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宸 脸书 2025-10-18 | 转自 新世纪

 

冰原上的影子游戏

雷光汉的《苏联流亡记》,读来不像一本回忆录,倒像是用冷锋刻在冰层上的一串字。中国「外逃者」三个字,本身就是时代的注脚,里面有饥荒、清算、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有半夜敲门声和隔墙的咳嗽声。雷光汉以笔为冰镐,把自己一段被历史裹挟、流散到苏联的生命旅程,拆解为一页页干冷的纸,读者翻动的声音,像是在审问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纪。这书的份量,不在文字的雕饰,而在它背后的空洞——这空洞就是时代亲手凿出。

中国外逃者到苏联,表面上是从一个红色祖国逃到另一个红色祖国,实则是从一个牢笼,闯进另一个牢笼。雷光汉笔下的苏联,没有莫斯科红场的壮丽,而是冻伤的手指,寂寥的边城,工厂宿舍的灰尘与伏特加的苦辣。这些文字冷峻得像颗颗石子,砸进读者胸口,让人疼痛又清醒。苏联并不是避风港,而是一个放大镜,把逃亡者的孤独和荒谬照得更加刺眼。中苏之间的兄弟之邦,其实不过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假面舞会,国境线上的逃亡者,只是这场舞会中无名的小丑。

雷光汉的回忆录里,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他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用亲历者的眼睛,把当年的呼吸、焦灼、恐惧,一层层铺陈出来。那里有逃亡者在夜里摸索的脚印,有翻越铁丝网时被划破的手臂,有被苏联边防军审视时冷漠的目光。这些片段,远比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更有真实的质感。历史的书页常常被胜利者涂满金粉,但雷光汉却给读者看见另一面:那些被时代碾压的细屑,那些无名之人的挣扎。

然而,读《苏联流亡记》时最震撼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其中透出的荒谬感。逃离中国的外逃者,以为是奔向自由,却在苏联遭遇另一重监控与审查;以为可以摆脱政治高压,却在另一个政权下感受到同样的窒息。东方巨人和北方熊国,两个庞然大物在冷战的雾气里互相戒备,夹缝中的人,如一粒被风吹走的沙,无处落脚。这种无所归属的漂泊感,正是本书的灵魂。

书中偶尔闪现的细节,带有黑色幽默的质地。比如在苏联宿舍里,墙上的列宁像掉下一角,没人敢捡,怕被说成不敬;工厂里工人偷拿机油换伏特加,却照样要在政治学习中高喊口号。这种荒诞和日常的交叠,让人想起卡夫卡的迷宫:人并不是在选择命运,而是在命运设下的陷阱里自我消耗。雷光汉冷眼旁观,又不失一种微弱的自嘲,他笔下的逃亡,不是英雄主义,而是满布讽刺的生存叙事。

这本书之所以珍贵,正在于它不是站在讲坛上的历史,而是渗入血肉的历史。它让人想起一个冷酷的事实:个体与政权的对抗,常常不过是螳臂当车。逃亡者不是斗士,他只是想活下来;他没有宏大的理想,只有微小的本能。而正是这种微小,揭示了时代最真实的残酷。历史的巨轮碾压下,并没有多少人能成为英雄,大多数人,只能成为沉默的亡灵。

读完《苏联流亡记》,心里不免升起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哀愁来自于发现:时代的牢笼,不会因为越境而消失。从中国到苏联,从东方到西方,政权更迭,旗帜翻转,但人类的命运荒谬感却恒久不变。今天我们看似自由地跨越边境,手机萤幕上自得其乐,但冰层下的影子,仍在提醒我们:权力的幻术与宿命的陷阱,从未远离。雷光汉的书,既是对个人逃亡的记录,也是对人类共同处境的暗喻。

这本回忆录像是一面镜子,把读者的脸也照了进去。因为逃亡不只是雷光汉的故事,它是整个二十世纪的隐喻。人类在铁幕之间挣扎,在意识形态之间漂泊,而今虽然铁幕倒塌,数码高墙却更隐秘地升起。当我们在网络乌托邦里自以为自由时,雷光汉的声音,像远方的一阵冷风,提醒我们:自由或囚禁,常常只是一线之隔。

《苏联流亡记》因此不只是历史的补白,而是命运的讥讽。它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人类唯一能从历史学到的,就是人类从未真正学到任何东西。雷光汉用自己的一生,写出一段「外逃者」的悲歌;我们读者,则在他的文字里,看见了自己微小的影子,在冰原上瑟缩,无处可逃。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