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庸恒  来源:知乎  | 转自 新世纪

 

1930年,国民党试图将党义嵌入清华教科书,实行军事化管理,希望训化学生,为党国所用,时任校长罗家伦积极配合政府。

清华今天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可这是阉割版的,那个年代的清华校训足足有十六个字。被阉割的那八个字是“自由精神、独立思想。”

你让清华人敬军礼、站军姿,开国际玩笑!要知道,清华师生可是那个年代最具“造反”精神的知识分子。

于是,学生们不干了。罢课!游行!抵制!

学生们把校长罗家伦逼到清华礼堂的小角落里,什么也不说。罗家伦一看这阵势,以辞职相要挟。学生们昂起头颅道:“无论国府同意与否,我们皆无挽留之意。”罗家伦灰溜溜的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罗家伦走后,政府又派来了乔万选。清华师生一看,又来了一个政客文人,怼他!

乔万选带着武装部队进入校园,学生们早做好了准备。学生们见乔万选手里有枪,齐齐上前一步:有种你们就开枪!

乔万选一看,当时就胆怯了!学生们再上前,拉起乔万选。就这样,乔万选被一群人拥簇着进了清华礼堂。

他身后的大头兵都看傻了!乖乖,这群孩子不怕死!

不多时,乔万选也垂头丧气的出来了,屁滚尿流的离开了清华园。只留下一张纸条给清华全体师生:将永不任清华校长!

可又没几天,来了个吴南轩的人,干了不到两个月,又不干了,这一次不是他主动离职,是被清华的师生给驱逐了!

清华学生要反天了!

当时全中国想坐清华校长位置的人大有人在,可有能力、有本事又有胆量的,一个都没有!

校名三更,校长十易,清华大学是中国当时最难啃的骨头,最令政府头疼的的“老赖”。

大学没有校长可不行,可学生们自有主张,他们向政府提出对校长的五个要求:
1、没有党派色彩。
2、知识渊博。
3、要有很高的威望。
4、人格要高尚。
5、能实实在在发展清华。

敢和政府谈条件,敢和军队硬碰硬,清华学子嚣张、狂妄到了极点!现在没有那样的学校,现在也没有那样的学生!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校长,位置空悬了11个月。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清华学生又不干了!

他们号召全国学子集体抗议,罢课、游行、示威、静坐、绝食、全国各地学潮不断,师生与政府军队不断上演全武行,死伤无数。

政府见这阵势,怕了!一面答应学生们的请求,一边赶紧找合适的校长人员来收拾乱局。恰此时,有人推荐梅贻琦,远在南京的蒋介石眼前一亮,立马拍电报:速度让梅贻琦回国。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梅贻琦走马上任。 

 

 

 

 

— 01 —

梅贻琦的就职演说与之前的校长不同。之前几任校长就职时,党国大员、司仪乐队、巡警护卫、记者名人都齐聚一起,以壮声势。

可梅贻琦这次却一个人都没来,因为国民党实在不想再丢脸了。

外人不来,可清华的学生却热情颇高。校园大礼堂被挤得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个新校长到底长什么样,大家都要来看看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可见到梅贻琦,学子们大失所望,这人瘦瘦的,戴个眼镜,斯斯文文。他能做校长?

梅贻琦站在台上,望着台下学子,不紧不慢道:“我希望清华能够在学术上保持他的地位,具体就是在学术方面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大学,应由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

学生们一听:嘿,有点意思。

梅贻琦继续道:“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学生们蒙了:这家伙说的什么东西,要露馅了!

人群又开始骚乱起来。梅贻琦继续道:“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话说出来,满堂瞠乎其言,一时掌声雷动。

梅贻琦却不为所动,继续说:“我们中国现在到了紧急关头,我们各位要刻刻不忘救国的重责,学好最切实际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

梅贻琦讲完了,学生们服了!

— 02 —

可梅贻琦虽然搞定了学生,却还有一堆牛逼哄哄的教授等着呢。清华大学接近一年没有校长,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乃是由教授组成的教授会,他们有着罢免校长的权利。

当时清华的教授各个都是牛逼哄哄的存在:
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第一人”的陈寅恪;
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的金岳霖;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老师、中国物理学宗师叶企孙;
语言界大师、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
哲学大师冯友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等……

没有两把刷子,无论如何也搞不定!

第一次参加会议,梅贻琦到了会场,按理说他应该坐主位,可他却只是随便在角落找个凳子坐了下来,示意大家开始讨论。教授们眼高于顶,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大家唾沫横飞,热烈发言。

梅贻琦一句话也不说,也不插嘴,只是认真的听。他见大家讲的嘴巴干了,干脆起身为各位教授端茶倒水递毛巾。

会议开完了,大家问校长的意见。梅贻琦笑着说:“我从众。 ”

教授们上下打量他,觉得这个校长跟之前的有点不一样。

梅贻琦家里很穷,做了校长后,依旧节衣缩食。

到任不久,他就辞了司机、厨子,他说:“这些钱应该拿出来买图书、器材,提高教授们的待遇。 ”他还破了以前的规矩,把校长能享受的免交电话费、免米面供应、冬天免费两顿煤等福利全部撤销。

如此一来,家里日子就过的紧巴了。

梅贻琦看到家里没钱,跟妻子一挥手说:你不是会做糕点吗?做了咱们一起拉出去卖。于是,梅贻琦白天在清华做校长,晚上在路边卖糕点。

清华大学的教授见他不似作假,开始对他另眼相看。

就这样,一块小小的糕点,打动了清华的教授,也树立了清华百年朴实无华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最牛逼的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告诉你人世间最简单的品格。

有一天,一位清华教授去梅贻琦家找他,梅贻琦不在家,这位看到桌子上有吃剩的饭菜,伸过头去一看:嘿,中国最牛大学校长竟然吃清水煮白菜!

他对自己抠,可他对教授却十分大方。

为使教师免去后顾之忧,安心教学,梅贻琦大幅度提高清华教师的待遇。他规定,清华教授每月最高可拿500元,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赴欧美研究,学校开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梅贻琦的品格,成就了清华的校格,也成就了一代中国学子的人格。教授们也服了! 

— 03 —

梅贻琦到清华后,大力网罗优秀的人才为清华所用。

华罗庚轰动数学界的时候,才20岁。

熊庆来找到梅贻琦,问:“华罗庚的论文你看了吗?是个人才。 ”梅贻琦大手一挥:“让他来清华。 ”熊庆来难为道:“可他是残疾人,只有初中文凭。 ”梅贻琦说:“你只管让他来,其他我来应付。 ”

华罗庚由此被清华录入,直接条估计讲师、副教授,成为教授。

没过多久,他又破格提拔了文凭不高的吴晗、钱钟书等名教授。包括没有任何学历的陈寅恪,也是当年梅贻琦鼎力推荐,才给清华破格录取的。

他说:应遵循蔡元培的兼容并蓄的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的使命。

在梅贻琦的主导下,清华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黄金的时代,清华大学一时间精英荟萃。

以1936年为例,当时在职的教师就有潘光旦、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俞平伯、余冠英、吴宓、叶公超、金岳霖、贺麟、张岱年、吴晗、吴有训、叶企孙、赵中尧、任之恭、周培元、熊庆来等……

这些人,无一不是光芒万丈的人物,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大师。

幸有梅公多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有人说,民国时期清华师生太过狂妄,赶校长,顶教授,见谁倒谁,可是梅贻琦一生从大陆到台湾,侍于清华47年,谁也不敢“倒梅”。

清华全体师生对梅校长写出一个大写的服! 

—04—

1935年底,日寇压境,华北危急,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1936年底,军队到清华校园进行清查共产党,学生们知道士兵枪支没有子弹后,又一次拿出“造反”的精神,竟然将士兵缴了械,将汽车砸毁,一把火点燃,并扣留了带头的团长。

不料当晚,竟有3000人的部队荷枪实弹进入校园,将学校包围。军警他们找到校长梅贻琦,逼问他闹事的学生领袖何在,强行让他提供一张“黑名单”。

梅贻琦没有说话,只是把一份名单交了出去。学生们不解,他们不相信梅校长会真的出卖学生。

军警开始按照名单抓人了,可是结果却一个也没抓到。原来梅贻琦提供的名单,乃是前年学生住宿的名单,这些学生,早已毕业,军警自然一个也抓不到。

梅贻琦不爱说话,可是他的脑袋有主意。这主意就是,誓死保护学生,保护学术的独立与校园的纯净。 

— 05 —

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遭受轰炸,北平沦陷,清华大学了开始流亡办学的历史。

这是一次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文化大迁徙,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因为梅贻琦知道,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希匹的全亡了!文脉不断,中国就不会亡!

梅贻琦,便是中国文脉的托命人。 

1937年,清华、北大、南开联合发布公告,临时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学子们得知,如飞蛾扑火搬涌向长沙。在岳麓山下,他们建起学堂,继续读书。

敌人却不甘心,他们不止要亡我山河,还要灭我精神。飞机很快飞临长沙上空,不久,南京沦陷,长沙危矣!

师生们决定向昆明转移。没有飞机、高铁、汽车,我们用步行!教学设备用人抬,用肩扛,用扁担挑!他们向云南进发!一路,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土匪拦路,所有人都咬牙忍着。

梅贻琦告诉大家:为了学术不亡,为了文脉不断,死也要死到昆明。

就这样,西南联大在昆明正式成立了,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诞生了! 

— 06 —

西南联大很苦,可到底有多苦?

几十个学生挤在铁皮顶、土坯墙的教师和宿舍里学习和睡觉,到处都是跳蚤和臭虫;联大的厨房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厨房之一,饭菜里吃出苍蝇、老鼠屎,跳蚤、臭虫、甚至长串的头发,是很平常的事。

外面下雨,宿舍上铺必须打开雨伞,否则雨水就从茅草屋顶落到了床上,没有洗澡水,没有洗衣服的水,到后来,连喝的水都不充足了。

战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光学生挨饿,连教授们都吃不饱。

有一次,朱自清上街闲逛, 一名乞丐在大街追逐他,向他乞讨,朱自清被纠缠得无可如何,便对乞丐说:“我是西南联大的教授! ”乞丐听到这句话,一声不吭,扭头就走。

教授们吃不起饭,梅贻琦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于是,校长和教授夫人们把北京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昆明。梅贻琦、潘光旦、袁复礼的夫人组团去街上叫卖定胜糕来补贴家用。

华罗庚没地方住,只能住在牛棚;吴大猷去市场捡牛骨头给妻子熬汤治病;闻一多刻章养家……

所有人都咬牙坚持,所有人都拼了命了进步。因为他们知道,教育进步了,国家才会进步! 

— 07 —

他们有多苦,便有多牛!

据统计,联大八年共有298个教授,其中有256个有留学经历,并在欧美古老的名牌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在联大,你没事可以到操场上去听金岳霖给你上逻辑学,听累了去河边去和朱自清聊散文,吃过午饭可以和闻一多一起朗诵诗歌,然后和沈从文聊聊如何写小说,晚间临睡前可以找曹禺探讨一下戏剧,顺便在华罗庚门前听一会数学,你回到了宿舍,发现同学们在宿舍和吴宓大谈柏拉图,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这些人不光有名,而且有趣。

周培源先生曾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因家里远,平日都骑马来上课。

吴晗先生平易近人,却也执拗。在一书送去国民党审议出版,审议官说把红军两字改一改,那就行了,但他不改不出也就没了稿费。

吴宓先生,曾因为一家小饭店以潇湘馆命名,出于对林黛玉和红楼梦的爱护,说服不下店家改名,挥舞手杖,砸了饭馆。

叶公超先生是语言学家,凭学生读的口音就能辨认出学生的籍贯。

冯友兰先生口吃,上课不带讲稿,凭记忆讲述西方大哲的思想。

陈寅恪先生,教授中的教授,他的课不仅受学生欢迎,教授也经常旁听。他说,别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也不讲,我只讲现在要讲的,每一讲都是新的东西。

闻一多讲课语言美,见解独立;
罗庸讲唐诗,风趣幽默,有时候讲到深夜才结束;
吴宓谈柏拉图哲学,知识面很广,思想启发性大;
钱钟书,化平凡为神奇,能将科学艺术化、趣味化;
刘文典桀骜不驯,自称西南联大教授只有两个半,他就是那半个;
卞之琳讲课啰嗦但是很可爱;
陈岱孙先生傲气……

个个都是眼高于顶的大牛,谁也不服谁!可在西南联大,大家都尊重梅校长,拥护梅校长。不光因为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当家人,更重要的是他营造的包容、自由的学风,和他清正磊落的品格。

那个时候,再大的大师,再牛逼哄哄的教授,说起梅贻琦,都要竖起大拇指,说一声:梅校长,服了!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典礼

 

\— 08 —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时间,却创造了前所有为的教育奇迹。

西南联大8000学子,毕业3000余人,创造了以下的数据:

1948年中央研究院81名首届院士中,有联大教师27位;

截至200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联大师生173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获奖者中,联大师生有8位;

联大学生杨振宁、李政道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联大师生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宋平、王汉斌、彭佩云则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不止自然科学方面,在人文社科方面,西南联大杰出人才同样层出不穷。

马识途、汪曾祺、朱德熙、汪子嵩、黄枬森、任继愈、刘国光、王佐良、李赋宁、许国璋、许渊冲、殷海光……

解放后,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穷那样苦,为什么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 ”

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

西南联大的自由,全拜梅贻琦所赐。

— 09 —

当时许多显贵听闻西南联大的大名,就想把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想把女儿送进去,他找到了梅贻琦。

梅贻琦的回答是:“想成为联大的学生,我们欢迎。但必须考试合格。 ”结果,龙云的女儿参加统一考试后,由于没过录取分数线,梅贻琦便拒绝其入学。

龙云很恼火,认为梅贻琦不给他面子。然而,他很快知道这么一件事:这次统一考试,梅贻琦的女儿也参加了,也没有过分数线——结果,也没有进入西南联大。

这一次,连龙云也服了!

有一年,梅贻琦收到一封信,写信者是他幼年玩伴小虎子,想请梅贻琦免费赠送他几本书。梅贻琦寄出了对方索要的书,对方却数年没有回音。

几年后,小虎子又寄来一封信。向其借款500元钱。梅贻琦二话没说,拿着500元钱,请了几天假,想返乡给玩伴一个惊喜。

然而,当梅贻琦找到小虎子的家时,他惊诧了。一个破旧的房子里,一个邋遢的老头,一边咳嗽着,一边烧着柴火煮饭。梅贻琦认出了老头就是小虎子。

梅贻琦悄悄走出了胡同。他在出巷口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孩。回京后,梅贻琦给小虎子汇去了500块钱。这之后,小虎子和他又没了联系。

然而,梅贻琦却每年定时地给他汇钱过去。

若干年后的一天,一个年轻的清华学生走进了梅贻琦的办公室。原来,他是小虎子的儿子,就是当年梅贻琦撞到的小孩。谈及过去,小伙子说道:“原来,我觉得您看不起我父亲,见他贫穷就落荒而逃。可是,我一直收到您的钱,才知道,我误解您了。但是,您当年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

梅贻琦淡定地答道:“我太了解你父亲了,他是一个那么要强的人。我只是不想在他贫寒时,伤他自尊,让他难过。

小虎子服了!

北京清华大学离休教授黄严复先生说:“我研究梅贻琦半个世纪,试图找到先生的一点缺点,直到现在,也没找到。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严谨到没有缺点的人。 ”

— 10 —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在台湾溘然长逝,蒋介石亲题“勋昭作育”, 万人空巷送灵迎灵,千人执绋、灵柩上覆盖着他的清华的旗帜,百姓们自发立祭案、燃放鞭炮、敬献花圈…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安葬在台湾清华大学校园中,取名梅园。他和他的清华大学永远的在一起了。

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参加的场合下启封后大家都怔住了:箱子里保存的是清华庚款账目,从17年前到现在,一笔又一笔,清清爽爽,分毫不差。

他清清爽爽的来,又清清爽爽的走了。

纵观梅贻琦一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干好了办学这一件事。

纵观梅贻琦一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找来了一堆大师,教出了一堆大师。

纵观梅贻琦一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挽救了中国的教育。

纵观梅贻琦一生,其实没什么了不去,他只是守住了祖宗的传承,中国的文脉。

纵观梅贻琦一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他总是沉默寡言,用最清正的风骨,告诉每一个学子,应该怎么做“人”。

试问,这样的大学校长,当今能有几人?

清华大学今犹在,再无校长梅贻琦。

梅校长,服了! 

…END…

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87350/answer/327477382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