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转自  新世纪

科技共和国:硬实力、软信念与西方未来——Palantir 帕兰泰尔的思想起源
The Technological Republic: Hard Power, Soft Belief,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作者: 亚历山大・卡普, 尼可拉斯・詹米斯卡
原文作者: Alexander C. Karp, Nicholas W. Zamiska
译者: 周群英
出版社:感电出版
出版日期:2025/10/01
ISBN:9786267523667


前言

被矽谷遗忘的文明责任
亚历山大・卡普、尼可拉斯・詹米斯卡

本书是作者历时近十年的对话,话题围绕科技、我们的国家计划,以及我们共同在政治与文化上面对的严峻挑战。

西方世界总算走到算总帐的时刻了。西方国家对科学和科技丧失了野心和兴趣,导致政府在各领域的创新能力下降,创新出现缺口,从太空旅行到军事软体皆然。国家已经放弃追求像原子弹和网际网路这种大规模的技术突破,把开发下一波开创性技术的挑战交由私人企业代劳,对市场机制抱持奇特且近乎完全的信任。与此同时,矽谷的注意力则不断内缩,把精力集中在狭隘的消费性产品,而非致力处理、解决与安全和福祉有关的计划。

当前的数位时代充斥着网路广告、购物、社群媒体和影音平台。矽谷一整代的创业家都在疾声高呼一个非常简单的口号:打造产品。但是,很少有人问应该打造什么产品,以及为什么要打造那些产品。几十年来,我们把科技业对消费文化的追求看作理所当然,很多时候这种追求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几乎不去质疑资本和人才的流向。但我们认为,把资本拿去打造琐碎、短暂的产品并不正确。今天,世人认为创新且吸引大批人才和资金的事情,十年之内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市场是个强大的引擎,可以带来破坏、创造和其他东西,但它往往无法在正确的时间点赋予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主导美国经济的矽谷大企业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它们基本上认为,自己的存在超越了孕育它们的美国。这些公司的创办人往往视美国为垂死的帝国,不愿意让正在慢慢衰落的美国妨碍他们崛起,或妨碍他们在新时代淘金。许多人基本上放弃了促进社会进步,也放弃确保人类文明继续一步一脚印向上发展。矽谷主流的伦理观是科技乌托邦,认为科技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这种观点已经演变成狭隘又浅薄的功利主义作为,把个人当作被丢进某个系统的原子,应该接受系统的管理和约束。至于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社会应该追求哪些集体事业、人民的国家认同可以实现什么,这类重要又复杂的问题,都被科技乌托邦的伦理观认定成不合时宜的东西,搁置在一旁。

我们可以——也必须——做得比现在更好。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软体业应该与政府重建关系,把精力和注意力用来打造科技和人工智慧的能力,解决我们面临最紧迫的挑战。矽谷的工程师有义务参与、讨论保家卫国的计划,他们应该说明美国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我们支持什么,并据此延伸说明美国、欧洲与其他地区盟友的关系。与对手相比,美国和盟友的关系虽然长久,但地缘政治的优势却相形脆弱。当然,保护个人权利不受国家侵犯的观念在现代「西方」逐渐成形,但如今许多人随意抛弃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矽谷就不可能出现如此耀眼的崛起。

这是历史上,人工智慧第一次对人类的创造力霸主地位构成真实的挑战,所以重新审视许多人认为可以搁置在一旁的国家身分和目标问题,显得比过去更紧迫。从大型语言模型(LLMs)到即将问世的大量自主化机器人,如果这些先进的人工智慧尚未威胁全球秩序,我们也许还可以用蒙混的态度来应付这个世界几年或什至几十年,避免正视真正重要的问题。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决定自己是谁,我们的社会和文明渴望成为什么样子。

有些人偏好或主张企业和政府之间应有谨慎且刻意的分野。把商业和国家目标结合在一起、把市场机制和集体利益熔于一炉,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但是,把政府和企业截然划清有其代价。我们认为,除了偶尔参与一些大胆的尝试,许多业界领袖不愿意用有实质意义的方式,参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辩论,包括探讨科技产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这一点。我们一同面对的决定关系重大,不能不提出挑战或仔细审视。参与打造科技的人有责任揭露并捍卫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科技将刺激并影响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

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引起大众讨论,讨论矽谷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的计划中,可以且应该扮演哪些推动和再造的角色。除了坚定推动自由主义及价值观,矽谷还要促进个人权利和公平,打造社群的共同愿景。

我们明白,要企业承担这种政治论述是很不寻常的计划,但这一切事关重大,风险也愈来愈高。如今,在这个技术变革和风险日益升高的时代,科技业不愿意涉足这些基本问题,我们也对于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国家能够和应该成为什么模样缺乏清晰的愿景。我们也相信,让矽谷崛起的工程文化虽然复杂又不完美,但这种非常重视结果、对表面功夫和故作姿态十分冷感的文化,终将对于促进国家安全和福祉的能力至关重要。

太多领导人物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表达他们对某个想法、某套价值观或某个政治倡议怀有哪些真实信念,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因此在当代的公共领域遭到抨击。无论是民选还是非民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人认为怀抱信念本身就是坏事,他们也这样告诫其他人。也许除了对自己,他们认为对一切事物不抱信念可以得到最大的回报。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许多公共领域,包括在政府、业界和学术界负责做出重大决策的人,常常不确定自己的信念为何,或者更根本的是,不确定自己是否有任何坚定或真实的信念。

我们希望这本书(包括本书的存在本身)能够传达一个讯息: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可以更丰富、更有意义、更细腻地探讨我们共享或分歧的信念,而且这样的探讨不仅有可能,更是当务之急。企业不应该因为缺乏权威或专业知识,就把这个领域拱手让给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的人代劳。帕兰泰尔公司(Palantir)本身就是这样的尝试,它虽不完美、尚在发展且还不完整,但我们尝试打造集体性的企业,我们的成果结合了理论和行动。我们公司部署的软体以及我们在全世界所做的工作,就是我们采取的行动。本书的目标是初步论述我们的观点。

内容简介
矽谷最神秘、最具争议的科技公司:Palantir 帕兰泰尔
创办人暨执行长卡普,亲笔撰写的思想宣言

★ 2025年最重要的商业思想之作 ★
★ 作者卡普为经济学人年度CEO、时代杂志百大人物 ★

当今矽谷已迷失方向,沉溺于满足人类的原始欲望,
帕兰泰尔证明,真正的科技价值,是解决时代的集体困境;
哲学家执行长卡普如何贯彻信念,将思想转化为巨大的商业成功!

>不同于其他科技巨头,帕兰泰尔选择解决国家级难题

当矽谷沉溺于打造「玩具国」,把最天才的脑袋和巨额资本,
投入到短影音、交友软体和外送服务上时,
帕兰泰尔选择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帕兰泰尔在911事件后创立,
被视为矽谷重新转向国防的代表企业之一。
创办人是本书作者卡普、与知名创业家彼得・提尔,
他们在伊拉克协助美军预测路边炸弹,在乌克兰帮助政府整合情报,
这间公司的软体强项,就是把凌乱数据连接成可执行的决策。

这间公司想解决的,不是消费者的欲望,
而是那些主流矽谷公司避之不及的麻烦问题——国防、情报与制度设计。

>帕兰泰尔的成功,来自哲学与「工程思维」

帕兰泰尔这条路径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卡普的哲学背景。
这位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博士,头发凌乱,拒绝矽谷社交场合,不迷信估值与独角兽。
与典型理工出身的矽谷创业家截然不同。他将哲学家的问题交给工程师回答:
在一个丧失信念的国度,该如何运用科技重新创造意义?

《科技共和国》是一份来自帕兰泰尔的思想宣言。
本书揭示帕兰泰尔如何将「工程思维」带进治理现场:
拆解庞大问题、快速迭代解方、在第一线直接解决,
让软体成为制度设计的一部分。这让帕兰泰尔和主流矽谷的做法分道扬镳——
不靠流量公式生存,而是把工程思维变成一种治理的方法论。

如果你只想了解一间企业的成功,请解读它的获利模式;
但若你想理解帕兰泰尔何以成功,则必须解读他们的思想。

*****

本书分成四个部分——

PART1:软体世纪(提出问题)
>本书指出,矽谷正将最优秀的人才与资本用于开发社群媒体和广告等消费性产品。这导致美国在人工智慧等军事技术上处于劣势。作者认为,这是关乎文明存亡的路线辩证,因为当对手将AI 视为武器时,我们却在优化广告,这是一种自毁行为。

PART2:淘空美国精神(溯源)
>卡普认为,1960年代以来西方对自身文化与国家认同的系统性批判,虽然有其正当性,却也在无意间淘空集体认同。这使得后来的科技菁英成为「科技不可知论者」,对宏大的国家发展失去信念。当信念出现真空,市场逻辑便趁虚而入,将创新能量导向个人主义的消费领域,导致人才与资本错置。

PART3:工程思维(解决方案)
>卡普以自己的公司帕兰泰尔为例,提出「工程思维」作为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反直觉的文化,组织像「蜂群」一样去中心化,赋予前线人员决策权。他们崇尚务实、不从众,敢于抵抗群体压力,并坚持追溯问题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文化,让他们能够应对军事情报等不被主流矽谷青睐的复杂挑战。

PART4:重建科技共和国(蓝图)
最后,本书主张将「工程思维」扩展至整个社会,重建「科技共和国」。他呼吁科技业应进入执法、医疗等公共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政府也必须改革官僚体制,吸收矽谷重视成果、奖励成效的诱因。作者总结,技术的重建最终依赖于文化的复兴,社会必须重新拥抱集体目标与身分认同,才能维系国家的长期竞争力。

推荐人

颜择雅∣作家、出版人
蔡明顺∣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校务长
叶耀元∣美国圣汤玛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兼系主任
沈荣钦∣作家
朱楚文∣科技财经论坛双语主持人
萧上农|塞掐Podcast主持人
李大中|淡江大学战略所教授兼所长
尼科|投资频道《美股咖啡馆》创办人
VK∣「VK科技阅读时间」作者
Vincent余镇文|曼报Pro共同创办人
Jenny王怡人∣JC财经笔记创办人
华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贾伯斯传》、《马斯克传》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巨人》、《末日》作者
艾力克.施密特|Google前执行长
杰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董事长兼执行长
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北约前秘书长

各界推荐

「当中美科技脱钩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我们在AI的棋局中,不是棋子,是棋手,每一步都是国运之选。」——蔡明顺∣台湾人工智慧学校校务长

「《科技共和国》是一本所有台湾人都必须要认真细读的好书,因为了解美国科技产业的脉络,才有办法透析台美科技产业未来如何创造更高层次的连动性。」——叶耀元∣美国圣汤玛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兼系主任

「帕兰泰尔如邪教般的高估值股价是如何形成?本书一窥其狂人 CEO 卡普的主要信念思辨,即科技应捍卫民主。」——萧上农|塞掐Podcast主持人

「伟大公司解决伟大问题,帕兰泰尔的成功绝非偶然。透过本书你将站上巨人的肩膀,一窥当代顶尖创业家的思维、远见与勇气。」——尼科|投资频道《美股咖啡馆》创办人

「这本书不谈帕兰泰尔的策略,而是核心价值观。它带着强烈主观与对矽谷迷失于消费幻象的批判。你可以不同意,但这群人的决策正持续影响世界秩序。」——Vincent余镇文|曼报Pro共同创办人

「AI爆发的新世代,科技创新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更胜以往,帕兰泰尔的崛起是新企业典范,本书更深入卡普精神,如何重塑美国科技共和国荣景! 」——Jenny王怡人∣JC财经笔记创办人

「美国数位革命的魔法师,创造了许多光鲜亮丽的消费性产品和应用程式。然而,他们对于参与国家计画或公共利益往往十分冷漠。随着我们进入人工智慧时代,本书提出号召,呼吁我们回到二战时期科技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精神,追求能够促进国家福祉与民主目标的创新。这是一本出色又重要的书。」——华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贾伯斯传》、《马斯克传》作者

「卡普是德国人所谓的『横向思考者』(Querdenker),意思是就算他的思考方式不是彻底的颠覆,他也是个善于用非传统角度思考的人。他深信软体不仅可以为国家安全服务,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据此创办了一家独特的企业。《技术共和国》结合了帕兰泰尔的营运模式(帕兰泰尔的营运模式受到蜜蜂蜂群的舞蹈、喜剧演员的即兴创作以及以撒.柏林的思想所影响),以及卡普坚定的国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这是一篇激励人心的宣言,目标是发起新的曼哈顿计画,以确保美国能够在未来以人工智慧为主的战争里胜出。卡普和詹米斯卡想要传达讯息是「矽谷,快醒过来吧!」。如果选择犬儒主义而非爱国主义,你将面临可能失去一切的风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巨人》、《末日》作者

「一部大胆而雄心勃勃的著作,《科技共和国》让我们想起那个科技进步回应国家使命的年代。在人工智慧时代,这是必读之书,因为矽谷的走向将决定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未来。」——艾力克.施密特|Google前执行长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科技和经济环境中,作者在《技术共和国》一书不仅论述出众又勇于直言,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及盟友未来繁荣的重要问题。这本书时而发人深省,时而充满洞见,卡普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展现出来的韧性、爱国精神和深厚经验,为所有人带来值得借镜的教训和深思的观点。」——杰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董事长兼执行长

「卡普呼吁建立『科技共和国』,明确指出在人工智慧时代,民主世界为了维持优势必须做哪些事。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必须运用他们的才能,确保数位未来是用来强化而非削弱我们的民主自由。这本书是给矽谷及更广大地区科技创业者的一记警钟。」——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北约前秘书长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卡普(Alexander C. Karp)

帕兰泰尔科技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兼执行长。该公司于2003年在加州帕罗奥图成立,专门开发软体给美国及盟国的国防和情报机构使用,也供商业部门的企业使用。卡普毕业于哈弗福德学院与史丹佛大学法学院,并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取得社会理论博士学位。

尼可拉斯・詹米斯卡(Nicholas W. Zamiska)

任职于帕兰泰尔科技公司执行长办公室,担任企业事务主管与法律顾问。他同时也是帕兰泰尔基金会国防政策与国际事务董事会成员。在纽约市出生的詹米斯卡,毕业于耶鲁大学与耶鲁法学院。

译者简介

周群英

清大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台大政治系学士,近年涉足身心灵书籍,深感受益良多,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介绍更多好书给读者。译作有《巴菲特的对帐单 卷二》、《AI智慧协作时代》《分饼》、《致富的心魔》等书。
目录
前言 被矽谷遗忘的文明责任

PART I 软体世纪
第1章 迷失的矽谷
第2章 人工智慧的火花
第3章 赢家谬误
第4章 核武时代的终结

PART II 淘空美国精神
第5章 放弃信念
第6章 科技不可知论者
第7章 断线的气球
第8章 「有缺陷的系统」
第9章 迷失玩具国

PART III 工程思维
第10章 角落蜂群
第11章 即兴创业思维
第12章 群众的反对
第13章 打造更好的军事系统
第14章 云或时钟

PART IV重建科技共和国
第15章 走进荒漠
第16章 忠诚及忠诚的代价
第17章 接下来的一千年
第18章 美学的观点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