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羁押中的常顺牧师和儿子 (来源:网络) |
在这片对言论与信仰高度控制的土地上,他的声音并未完全沉默。
2025年10月1日他狱中手写的信被流出,内容迅速在地下教会网络和部分国际宗教团体中传播。与其说是一份自辩或控诉,这更像是一段他对自己、对信仰、对当代中国教会深切的反思。
“坐监只是服侍的一种方式,正如耶利米因忠心传讲上帝的话语,也被下在枯井中,每天只有一个饼吃。”——常顺,《狱中书信》
这封长达千字的书信,没有愤怒、没有反抗,却以一种平静而近乎神秘的语调,揭示一个被囚者的属灵视角。在当局将“服从国家”定义为信仰合法性标准的现实下,常顺以另一个标准回应:“我不是英雄,只有耶稣基督才是。”
宗教“顺从”体系之外的声音
常顺案并非孤例。根据对华援助协会长期的追踪报道,中国的基督徒因被控“诈骗罪”“”或“扰乱社会秩序”“组织非法聚集罪”等罪捏造罪名而被拘押。随着习近平政府加强对宗教的全面控制,尤其是通过“宗教中国化”政策,要求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独立教会的压制愈发系统化。
在这种背景下,常顺被视为“不可控”的基督徒。他拒绝将教会登记入“三自”体系(官方管理的基督教机构)。
常顺并不激进,他甚至不谈政治,只是单纯坚持信仰优先。但就是这样的立场,在今天的中国,就是不能被允许的自由。
英雄神话的瓦解,还是信仰深处的自省?
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常顺对“英雄主义”的深刻质疑。他写道,在当代中国教会中,人们过于依赖个别领袖与“坐监者”的属灵象征地位,这种崇拜有时本身已背离信仰核心。
“我们当英雄的时候,就是我们忘记上帝的时候。”
“我不是圣人,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被上帝怜悯的圣徒。”
这番话无疑透露出一种信仰内部的张力。在一个因逼迫而产生无数“信仰殉道者”的时代,这位正在服刑的牧者,反而试图拆除“属灵英雄”的神话。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属灵成熟。” 一位接触过常顺狱中书信的神学研究者指出,“他正在告诉信徒,真正的信仰不是模仿某个受苦的人,而是每天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上帝。”
天国现实与地上权力的对峙
在信中,常顺并未对自己的处境发出怨言,反而不断呼吁教会不要将苦难“浪漫化”或“中心化”。他写道:
“最大的现实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一切,最大的现实是天国在这个世界不断扩展,基督依然掌权。”
这是一次灵性的“权力翻转”——在一个政治审判掌控现实定义权的体制中,他将注意力移向另一个维度:超越的、永恒的、不可被监禁的信仰世界。
他并未回避现实之苦。他提到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每天醒来都要面对我不在身边的窘迫”,但话锋很快转向对信徒的勉励:“我们只有从那天上永恒的盼望中汲取力量,才能面对地上的挑战。”
不是英雄,而是被炼净的教会?
常顺案对中国教会构成了持续震动。部分年轻信徒开始反思:“忠诚、牺牲、苦难,这些我们习惯的语言,还能否继续承载真实的信仰生命?”
常顺并未给出答案。但他用这封信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
在一个所有“公共声音”都被小心编辑、筛选与清除的国家中,这封手写信——一名囚犯对教会、对国家、对自身的静默回望——或许比一场布道会更具颠覆性。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根据国度祷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