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十三维度 脸书 2025-10-18 | 转自 新世纪
中国官媒终于证实昨日(10月17日)已传遍大陆网络的「谣言」,正式批准,不,公布了著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嵩寿103岁。
生于民国十一年安徽合肥的杨振宁,堪称近代中国传奇人物:西南联大毕业,负笈美国,在芝加哥师从「氢弹之父」泰勒(Edward Teller)、费米(Enrico Fermi),又在普林斯顿跟爱因斯坦促膝论学,于风华正茂之年,刚好赶上粒子物理勃兴的潮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震惊世界,同获诺贝尔奖殊荣。至于他跟米尔斯(Robert Mills)开创的「杨—米尔斯场论」,对现代物理学影响深远,成就亦不下于「宇称不守恒」。
当然,今日最为网民津津乐道的,是他82岁续弦,娶28岁的翁帆(我觉得长相有点似杨的亡妻杜致礼),此事也成了多年来他被网民取笑的话题。坦白说,结婚是他的私事,男女情投意合,有何不可?若他是墨守成规的人,思想中没一点离经叛道,恐怕科学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不过「离经叛道」到晚年依然敬佩毛泽东,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爱中国,以他那一代经历过日本侵华的人来说,这完全能够理解。像香港「回归」,对他来说,自然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时刻。杨振宁在1997年7月1日零时,还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亲身见证历史。那年他在〈父亲和我〉一文忆述:
「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 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份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款,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国后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来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
8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已打算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给杨,但他不愿意接受,你猜到什么原因吗? 1997前,大学校监是港督,接受荣誉学位的人要向这位英国校监鞠躬,杨不愿向洋人行礼,索性拒绝。等到1997年「回归」后,校监变成中国人董建华,他马上就接受了。但杨振宁毕竟跟那些「爱国是工作,移美是生活」的中国人不同,因为他是真心的。
自2003年起,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园长期定居。 2015年还放弃了美国国籍,入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堂堂正正成为一个中国人。杨振宁后来谈到入籍中国的事,提及挚友熊秉明曾跟他说(那时杨父刚去世):「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杨振宁答:「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爱中国,不奇,但令人惊讶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毛泽东的由衷敬佩——似乎跟其智力识见不甚匹配。
2017年杨振宁接受《人物》杂志访问,记者问他:「如果从你打过交道的以及古往今来历史上所有的人物当中,选出对你人生最重要或者有特别影响的几个人的话,会选哪几位?」杨答道,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父亲,然后他提及毛泽东,「我非常佩服毛泽东,他是了不起的天才,而且是种种天才」。毛泽东之后呢?不是他的恩师吴大猷、费米、泰勒,或他景仰的牛顿和爱因斯坦,而是邓小平,「我非常佩服邓小平」。
2014,杨振宁在北京跟美国学者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见面,从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一直谈到习近平,两人观点不尽相同,杨振宁最后只讲了一句话作结:「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不会是今天这样: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50年后,人们可能会说,如果没有习近平,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见李昕〈我所认识的杨振宁先生〉)他这样说,当然不是反讽,而是为中国辩护,表达自己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你可能奇怪,一个像杨振宁般绝顶聪明的人,难道看不出毛泽东等人的恶?杨既热爱中华文化,为什么对黄俄政权摧残传统文化视若无睹?我不可能知道真正原因,但若要我猜测,我会说,杨振宁多年来对中共表现的那种近乎不可理喻的爱,很大程度是源于对父亲的愧疚。是谁首先在杨振宁面前对毛泽东赞不绝口呢?就是那个影响他最大的父亲杨武之。
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1928年学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振宁自1945年赴美留学后,26年没有再回中国,但其间曾在日内瓦、香港跟父母数度「小团圆」,而第一次跟爸爸重聚是在1957年,即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我看过杨振宁〈父亲和我〉及杨振汉(杨振宁的三弟)〈家・家教・教育〉两篇文章的回忆,当时杨振宁内心非常清楚,父母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准离开中国见他,是身负统战任务的——劝他返回中国,或至少勿赴台湾。
据杨振汉说,杨武之跟杨振宁在日内瓦见过三次面,时间分别是1957年、1960年和1962年。 1957年,杨武之在日内瓦告诫杨振宁和李政道,「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大陆,但也绝对不能去台湾。当前的形势是大陆会一天天强盛起来,台湾会慢慢萎缩下去,这就是当今潮流。」
1960年第二次见面,中国人民正被「大跃进」、「大炼钢」折腾,无数人饿死。杨武之心知中国的研究、生活环境比美国差太多,内心很矛盾,实在难以启齿劝儿子返国。同行的杨振宁母亲罗孟华就没什么心理挣扎,也没理会所谓「统战任务」,她只是一心为儿子前途着想,如实讲出中国当时的问题。
到了1962年,这时中国问题比两年前更大,连粮食、日用品都短缺,跟日内瓦差天共地。杨母那次见到儿子,索性叫他不要回去,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这是杨振汉的忆述)。对于罗孟华的说法,杨武之无从反驳。
三次见面后,杨武之知道统战失败了,就写信给周恩来,说只能劝服杨振宁不去台湾,至于返回中国一事,时机尚未成熟。如今看来,杨振宁的母亲实在比他的父亲明智太多。若非她把真相告诉儿子,杨振宁可能就会误信父亲那些「说好中国」的故事,傻楞楞自投「文革」的罗网了。
那么杨振宁是什么时候开始「非常佩服」毛泽东呢?答案是1957年。根据〈父亲和我〉一文,那年他跟父亲在日内瓦初次重聚(那次杨母没有随行):「父亲给致礼和我介绍了新中国的许多新事物。他对毛主席万分敬佩,尤其喜欢毛的诗句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
杨又写道:「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当年没有回应「父亲灵魂深处的愿望」,自己在美国过着如鱼得水的幸福生活,相信已心中有愧。后来在1964年,他放弃中华民国国籍,入籍美国(理由是拿美国护照旅行比较方便),就更加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父亲「临终时都没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
看懂杨振宁的过去,你就明白他的疯狂爱国,跟父亲一脉相承。他的毛泽东情意结,也是父亲的情意结。父亲在世时,杨振宁基于理性考虑而没有回去中国,于心有愧,待父亲死后,就只能不可理喻地补偿。晚年回国,唱好中共,夸赞毛泽东,种种荒诞的天真,都可在他的生命里考出前因,却难以在道德中找到理据。
或许人心如同物理,只要仔细观察,总能够发现变化的微妙规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的杨振宁,可有看到自己的心?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