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东森新闻 2025-10-19 | 转自新世纪
十月初,中美贸易战再度升温。北京宣布对稀土与关键矿产祭出更严格的出口管制,华府立刻紧张戒备。一周后,蒙古新任总理贡布扎布‧赞丹沙塔尔(Gombojavyn Zandanshatar)在上任四个月后,遭国会(大呼拉尔)不信任案罢免。这两起事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共用一条看不见的神经:稀土,这个新时代的战略密码。
稀土成为新战线:地缘压力测试的序幕
中国稀土管制的新制涵盖半导体、电动车、磁性材料等产业核心资源,不只是经济政策,更是一次「全球忠诚度测试」。对华府而言,这是赤裸裸的供应链勒索;对资源倚赖中国的国家,则是一场关于选边站的公开审判。
稀土与晶片正取代石油,成为21世纪最难替代的地缘筹码。而蒙古——这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高原国家——正踩在风暴的中心。
资源的诅咒:出口的不只是矿产,还有自主权
蒙古经济靠矿吃饭:煤、铜、稀土。九成出口仰赖中国口岸与铁路。地理优势成了经济桎梏;国门虽开,内陆国家的出口通道却只有一条。在中美冲突升温、俄乌战争未歇的背景下,蒙古的外交弹性与主权自主被迫压缩至最低点。
一场注定短命的政治妥协
赞丹沙塔尔的上台,并非选民期待的胜利,而是蒙古人民党(MPP)在党内派系分裂下的产物。前任总理欧云额尔登(亲美派)因贪腐与资源分配争议下被下台,他原为「第三邻国政策」的推动者——强调在中俄之间,深化与美日欧的关系,以寻求战略平衡。
在他任内:2023年,与美国签署《战略矿产与绿能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与美方在铜、稀土、锂等领域的供应链合作;2023年8月,当时副总统贺锦丽接待蒙古总理,象征美蒙关系迈入历史新高点。
当欧云额尔登被迫辞职后,蒙古人民党内裂成三股势力(改革派、亲俄派、亲中派)各不相让,只得妥协选出国会议长出身的赞丹沙塔尔——一位看似中立的「过渡总理」。
他公开主张强化与中国的经济连结、推动中蒙俄走廊与基建计画,赢得北京的好感。但在蒙古国内,却迅速被标签为「亲中傀儡」。没有群众支持、没有派系后盾,他的政权自始就是空中楼阁。
三重断裂,引爆政局
赞丹沙塔尔的倒台,不是偶发风暴,而是三重结构张力的总爆发:
1. 派系角力白热化:矿权归属、税收制度与预算分配争议,揭开长期积压的内部裂痕。
2. 民意反弹激烈:对华出口价格黑箱操作,引爆「贱卖资源」的愤怒。
3. 外部压力加剧:中国在此时祭出稀土出口限令,形同对蒙古的政治施压。亲中,被指背叛主权;亲西方,则恐引北京报复。
小国的困境正在于此:即便你不想选边,选边这件事,已经替你选好了。
「反撇效应」:越想稳定,越陷不稳
蒙古政局震荡,正好印证一个外交逻辑悖论——「反撇效应」:一个小国愈想保持中立,愈容易在内部失衡与外部压力中崩溃。
中立不是口号,是制度支撑:缺乏透明机制与公平分配,中立很快会被民意解读为偏颇。
多元经济是主权防线:出口市场单一、产业无升级,小国永远只能靠他人呼吸。
内政稳,外交才能撑得住:没有制度正当性,任何对外政策都会被当成权力工具操作。
结语:不是选边,而是争取被选择的资格
赞丹沙塔尔的短命,不只是蒙古政治的偶发事件,而是中美新冷战下的一面镜子。当中国将稀土变为战略杠杆,小国的中性空间被压缩到无以为继。当亲中政策无制度支撑,它不仅无法换来稳定,反而可能成为政权崩盘的导火线。
蒙古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战略裂缝中翻船的国家。
在这个被迫选边的时代,小国的真正自由,不是「选择哪一边」,而是:是否拥有被选择的资格与条件。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