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Rti 央广 20251002  | 转自 新世纪

 

从历史与愿景退回到现实语言

2025年国庆讲话最大的变化,不在语气强不强,而是整体语境的压缩和平面化。

过去几年,习近平总要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再带出民族复兴的未来蓝图,历史与愿景一贯是主轴。今年,这些东西几乎消失。他不讲历史,不提未来,只锁定当下,内容贴近现实、语言保守,少了激情,多了算计。

整篇讲话,更像是一份对局势的「现况说明」,不是过去那种画大饼的宣言。

最明显的指标,是「完全统一」四个字不见了。这个曾在2023、2024年频繁出现的口号,这回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取代。

不提统一,不代表放弃,而是现阶段不宜、不便、不用提。这不是语言上的失误,而是有意识的退场,是语言层级的降温。从进攻语态退到防守语言,从塑造愿景退到处理风险。

今年讲话的语言转向,至少有三个明显变化:

「完全统一」从讲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政策语言;

「真正的多边主义」首次出现,语境从内政转往外宣;

讲稿缩水、口号变密,少了论述,多了动员。

这些变化不是形式问题,而是整体战略语气的调整。语言变了,是因为北京在两岸局势、国内压力与​​国际环境间,需要找到一个更安全的语言立场。

统一梦退场、「外部势力」登场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外部势力干涉」的措辞这次大幅上提。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在讲话中出现,但这次的位置显然不同,几乎成了整段对台论述的主心骨。

表面上,这是对国际的警告;但实际上,它一语双用:

对内,是民族主义的发动钮,用来制造敌意、聚拢民心;

对外,是责任转移,把统一未果与两岸僵局包装成「外力干预」的后果。

这种语言策略并不新鲜,中共惯用的「双叙事体系」:对内一套,对外一套。一边激起民族情绪,一边向外界释放模糊讯号,既测试反应,又不真正亮牌。

语言一模糊,红线自然模糊。不是政策不清楚,而是刻意不清楚。这样既保留弹性,又避免承诺。一方面方便内部交代,一方面避免对外挑衅太多。问题是,这种模糊策略,也让台海的风险变得更难掌握——没有界线,就无法预期;没有预期,风险就容易外溢。

「真正的多边主义」:北京对外话语的新标签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句话,今年首度出现在国庆讲话中。听起来像是正面表述,但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它针对的,是美国近年来淡出国际多边机制,尤其是川普时期的「退群」政策。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反驳西方对国际秩序的垄断,试图给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论述」一个合理出口。

说白了,这是把一场本应属于内政仪式的讲话,转为对外输出的话语平台。北京正在用这些语言符号,把「中国方案」包装成一种可以出口的全球秩序观。

这不是一个新口号,而是一种话语权布局的开始。

讲稿瘦身 语气焦躁

今年讲话还有一个特点:讲稿变短,节奏变快,口号变密。过去常见的历史铺陈、政策愿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只争朝夕」、「永不懈怠」、「奋力前行」这类动员式标语的大量出现。

看起来简洁,其实透露出焦虑。

当政权已无力再凭历史召唤信仰,也无从建构一个可以说服民众的未来,它只能把语言压缩回当下,用一连串密集口号强化存在感。

这样的语言节奏,反映的是压力,是对不确定局势的反应。不是为了鼓舞人心,而是为了巩固当下。不是为了拉高期待,而是为了管控风险。

结语:统一梦不提、维稳梦接手

2025年这场十一讲话,讲得不多,却透露不少。

没有提统一梦,转而主打外部干涉与维稳情绪;不再搭建历史与未来的叙事桥梁,而是把语言锁定在眼前这个阶段性的风险管理上。

今天的习近平,不再是画大图的战略设计者,更像是一个防火线上的总指挥。他说得越少,反映的是政权越不安;口号越密,说明现实越难撑。

这不是一场高调的国家庆典,而是一场低调的政治降温操作。

 

作者》洪耀南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