这本书迷惑了。马克思用极具煽动性的文字描述了工人阶级的痛苦、资本主义的残暴不仁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等等。最后,他提出了如何终结人类社会不幸的药方:必须是一场暴力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