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大陆与台湾:中华民国统一的构想与挫折
作者|五十岚隆幸
译者|林佩欣
出版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07/24
转自| 新世纪
书籍介绍
1949 年以来,台湾海峡将「中国」一分为二,两岸政府各自以「统一中国」为目标持续对峙。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国军曾以军力夺回中国大陆的「反攻大陆」视为首要任务;随着现实形势的变化,为了阻止中共武力侵略,则逐步转型为「攻守一体」至「守势防卫」。
作者利用近年解密的档案资料及最新公开的两蒋日记,提出全新视角深入探讨「统一中国」与「反攻大陆」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中国」政府与美国的互动,并全面检证中华民国军事战略的变迁。本书同时企图分析中华民国如何从原本维持「代表全中国的正统政府」的立场,转变为仅统治「台湾」的政府;此外作为一个实质的独立国家,又如何逐渐发展出「中华民国台湾化」的逻辑基础。
内容节录
《反攻大陆与台湾:中华民国统一的构想与挫折》
「攻势作战」到「攻守一体」战略的转换(摘录)
1969年4月24日,蒋经国在立法院国防委员会进行国防军事施政报告:一、强化复兴基地;二、扩大大陆抗暴;三、掌握台海优势;四、加强军事建设;五、提早反攻大陆。即使当下无法付诸实行,蒋介石对反攻大陆的执念让军人难以放弃这个目标。因此,蒋经国强调第一顺位为强化复兴基地台湾的防卫,仍然坚持反攻大陆的目标不变。
另一方面,自4月起,透过路易斯的牵线,中华民国再度恢复与苏联积极接触。在3月的珍宝岛事件后,中共面对苏联的威胁,开始考虑向美国靠拢,美国也急于与中共接触。蒋介石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获得美方对反攻大陆的支持已经无望。到了5月,中华民国再次与路易斯接触。蒋经国透过魏景蒙,暗中探索与苏联合作反攻大陆计画的可能性。蒋介石对「苏联的诚意」抱持怀疑,但他本来就不相信「美国的诚意」,甚至感到绝望。虽然蒋介石等人对与苏联合作抱有疑虑,但没有获得美国政府善意回应,已经让他们绝望。即使如此,他们也无法将希望寄托在这种不确定的可能上。
5月28日,由蒋经国实质主导的国家安全会议十九次会议上,批准了国家建设计画委员会讨论的「总体战实施纲要」、「军事建设方案」及「军事战略计画」。中华民国政府将1949年以来的「攻势作战」军事战略转变为以「光复大陆」为目标的「攻势」,以及保障「基地建设」安全的「守势」相结合的「攻守一体」战略。在这军事战略转变过程中,蒋介石及军方高层坚持的「军事反攻」和蒋经国主张的「政治反攻」,均被纳入「攻势」范畴。但这个策略转变并未完全促使「军事反攻」过渡为「政治反攻」。蒋经国主张「政治反攻」是为了从美国获取「防卫台湾」所需的军援;换言之,蒋经国透过他实质主导的国家安全会议,根据修订后的《中国国民党政纲》调整军事战略,既不否定「攻势」,还赋予「守势」正当性,为「防卫台湾」的军事力建设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战略转变后,国军以「巩固复兴基地,创造反攻大陆收复国土」为口号,策划「固安作战计画」,目标是国军能以己力防卫「台湾」,并在适当时机转向攻势,发动反攻作战。关于反攻大陆,除了修订「棉湖计画」,以在全面反攻作战中运用特种作战部队外,还指定一支「王师」任务部队,准备在中国大陆同胞起义时能迅速派遣。同时,在云南省边境的游击作战继续进行,并在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展开工作活动。
另一方面,虽然接受美国提出的军事重编与军援削减计画,中华民国政府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以奠定反攻作战之基础。尽管中华民国政府反攻大陆及改变现状的目标,与美国政府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意见不一致,双方却对中共核武开发有共同的关切。中华民国派遣空军人员赴美,秘密接受潜入飞行和空投的训练。 5月17日傍晚,中华民国空军飞行员驾驶的美国空军C-130运输机,从驻泰美军基地起飞,在甘肃省的核子弹试验场附近投下测量核爆冲击波的震度计和用于测量大气中辐射物质的检测器,经过约十三小时的飞行后返回(奇龙计画)。由此可见,只要美国政府利用中华民国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中华民国政府也不会放弃利用美国将部队送往中国大陆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中华民国政府转为「攻守一体」战略后,一方面比以往更注重台湾防卫的军力,另一方面则继续准备将特种作战部队派遣到中国大陆,持续为反攻大陆作准备。
(摘录自〈第三章 从「进攻作战」转向「攻守一体」(1961-1969)〉,页224-228。文字由台大出版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