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启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涉违规饮酒有10名河南官员被惩罚,成新一波运动的第一滴血。 (THOMAS PETER/REUTERS)
20250828 hare的博客    |转自新世纪

 

引言:两个数字的震撼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两个极为沉重的数字,反复出现在公共舆论和政治叙事里:30万与3千万。

30万,是指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平民与战俘。

3千万,则是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政策下制造的大饥荒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

一个是外敌屠杀,一个是内政灾难;一个是六周间的血腥暴行,一个是三年间的饥饿死亡;一个已被国际公认,一个长期被官方掩盖。它们之间不仅有数字上的百倍差距,更有文明史意义上的巨大反差。

本文试图通过这两个数字的对比,揭示中国历史与社会的深层教训:外部暴力可以摧残一个民族,但内部专制却能更彻底地毁灭它。

一、30万:侵略与屠杀的民族记忆

1. 历史背景

1937年12月,日本侵华军攻陷南京。六周时间里,日军对城内的平民与战俘展开惨无人道的屠戮。学术界普遍认定,死亡人数在30万左右。这场屠杀包括:

大规模的枪杀、焚尸;

妇女遭受系统性强奸(估计超过2万起);

随机性暴行,如活埋、肢解、火烧、强迫亲属互杀。

2. 特征

外来性:屠杀来自外部侵略者,是军事征服的残酷延伸。

兽性化:许多日军士兵将中国人当作实验品与取乐对象,完全丧失人性约束。

文明冲突: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尖锐对立点。

3. 历史后果

南京大屠杀深深塑造了中国的民族记忆:

它强化了中国人”受害者民族”的心理。

它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构合法性的工具:以民族仇恨来凝聚内部团结。

它也成为中国对日外交的武器,每逢摩擦便被唤起。

因此,南京大屠杀的30万,是外部暴力给中国带来的血腥创伤。

二、3千万:和平年代的制度性杀戮

1. “大跃进”与乌托邦狂热

1958年,中共提出”大跃进”,目标是”钢铁产量15年赶超英国”。毛泽东要求全民炼钢、农业公社化,全国陷入”共产主义大炼炉”的狂热。

虚假报表:各地层层加码,虚报粮食产量,亩产几万斤的荒唐数字比比皆是。

强制征粮:在虚高产量的基础上,国家征收”超额粮食”,导致农民连口粮都被夺走。

公社化:取消私人耕种和家庭储粮,农民彻底失去生存保障。

2. 饥荒的全面爆发

1959—1961年,粮食危机爆发,全国出现饿殍遍地的惨状:

河南信阳地区,数十万农民活活饿死;

安徽、四川、甘肃等地出现人吃人现象;

幸存者口述记载,整个村子只剩寥寥几人。

据学者杨继绳《墓碑》、丁抒《人祸》统计,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

3. 政权的掩盖与冷漠

与南京大屠杀不同,大饥荒并未被官方正视:

话术掩盖: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责任推给天气与苏联援助中断。

言论封禁: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有幸存者口述流出。

冷漠残酷: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说:”饿死人是要死的,不死人是不现实的。”

由此可见,这场灾难并非自然,而是制度性的屠杀。

三、30万与3千万的对比

1. 外部侵略 vs. 内部暴政

南京大屠杀的责任主体是日本军国主义。

大饥荒的责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前者属于外部战争暴行,后者却是和平年代的体制性恶果。

2. 六周 vs. 三年

南京大屠杀在六周内造成30万死亡。

大饥荒在三年间饿死3千万。

速度不同,但结果更为惨烈。

3. 记忆与遗忘

南京大屠杀成为官方教育与国际宣传的核心。

大饥荒则被刻意掩盖,幸存者长期噤声。

这种选择性记忆,使中国民族心理严重畸形:敢记住外敌的屠杀,却不敢直面本国政权的罪恶。

四、文明意义上的反差

1. 南京的30万:告诉我们外敌的残暴,提醒我们民族必须自强。

2. 饥荒的3千万:告诉我们专制的危险,提醒我们制度必须限制权力。

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民族主义的伤疤,那么大饥荒就是政治文明的审判。

没有民主与自由的制度,在和平年代制造出的灾难,可以比战争更为可怕。

五、案例与证据

《墓碑》:杨继绳亲自调查数十个县,确认死亡人数远超官方统计。

幸存者口述:许多老人至今仍噤声,因怕被指”抹黑党”。

毛泽东言论:”饿死几千万,有什么大惊小怪。”(据庐山会议记录)

日本战犯供词:在东京审判中,部分日军军官承认南京屠杀。

对比之下,一个民族对外敌罪行锱铢必较,却对内部政权的恶行三缄其口,这是何等的悲剧。

六、当代的政治利用与历史失衡

1. 南京30万:成为对外外交工具,用于激发民族主义。

2. 饥荒3千万:成为被掩盖的”禁区”,任何研究都被指”历史虚无主义”。

这种历史态度,实际上阻碍了中国真正的文明进步。因为一个民族如果只记住外敌的屠杀,而忘记本国政权的人祸,就永远无法建立健康的历史自觉。

七、结语:完整记忆才是真正的民族觉醒

南京的30万不该忘记,饥荒的3千万更不该掩盖。

前者提醒我们警惕外敌的侵略;

后者提醒我们必须约束自身政权的权力。

一个民族若只敢控诉他国的暴行,却不敢审视本国的罪恶,这个民族就无法真正走向文明。

纪念南京大屠杀的30万,不应成为遗忘大饥荒3千万的借口。

真正的民族复兴,不是选择性记忆,而是完整地面对历史,直视外部侵略与内部专制的双重灾难。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