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 2025年10月29日来源:上报

若无法建立透明、公正、可问责的治理机制,那么不论中共如何高唱制度优越,最终都会在风险的积累中自行崩解。 (美联社)
当中共在二十大后的四中全会上,隆重颂扬其「五年规划制度的优越性」时,外界的焦点却意外被三件突发事件抢去——解放军高层因严重贪腐遭集体拔官、蔚来汽车(NIO)遭新加坡主权基金GIC控告证券欺诈、以及对绿能政策的制度性灌水现象持续曝光。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其实交织出一个共同的逻辑核心:制度性腐败早已成为中共五年规划体制的内建副产品,不是例外,而是常态。
制度设计下的贪腐养殖场
从2006年起的每一轮五年规划,中共皆以「国家战略」之名,启动国家资本大规模政策投资与资源动员。从基建狂潮到绿能转型,从城镇化到数位中国,每一波热潮,表面看是发展引擎,实则是权力与资本的盛宴。
地方政府为了追指标,投入巨资发包工程,导致资金流向不透明的专案公司与人脉圈。四川燃气改造专案遭审计揭露挪用1.25亿,广州冼村改造案甚至出现「市长+村官+开发商」共构的腐败铁三角。制度设计变成贪腐养殖池,资源越集中,腐败越难以遏止。
而类似的逻辑也蔓延至军中。解放军为达成「建军百年现代化」的目标,近年来国防预算连年以双位数成长。然而装备采购、军事基建与后勤资源配置领域,却几乎全无透明监管。高阶将领团灭式落马,不是清洗,而是清算长年制度失控的债务。
指标绑架与数据幻术
五年规划还有另一毒瘤:KPI式的指标绑定制度。一旦GDP、能耗、减排等数字与官员仕途挂钩,便激发出一整套「数据幻术」产业链──提前认列收益、制造假项目、造假报表,从中央到地方,逐层上演。
蔚来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产物。透过「电池租赁+资产公司」操作,粉饰成高成长新经济样板,成功吸引政策红利与国际投资。然而,当GIC控告其证券欺诈时,才揭露那套被包装成创新的财务结构,其实是对制度漏洞的精准利用。
这些操作并非个案,而是已制度化地内嵌于地方政府与国企的合作平台中,变成「从政策到利益」的扭曲产业链。
监管空白与政策套利
在新能源、数位经济、科技研发等新兴领域,中共每一个「规划重点」几乎都成为贪腐热点。监管未成形,补贴先到位,地方企业与官僚「先拿钱、再编故事」,把创新做成套利,把战略做成财务工程。
蔚来案中,企业借由新业务模式逃避财务实质揭露,在监管尚未完善的制度真空中大步狂奔。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选择:当政策挂帅、问责缺席,创新很容易变成掠夺。
当制度变成合法掠夺的外壳
五年规划原应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如今却成为一场场失控的制度表演。中央政策愿景宏大,但地方执行脱序;政策热点成为贪腐温床,制度设计与利益分配几乎已形成默契共谋。
当制度不再被用来控管权力,而是成为掩饰风险、包装利益的工具,「制度自信」也就沦为了空洞口号。
从制度宣示到制度风险
这三件事──中共自夸的五年规划、解放军的系统性贪腐、蔚来汽车的跨国诉讼——其实是同一制度硬币的三种刻面:五年规划,是政权合法性的仪式;贪腐,是制度执行的成本;跨国诉讼,是风险外溢的结果。
一句话总结:五年一规划,十年一贪腐。
若一个制度无法建立起透明、公正、可问责的治理机制,那么不论它如何高唱优越,最终都会在风险的积累中自行崩解。中共所谓的制度优势,或许最大的讽刺,就是它始终无力处理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风险。
※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系中国大陆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台湾自由选举观察协会荣誉理事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