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央广 Rti 2025-10-08 | 转自 新世纪
近年来,中国在亚洲的地缘压力日益升高,第一岛链各国的民众对中国普遍抱持负面观感,这在日本、韩国、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皆有清楚表现。然而,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出现在台湾:尽管面对中国最直接且持续的军事与政治威胁,台湾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却并不一致,反而呈现高度分歧。
外交现场的提问:台湾的矛盾态度
日本前驻中国大使垂秀夫在访问台湾时直言不讳地提问:「为什么第一岛链的人民普遍反中,但台湾却意见分歧?」这个看似单纯的提问,背后却反映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与社会心理交叉的难题。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4)的调查,日本有 87%、韩国 80%、澳洲 83% 的民众对中国抱持负面态度,连在东南亚的菲律宾也高达 69%。但台湾,根据 2025 年「雨晴民调」,在「若台湾须于美中间选边」的提问下,仅 45.6% 选择美国,16.9% 选中国,37.5% 则表示不选边。
这样的结果与周边国家的「集体敌意」大相径庭,也让台湾在第一岛链中,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为何他国已内化「中国威胁」?
在日本、韩国与澳洲等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已不仅是政府政策,更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这种「内化的敌意」有其历史过程。从 2016 年以来,中国在南海与东海的军事活动、疫情期间的战狼外交,以及近年来对澳洲与立陶宛的经济报复,使这些国家的社会普遍将中国视为违反国际规则的「制度破坏者」。
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不再需要针对每一次事件辩论是非,而是直接将中国视为风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敌意社会化」现象。这不只让外交政策更强硬,也赋予「对中警戒」以道德正当性。
台湾的例外:心理裂解与行动迟滞
相较之下,台湾面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认知作战与经济威吓,却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敌我认知。
2025 年的雨晴民调显示,在模拟两岸战争情境下,仅有 13.1% 的台湾人表示愿主动抵抗,30.8% 表示会听从政府指示,却有高达 37.3% 表示「什么也不会做」。这类被动或冷感反应的背后,其实反映出一种对战争后果的绝望、对体制的不信任,甚至对整体社会是否会团结一致的怀疑。
当被问及「台湾人会不会抵抗」时,只有不到 25% 的人有信心相信会发生。这种缺乏对集体意志的信任,使得民众即便认知「应该」有所行动,却在「他人是否也会」这一层失去了信心。
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裂解」:忠诚与怀疑并存,主动与逃避交错,成为阻碍台湾社会一致动员的核心瓶颈。
叙事的分裂:政党语言与外部渗透
台湾民意的分歧,也与政党叙事的竞争有密切关联。民进党长期以「民主 vs 威权」作为对中立场的价值轴线;国民党则主张「和平、经济、理性」,倾向务实与风险控制。
两者对同一件事的诠释截然不同。例如,同样一场解放军军演,一方视之为侵略前兆,另一方则认为是双方互相挑衅下的常态结果。
更复杂的是,这些分歧并非纯粹内部生成,而是受到中国对台「认知作战」的推波助澜。媒体代理人、社群操作与资源渗透,使政党语言的分裂效果被进一步放大,并深植于不同年龄层与社群网络,形成「立场分裂」与「认知分裂」的交叠现象。
结语:台湾不是例外,而是尚未完成
总结来看,台湾之所以成为第一岛链中的「例外」,其实反映的不是中国威胁的强弱,而是台湾社会内部仍在建构「威胁共识」与「国家想像」。
其他国家早已完成国族建构工程,敌我边界清晰,国民对国家认同也能转化为集体行动。而台湾仍存在族群、历史、世代与意识形态等多重认同张力,使得「对中态度」无法内化为一种跨社会的共识行动。
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台湾民主多元的体现;但若无法进一步整合出共识基础,当外部威胁升高时,社会反而容易出现裂解而非团结的结果。
对台湾而言,真正的挑战,也许不只是面对中国,而是如何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内部建构,让认同、责任与行动得以稳定连结。这是一场关乎存续的社会工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回避的时代命题。 (编辑:王志心)
作者》洪耀南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