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思想坦克 2025 年 8 月 14 日
第七章 大陆政策的重新定义与反攻大陆任务的解除(1984-1991)
前言
1984年5月20日,蒋经国再次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三年后的1987年,蒋经国解除中华民国政府在迁往台北之前所发布的《戒严令》。 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接任总统,在其任内积极推动民主化,尽管如此,关于「统一中国」的问题,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对立依然未能化解。
关于1980年代中期台湾政治发展的研究,多数学者将焦点放在蒋经国推动政治自由化的历程;在国防军事与安全保障领域上,则是关注美国等国家对台军售的政策变化、中华民国自主国防工业的进展,以及在邓小平主导下共军战力的提升与国军军力发展之间的军事平衡问题。这些研究普遍认为,随着国际情势的变迁,中华民国的「反攻大陆」战略已经走到尽头,并以此为前提展开相关讨论。然而,正如本书所探讨的,即便是在国际社会寸步难行的危机下,中华民国依然坚守「正统中国」的原则,并未完全放弃在中国社会发生动荡,中共政权陷入统治危机时,趁势以军事手段夺回中国大陆的可能性。因此,国军在此期间并未正式解除「反攻大陆」的任务。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随着蒋经国的政治改革逐步由李登辉接续,中华民国如何处理并发展这一「反攻大陆」的国策,实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章将依据中华民国国防部已公开,经过申请并获准阅览的档案,探究蒋经国政府末期至李登辉政府初期,关于「统一中国」问题的政策变迁,并检视国军的军力建设与作战准备的实况,以揭示中华民国政府解除国军「反攻大陆」任务的决策过程。
改编为「防卫台湾」型军队与《戒严令》的解除
为防卫「台湾」所需的武器采购
1984年5月20日,蒋经国成功连任为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明确宣示「反共复国」为不容动摇的基本国策,并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视为必须实现的目标。而早在蒋经国决定连任的3月,参谋总长郝柏村于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便已明言,国军的核心目标为「巩固复兴基地,创机反攻大陆」,由此可见,「反攻大陆」依然是国军的重要任务,并未改变。
进入6月后,美国政府一方面宣布将对中共出售地对空飞弹和反坦克飞弹等武器,另一方面又于一周后透露,于1985会计年度出售给中华民国的武器中,将包含中共曾经渴望获得的C-130H运输机。过去有段时期,为了将更多部队运送到中国大陆,中华民国政府曾要求美国提供运输机和登陆艇,但当时美国选择维持台海「现状」而对此请求充耳不闻。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尽管国军仍在进行「天威」特攻作战训练,计划将小规模特战部队送往中国大陆,美国政府还是批准了C-130H运输机的出售案。值得注意的是,「天威」训练的方针已从过去的「反攻大陆」转向针对「防卫台湾」作战的准备。具体来说,训练内容包括攻击中国大陆的雷达站或飞弹阵地、切断兵站和后勤补给线,以及阻止共军发挥战力等行动。
在1970年代美国政府推动的驻台美军撤退主要是航空战力;为了替代这一空军力量,美方对中华民国的军事援助特别重视加强国军防空能力的建设。 1980年代之后,尽管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自主推进军力整备,但国防预算的分配比例为「制空3:制海2:反登陆1」,空军优先于其他军事领域。也因此,在陆军的装备上,诸如战车的研究与开发等进度相对落后。在此情况下,有旅居新加坡的华侨注意到陆军装备的不足,提出协助购买西德制豹型坦克的建议。然而,陆军方面回应,除了正在开发的M48H战车外,并无多余预算购买其他装备,因此婉拒此提案。陆军司令部参谋还评估认为,豹型坦克的重量并不适合台湾本岛的地形。
如果是在土地广袤的中国大陆作战,世界顶尖性能的豹二代无疑是理想的选项。国军主要的任务是反攻大陆,军方所设想的战车运用战场却是在海岛台湾。
国军兵力精简进度缓慢
在有限预算下推进防卫台湾所需武器的采购过程中,制约国军预算的主要因素正是为「反攻大陆」所保留的「人力」。 1983年9月启动的三年期人员精简计画,到1985年进入后半段。然而,来自各军的不满情绪激增,进度远不如预期顺利。郝柏村对各军总司令及高层官员在1月14日召开的第二次参谋会报中指出,以往各级单位在执行人员精简计画时偏重本位主义或过度迁就人事需求,普遍采用按比例削减的方式,这种做法并不合理,未来应根据战备需求来检讨各单位的存废及人员配置,并要求必须严格遵循此原则,以严正的态度认真执行。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推动精简政策过程面临一些困难,但各级部队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陆精四号」计画,对于人员整编的幅度甚大且未遭遇阻力,这点值得赞扬。他强调,这证明精简计画并非不可行,只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必能顺利贯彻并最终取得成功。
5月4日,郝柏村向各军总部及各军事学校提出「国军无效兵力汰除执行纲要」计画,当中主要包括整并教育训练机构,将陆军船舶部队移交给海军等措施。其精简的人力不算庞大,然而郝柏村要求在执行这些措施的同时,继续检讨其他有效的精简方案。此后,在每月举行的二至三次作战会议中,参谋本部不时会提出具体需裁撤的职位,持续要求三军进一步削减人员。
另一方面,由郝柏村担任院长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也决定启动一项需大量经费挹注的战斗机开发计画。尽管美国政府对是否出售新型战机持保留态度,但官方在7月1日正式发出通知,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华民国自主开发战斗机的「安翔计画」。
整编为以「制空」、「制海」为任务的陆军部队
1986年2月6日,距离「陆精四号」等大规模裁军计画完成仅剩半年,蒋经国召见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及陆海空各军总司令进行谈话,表示:「目前三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因所处幅员亦不大,兵力堪称充足。」他对裁减进度表示满意,但也强调:「不拘泥于表面上的规模或形式,应根据少数精锐的原则加强整备。」蒋经国所指的国军执行任务范围并非土地辽阔的「中国大陆」,而是具有海岛地形的「台湾」。
为了继续推进裁军,国防部依照蒋经国指示,着手检讨后续的「陆精五号」计画,随后在7月1日,尽管距离「陆精四号」的完成期尚有三个月,陆军部队的下一个精兵计画「陆精五号」正式启动。
9月6日,行政院长俞国华在视察国防部时对国军官兵训勉道:「国防部本诸『攻守一体』的作战构想与『独立作战』的精神,积极发展台湾东部基地,扩大战略纵深,以强化防卫力量。」言辞中虽然强调「攻守一体」,但对「反攻」二字却丝毫未提。此时的国军依然秉持「巩固复兴基地,创机光复大陆」的精神,持续调整反攻作战计画,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训练,部署指定部队待命;尽管对中华民国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强化对抗共军侵略台湾的防卫力量。
在强调防卫台湾的现实需求下,陆军部队进行大规模精兵计画的同时,新编地对舰飞弹部队,将其部署于外岛。这支部队配备由以色列「天使」反舰飞弹改良而成的地面发射型「雄风一型」。为了进一步扩展射程,陆军随即启动「雄风二型」的部署及开展其运用构想。同时,得益于美国休斯公司技术援助的支持,国军也加速自主开发「天弓」防空飞弹系统的步伐,同步进行相应部队的新编工作。
曾经为了「反攻大陆」而努力维持大规模陆上战力的中华民国陆军,为了阻止共军从远处发动攻击的可能,正逐步转型为一支专注于「制空」与「制海」,以「防卫台湾」为核心的军队。
对于「统一中国」讨论的局限与《戒严令》的解除
进入1980年代中期,尽管面临日益狭窄的生存空间,中华民国政府依然坚守「正统中国」的原则,将实现「统一中国」视为国家未来的目标。 195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描绘这一宏大蓝图,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经历了约三十年的讨论与规画。 1985年7月1日,为了应对「大陆情势之快速演变」,该委员会决定将下设的「匪情研究室」改组为「大陆问题研究中心」,开始聘请专门研究大陆问题的专家及学者,每年举办四次「大陆问题研究会」,深入探讨中国大陆最新的情势发展。
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来自中国各省,然而,他们来台已经超过三十五年,当年的「祖国」已不再熟悉,对当前的中国情势亦感到陌生。尽管自1986年度起,委员会持续针对统一后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然而,需藉由办理研究会来学习中国大陆现况,这无疑显示出在研究「统一中国」的策略上,委员会已逐渐丧失过往的洞察力。
长期居住在台湾的中国出身者,眼中的「中国大陆」早已不复三十五年前的模样,而「台湾」也迎来关键的转型时期。经过两年多的慎重思考,蒋经国于1986年10月7日正式决定提出解除1949年以来持续实施的《戒严令》。随后,在15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常会上,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修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在蒋经国决定解除《戒严令》一周后,为纪念蒋介石诞辰一百周年,中华民国政府展开了为期约一周的「国光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演习代号为「国光」,与蒋介石于1961年所指示筹划的「反攻大陆」计画名称相同。然而,这场演习的重点更多在于向政府官员、驻华使节、友邦人士、民意代表、后备军人、社会大众、归国华侨、社团干部、大专学生等,展示国军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及射击训练成绩。此时,「国光」这一代号与其说是代表「反攻大陆」,毋宁是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意志」的祭奠。
在政府各部门持续讨论解除《戒严令》的过程中,1987年3月6日召开的立法院第一期第七十九会期会议上,行政院长俞国华强调:「政府的大陆政策就是要加强建设复兴基地,创机反攻大陆」、「我们的大陆政策,就是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尽管已决定解除戒严,但所表明的政策方针并未改变。
郝柏村在5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在台湾从事反共复国的努力已将近四十年,虽然光复大陆的任务还没有达成,但是我们并没有失败,我们一直朝着光复大陆的目标奋斗。(中略)相信只要继续秉持着我们过去保卫台澎金马、建设复兴基地,脚踏实地、乐观奋斗的精神,将来必然能够完成光复大陆的任务。」即便身为现役国军的最高领导者,郝柏村也逐渐将焦点转向当前的保卫台湾,希望稳定的台湾能为未来「统一中国」的实现带来希望。
1987年7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并公布《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以下称《国家安全法》),于7月15日宣布解除戒严。同日,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表示:「解除《戒严令》同时实施《国家安全法》,是一件具有划时代历史性意义的大事,也是国民党过去数十年来不断努力奋斗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他强调:「唯有恪遵宪法,反对共产主义与反对国土分裂,我们才能达成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最后目标。」解除戒严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朝向民主化转型,但尽管如此,始终坚守「正统中国」原则的他们,标榜「统一中国」这一最终目标没有改变。
朝向不依赖美国的军事建设努力
解除《戒严令》这道战时非常体制的法令,对中华民国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象征着在长期对抗中共政权的局势中进入崭新的阶段。然而,尽管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对于「统一中国」的终极目标,以及以「攻守一体」为核心的军事战略,并未有所改变。
《戒严令》解除后,国防部依据《国家安全法》,着手制定包括《台澎防卫作战国军战备规定》等多项台湾防卫条例与作战计画。同时,依循「大主台支」的指导方针,也就是「大陆为主战场,台湾为次战场」,持续调整针对中国大陆的情报搜集计画,并推动针对福建沿岸的突击与登陆作战部署。陆军空降部队则持续进行「固安作战计画」中被列为「极机密」的反攻作战训练,国军模拟执行台湾防卫作战时,于过程中捕捉战机转入攻势,进而发动反攻大陆作战。
在如此战略布局下,国军始终未放弃以军事手段实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并持续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然而,此时他们接获情报显示,「中共于7月拟订了三个军事犯台的战略计画,其中一项已获邓小平批准」。此一情报使国军提高警戒,防范共军武力犯台。与其为几乎不可能付诸行动的「反攻大陆」准备,国军如今更须专注于应对眼前的国防需求,强化应对共军攻势的防御策略。
为了应对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共军对台湾的威胁,国军必须加速装备现代化的步伐。 1987年10月,郝柏村访问美国,与国务院及国防部高层就武器采购问题进行协商。当时,为了推动中华民国国军的现代化,仍需持续获得美国的支援。郝柏村自担任参谋总长之后多次访美,积极争取获得新型装备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尽管这次访问未能实现中华民国政府长期以来渴望的高性能战斗机,但成功争取到新一代E-2C预警机的供应。
与美国断交之后,国军开始在未经驻台美军同意的情况下,独立拟定军力整备计画。然而,尽管提出需求,所要求的武器未必会获得供应,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美方手中,使得国军的军事建设实际上依然受制于美国。因此,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寻求从美国以外的国家,采购那些被认为是「攻击性」而遭到拒绝提供的武器。其中一项显著成果便是成功从荷兰购得潜舰,并于12月16日抵达高雄左营基地。随着这艘梦寐以求的潜舰正式服役,中华民国政府随即将提升「制海」作战能力作为下一个目标,并提出「国舰国造」政策,全力推动自主建造海军舰艇的计画。
在蒋经国的指导下,中华民国政府积极建构独立防卫台湾的战力,不仅努力设法从美国获得优质武器与先进军事科技,也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援,试图摆脱过去在国防建设上对美国的单一依赖。
作者为日本防卫大学校综合安全保障研究科、大学改革支援及学位授与机构安全保障学博士,曾任日本防卫大学校防卫学教育学群副教授,现职为日本防卫研究所地域研究部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东亚政治外交史、两岸关系、威权政治。着有:《米中対立と国际秩序の行方:交叉する世界と地域》(合着)、〈东亚安全与金门:闽南文化与战地文化融合的对立与和解象征〉、〈中共武装力量的人力资源问题:面临少子化及高龄化时代的中共解放军〉、”Today Ukraine, Tomorrow Taiwan? Analysis of China’s Possible Invasion of Taiwan”等专书及论文。
书名:《反攻大陆与台湾:中华民国统一的构想与挫折》
作者:五十岚隆幸(いがらし たかゆき)
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