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臉書 2025-10-21 | 转自 新世纪

 

我常觉得,创作的本质不是“创造”,而是“剥离”,显露出事物的核心。
江青这期节目,我未能剥离得彻底。如果再多一些时间,它可以更短、更精炼。重要原因是我能力的限制。一个月中,最耗费时间的是六百多页的英文原著——从阅读、翻译到信息核实,对比,摘引,整个过程超出了我过去的经验与能力。
这样的工作本应由专业学者完成,而不是记者。历史的空白造成这个处境。
江青是文革史无法绕过的一页,这本《江青同志》是她的唯一口述传记。它在1977年出版后近半个世纪,一直没有授权的中文版本。在民间,它常被误传为《红都女皇》。 感谢余汝信等前辈学者的考证,我已知道它“不是什么”;但我更想知道它“是什么”。
制作这期节目就因为这空白带来的好奇。
关于江青的史料其实并不缺乏,但八十年代的口述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批判和性别羞辱的色彩。而后期一些人对她的纪念,又常常是对这种印象的激烈反弹。她一生唯一的系统口述,交给了维特克——一位对她抱有强烈好感的美国学者。在漫长的独白里,她以对方为观众,描述理想的自己。 正因如此,她的真实意图可以如实保留,留下与外界印象互相辩驳的材料,想象和遮蔽彼此攻讦,层层剥落,接近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节目播出后,一位台湾观众的留言让我很受触动:她原本只知道江青是“恶人”,从没想过她是个“人”。她的父辈1949年去了台湾,祖父母在文革中受了很多苦。她说想弄明白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在台湾这个故事几乎无人提起。
如果一个人被称为“魔”,意味着我们已不再试图理解她。 无法理解的事物,往往带着魅惑——它滋生恐惧,也滋生吸引。 理性能祛魅,而且不带傲慢。当维特克诚实呈现了一个人心灵的横剖面时,一位观众留言问:如果换作我们自己,身处那样的历史结构,又会如何?这样的自问,相当有力。
江青这期节目,我力尽而止,带着平静的遗憾。“请原谅我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这句帕斯卡的话,是我此刻的心情。

 

【柴静】江青如何谈毛泽东,林彪,贺子珍与党内斗争?| 美国学者维特克:“采访她我需要驱魔” Mao’s Wife, Jiang Qing: 60-Hour Interview
毛泽东妻子江青主动请美国学者维特克为自己作传,1977年这本书出版时,她已进入秦城监狱,这个访谈成为罪证之一。《纽约时报》称:“毛泽东妻子因向美国学者泄密而遭到主席严厉批评。” 60小时口述里,江青谈到:她是否介入毛泽东婚姻?政治局是否对她存在“约法三章”?如何与林彪,彭德怀,刘少奇斗争?并说“性在最初让人着迷,但长久有吸引力的是权力”
《时代》周刊认为江青在谈话中“把自毁的弹药亲自交到政敌手上”,但作为中国政治高层罕见的自我公开,这个访谈有可贵的史料价值,使我们能够借助一手材料,将历史人物还原为“人”。
美国学者维克特的心灵史同样值得关注,她带着对江青和文革的强烈好感去往中国,接触到摄人的权力,经历心灵挣扎,她说“我需要驱魔”。
《江青同志》至今没有授权的中文版本,很多讨论还停留在《红都女皇》的传闻。60小时的笔记是理解江青政治生涯与命运结构的密钥。半个世纪后柴静以原著、中外亲历者回忆及公开档案、媒体报道为据,重构这段影响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口述纪录。如有史料错漏,谨请指正。
维特克女士已届高龄,未公开联系方式。特此致谢——感谢她留下这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也感谢张颖女士留下珍贵的影像与文字,为后辈留存历史。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