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深圳乃至上海,天桥下、地铁通道里、废弃工地旁,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卷缩之地。
他们即便找到工作,月薪三、四千也难以养活自己,更不可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显然,年轻人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与其做养不活自己的奴工,不如干脆躺平。这种严酷的经济环境,谁还想结婚生子?
这现象,揭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制度性价值错位、经济模式失灵、与社会资源严重分配不公的综合性危机。
这意味着劳动价值在中国体系中已经被系统性地压低。企业以”成本竞争”为核心逻辑,政府以”稳定就业数字”为政绩目标,整个体制合谋维持一个廉价劳动力秩序。
年轻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人矿”。
当一份工作无法支撑独立生活,无法支付房租、医保、养老,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时,这样的岗位其实已经失去了经济意义。
“有工作”与”能活下去”在中国已经脱节。
这不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而是权力结构扭曲的结果:政府压着企业不能涨价、企业压着工人不能加薪、资本不敢投资创新——最终形成了”全社会内卷、人人贫困”的死循环。
年轻人之所以养不活自己,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社会分配的蛋糕被切歪了。
土地财政让政府和房地产商攫取了财富,金融泡沫让资金流向了权贵和垄断资本;国企吃补贴,民企被压制,普通人承担高税负却享受不到公共保障。
结果是:房价收入比高达30倍;教育医疗成本飙升;工资增长停滞十年。
在这样的体系中,”努力”已经无法改变命运,”奋斗”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找不到工作”和”养不活自己”这两个现象,说明中国已经出现结构性失能。
• 市场机制失灵:价格、工资、资本流动都被行政权力扭曲;
• 教育资源错配: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
• 社会分配不公:财富集中到极少数权力集团;
• 民生保障崩塌:劳动者无安全感、无归属感、无未来感。
当劳动无法维系生活、教育无法通往机会、努力无法改变命运——社会秩序便进入崩溃的前夜。
吴洪森写于2025年10月27日上海莘庄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