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二湘,喜欢码字,著有《暗涌》《狂流》,《重返2046》,《心的形状》。欢迎关注我的油管账号“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今天,查理·柯克的追悼会在亚利桑那州Glendale的State Farm Stadium举行,规格非常高,堪称美国保守主义的“国葬”,据报道超过10万人参加了这场追悼会,许多人凌晨4点就起来排队进入会场。川普亲临致辞,称要继承他的事业。副总统万斯、柯克的遗孀新任的TPUSA首席执行官Erika Kirk,以及白宫办公室负责人Susie Wiles、国务卿Marco Rubio、国防部长Pete Hegseth等重量级人物都发表了讲话。
保守派明星Tucker Carlson 说柯克因为信仰,直到最后一刻都无所畏惧, Rubio 称他的智慧与影响力远超常人,Hegseth 描述他不是用武器,而是用话筒、头脑与真理作战。追悼会规模之大也反映了柯克作为川普盟友和青年保守派领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但是,没有一个民主党领袖现身发言,这也暴露了美国政治的深层裂痕,这不仅仅是礼节的缺席,更是两党鸿沟的折射。在保守派眼中,柯克是守护真理的烈士,在左派阵营,这或许只是另一场意识形态战争的战场。美国,正站在十字路口。保守派之所以大张旗鼓举办这个追悼会,也是意识到,在一个分歧加深的时代,保守主义的火炬需要传递下去,而柯克的死,让这种传承显得更为急迫。
Erika Kirk
这让我想到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William Buckley。巴克利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知识分子之一,被称为“保守主义的守护者”;查理·柯克则是保守主义年轻一代的代表,可以称之为“保守主义的布道者”。而柯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巴克利在新时代的延续。
威廉·巴克利,生于1925,2008年去世,是现代美国保守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纽约市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家里有10个孩子,他排行第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和石油开发者。年轻的巴克利在二战时期曾短暂服役,之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政治和经济,他很快崭露头角,不仅在辩论社表现出色,还以敏锐的文字和批判精神引发关注。1951年,他出版《God and Man at Yale》,猛批精英大学的自由主义偏见,捍卫基督教与自由市场,震动知识界,成为保守派新星。
巴克利和里根
1955年,他创办《国家评论》杂志,national review,汇集了传统主义,自由市场,成为保守派的思想中心。1966年,他开始主持电视节目《Firing Line》,他经常邀请自由派和左派人物来交锋,那些对话不只是唇枪舌剑,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通过这些辩论,巴克利让普通美国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保守主义不只是口号,它有体系,有逻辑。这档节目把保守主义推向主流,深刻影响了里根时代的政治。
查理·柯克是个90后,1993年出生,2025年9月10日被刺身亡。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18岁大学退学创建Turning Point USA(TPUSA),一个非盈利组织,通过在大学校园演讲、辩论和社交媒体推广保守主义。除了在全国各地组织演讲和集会,TPUSA还会邀请保守派大咖谈自由市场和传统价值观;通过X、YouTube、TikTok发布短视频和直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还在学校建立学生分会,培训保守派学生领袖。此外,TPUSA积极动员选民支持保守派候选人,对抗“觉醒文化”和进步主义理念。
巴克利和柯克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思想运动的开拓者。巴克利创办《国家评论》,为保守派搭建了一个统一平台,促进保守派不同派系的交流和理念传播。柯克则创立了TPUSA,在大学校园推广保守主义理念。两人都是从零开始,建立了保守派的思想和行动的基地,都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开拓精神。
其次,他们都是用公开辩论的方式传播理念。巴克利在《Firing Line》节目中,以逻辑严密、机智的风格面对自由派,吸引了大量观众。柯克也擅长面对面的辩论,他进入民主党的腹地,大学校园,和青年学生对话,用事实和数据反驳进步主义观点,反对“觉醒文化”。两人都是通过辩论让保守主义深入人心。
此外,两人都是通过组织和媒体支持保守派领袖:巴克利支持里根,柯克帮助特朗普。巴克利通过《国家评论》的文章和《Firing Line》的采访,公开支持里根1976年和1980年的总统竞选,为“里根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里根就称巴克利是他的思想导师。
柯克则通过TPUSA在2016年和2020年为特朗普拉票,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动员年轻人,推动特朗普的选举挑战。两人都聚焦年轻人,通过组织和媒体扩大保守派影响,但巴克利更注重思想整合,写文章为里根造势,而柯克更强调行动,走遍校园拉选票,行动力度更大。
而且他们都关注年轻一代。巴克利支持“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鼓励大学生参与保守派活动,培养新一代领袖。柯克的“TPUSA针对大学生,通过演讲和社交媒体激发年轻人热情。两人深知年轻人是保守主义的未来。他们还都善于利用媒体。巴克利用电视和杂志把保守主义带入大众视野,建立持久的影响力。柯克利用X平台、YouTube等新媒体,快速传播理念,两人都是媒体传播的高手。
他们都捍卫传统价值观。巴克利强调宗教、家庭和道德传统,批判自由主义削弱了基督教的价值观。柯克同样致力于保护美国核心价值观,非常强调基督教信仰,甚至比巴克利更具原教旨主义倾向,强烈批评激进的文化政策和性别意识形态。
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的风格和方法还是有所不同。巴克利更偏精英和学术,巴克利的作品如《God and Man at Yale》有深厚的学术基础,结合历史和理论,展现的是学者风范;柯克更注重行动,演讲和短视频内容简明,学术性较弱,更像一个组织者。巴克利的辩论优雅机智,用一个词就是witty,带着幽默和讽刺,适合知识型观众;柯克反应非常快,风格直接激烈,也很自如,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环境,注重的是冲击力。
巴克利带有精英色彩,谈吐精炼,有贵族风范;柯克更接地气,语言通俗,亲切随意,像邻家青年,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形象更平民化。巴克利的“融合主义”平衡传统与自由市场,强调理性;柯克偏向民粹主义,聚焦文化战争和反全球化,与特朗普支持者更契合。
不少人认为查理·柯克深受巴克利影响,是他的现代继承者。著名保守派专栏作家乔治·威尔就说柯克的辩论风格和青年动员工作呼应了巴克利在《Firing Line》的努力。威尔说:“柯克,就像巴克利一样,让保守主义对年轻观众具有吸引力。”
柯克本人也曾称巴克利教我们如何文明地对抗自由主义,坚定但优雅,用事实和风度,而非拳头。
两人都是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而且风格形式非常相似,一边是穿着西装的威廉·巴克利,带着贵族般的腔调,在电视辩论里妙语连珠;另一边,是穿着T恤衫,拎着麦克风的查理·柯克,在大学校园里跟年轻人唇枪舌剑。他们都试图让政治变得有趣,他们牢牢抓住了两个核心,改变从改变理念开始,改变从改变年轻人开始。他们之间隔着半个世纪,却像是跨越时空的回响。
今天,在State Farm体育场的肃穆回音中,查理·柯克的追悼会不仅是一场告别,更像是一场保守主义的战鼓齐鸣。历史从未重复,却总在回响中前行。柯克之后,又将是谁?答案正在慢慢浮出历史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