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爸 / 荞爸’s Substack   Aug 29, 2025  | 转自 新世纪

这是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反问句,代表了一类华人移民群体对另一类发出的诘问。

这引发了我一系列被爱恨情仇搞得晕头转向的思考——爱就一定要在一起吗?恨就一定要分开吗?我就不能爱恨交加吗……

想到最后我猛然惊觉:海外华人”爱国”与”不爱国”的分歧,其实正是每个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分歧。

分歧到后来,就筑成了一面隔绝思维的墙,墙内墙外老死不相往来。

(一)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肯定是有些偏颇的。我了解到的一些爱国华人,并没有不喜欢澳洲,只是忘不了自己的根而已。

当然这个根,可能是追根溯源的血缘关系,可能是盘根错节的文化基因,也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政治立场,不能一概而论。

不管这个”根”的触须最终指向哪里,它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从哪里来“。

而所有的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要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哪里去“。

我这里所称的华人移民,都是从中国来,到澳洲去。所以爱国还是不爱国的问题,也就是”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天平哪边更重的问题。

“从哪里来”是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的,爹妈把我生在哪个国家是不会提前十个月给我发征求意见稿的;而”到哪里去”却代表了一种掌控命运的意愿,是对自身归宿的主动选择。

看重”从哪里来的”,往往安于现状;在乎”到哪里去”的,往往乐于求变。

很多人虽然为”到哪里去”辛苦折腾了一把,但百转千回还是发现对”从哪里来”流连忘返不能自已,这很正常。想要”把根留住”并不是问题,只要天平还往去的那一方倾斜,依然还可以悠然自得地在异乡过下去。

而有些移民心里对”从哪里来”存着异常深重的执念,以至于种种看不惯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和亲美国际立场,觉得澳洲就是一个跟自己对着干的国家,所以言谈中处处都透着对土澳的鄙夷和对祖国的赞美。如果听他们发言,甚至都会觉得他们是在水深火热中忍辱负重而行。他们,也就是文章开头那个问题的提问对象。

对这一类移民,我是心怀同情的,因为他们压根没搞清楚自己要”去”的是什么样的地方,就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换句话说,他们移民的出发点本来就是错位的。

(二)

那到底怎样的出发点才是对路的?

我以前讲过,我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好好利用这个时代的最伟大发明。

你可以认为我只是越过城墙去上个网而已,但无论是唱谷歌听鸟叫还是上脸书下油管,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的人生状态。

我来到澳洲,并不仅仅是为了看一轮更圆的月亮,而是投奔一种更成熟的价值观而来的。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思辨——尽可能地摒弃偏见和成见,用理性来思考和生活,无论血缘、文化还是政治,都不能阻止我为自己而想、为自己而活。自由无拘束地上网只是践行这一价值观的一条通道。

是的,你可以为了干净的空气移民,可以为了安全的食品移民,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人口早过了活下去就是奇迹的年代了。能否在一个社会过得自在充实,主要是看主流大众的思维方式是否跟自己合拍,要不然也就是换了一片田地而种的韭菜而已。

怎样看得出合不合拍?只要观察一下每个人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知道了。

国外的新闻可谓五花八门,评论也可谓千奇百怪,这时候就要跳出原有的世界观,靠理性来辨别事实、靠逻辑来推导观点。

我曾天真的以为,既然同是移民,必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登录澳洲后这两年来,我看到的是,好多人虽然身在墙外,但心还在墙内,像鲁迅说的那样依然”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明明眼前已经扫清了障碍,正反两面的信息都可以尽收眼底,但还是带着核心价值观的滤镜看问题,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

翻过网络之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给院子里的红杏多打点激素,迟早有一天能冒出去;但跨过心中之墙却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墙内何处来?到墙外何处去?弄明白了墙内外的根本区别,才能跨得过去。

移民的所有焦虑、失望、后悔、困惑,都是从这些跨不过的心墙而来。

(三)

这第一堵墙,是语言之墙。

一般能下决心移民的,尤其是技术移民,都是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到英文网站上读个新闻什么的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好多移民来到澳洲,中文还是新闻阅读的唯一语种,微信、微博还是信息获取的唯二渠道。即便是澳洲本地新闻,他们也宁愿看那些断章取义、添油加醋、移花接木的震惊爆炸体,然后朋友圈微信群到处疯传,点击”分享”之前从来不会考虑去查证真实性、分辨合理性。

于是澳洲一会儿成为核辐射致癌大国,一会儿又月月攻克癌症;一会儿反华浪潮迭起,一会儿又给中国护照免签通关。

澳洲的中文媒体,基本上都没有实地新闻采编能力,他们的新闻都是从英文媒体编译而来。其实只要稍微动动手指,谷歌一下英文消息的原文,就可以搞清楚中英转化过程发生了哪些扭曲和误导。但绝大部分人都懒得动,只是一味地惊惊惊、转转转。

如果没有那些不假思索的大脑,又怎么养得活这些信口开河的小编呢?

其实墙外也有不少发出”另一种声音”的中文媒体,不时地爆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秘闻”,但是要查究起来也都只是无法证实的小道消息。

总之现在的中文世界已经被各种偏激片面的情绪所污染——不,笼罩了,以至于事实真相总是那样面目模糊无法辨认。

跨不过语言之墙,你就没有信息的自由。

(四)

这第二堵墙,是传统之墙。

传统,一向是思辨的死敌,就像光溜溜的国王是说真话的孩子的死敌一样。

尤其从一个人人都以五千年文化传统为傲的国度,来到一个两百多年前才从蛮荒中建立的国家,难免会觉得人人违礼法,处处反传统,简直世风秒下人心不古难以卒睹。

吃饭居然可以喝冰水?生产居然不用坐月子?父母居然不能打孩子?同性居然可以领结婚证?出国居然不用怕给老祖宗丢脸?

这个地方怎么会发生这么多灭绝人伦惨绝人寰的事情,还天天在我面前晃荡?真是两只手都不够用来捂眼睛的。

我并不是说所有传统都不值得继承,比如说”吾一日三省吾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古训。

但是有些传统的捍卫者,不管支持什么还是反对什么,理由翻来覆去都只有一个——这是我们的传统,而不愿意更进一步去挖掘产生这种传统的起源是什么,这种起源是否合理,或者起源时的那种语境是否已经消失了。

如果什么都听传统的,那还要脑子做什么呢?尤其是当你已经看到,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在大逆不道地”反传统”的时候,你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那种传统是不是依然值得传下去?

跨不过传统之墙,你就没有生活的自由。

(五)

这第三堵墙,是立场之墙。

关于移民以后我们是中国人还是澳洲人,我以前已经专门撰文讲过了。我觉得就算做不到成为白求恩同志般”精中”的国际主义者,也没必要一边享用着二婚的温柔之乡,一边还要犟着嘴说依然对原配从一而终吧?

尤其是已经入籍的同胞,明明宣誓过效忠澳洲政府了,到中澳纠纷的关键时刻还是损澳挺中,恨不得把澳洲打造成大中华共荣圈的一部分。一头占着澳洲的便宜号称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另一头又想着中国的好处意图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样贪心下去其实挺容易分裂的。

要我说,在中西争锋这个战那个战的大背景下,普通海外华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摆脱站队思维,遇到事情只论是非,不讲立场,否则当墙头草的结果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其实对澳洲的普通民众来说,政治立场观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我只按照我凡夫俗子的原则行事,哪管得了你们神仙打架的权力游戏。你看霍顿孙杨那件事,澳洲媒体的记者损起自己人来也丝毫不留情面。人家只尽好自己的本分,哪管你是不是跟我拿着同一本护照。

移民最要紧的本分是什么?就是守护好初心萌动时所梦寐以求的那种价值观,不再重复去过上面说什么就信什么的无脑生活。比如前几个月美国的波多黎各岛人民上街要求总督下台的事吧,只要想清楚他们反对的是否就是我们当初逃离的,他们守卫的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也就不会揪着拼不成全景的碎片信息不放了。

跨不过立场之墙,你就没有思考的自由。

(六)

如果你成功跨过了以上三座高墙,你会发现前方是一片可以尽情奔跑的无垠旷野,天也遮不住你眼,地也埋不住你心,诸佛也都会烟消云散。

否则的话, 移民就是来墙外找罪受的,可能真的需要重新考虑一下”到哪里去”的问题了。因为,其实你并不像这里的人们那样在乎”自由”。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