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Newtalk新闻 2025-11-03| 转自 新世纪
中共四中全会落幕,北京随即展开一场铺天盖地的宣讲行动。从李强到王沪宁,再到蔡奇,领导人接力「投书」,轮番诠释刚出炉的《十五五规划》。其中最具风向球意义的,莫过于蔡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这篇看似是对党务工作的常规重申,实则释放出中共治理逻辑发生重大转变的制度讯号。
文章揭示了中共五年规划的深层转向:从「经济导向」滑向「政治导向」,从「成长叙事」走向「稳定叙事」。这不只是政策语言的微调,而是治国策略的根本逆转。
《十五五》不谈经济,体制正式进入「习近平停滞」
自1953年以来,中共的五年规划始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产能布局、成长目标、改革节奏构成其正当性的主干。然而在《十五五建议》中,这一传统被刻意放弃。蔡奇的诠释通篇避谈GDP、投资、创新、产业升级这些过去的高频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纪律监督」。
这种彻底去经济化的语言工程,标志着中国治理逻辑的一次结构性转变——「习近平停滞」的制度化正式登场。
这一局面令人联想到布里兹涅夫时期的苏联:进入一段表面稳定、实则僵化的「停滞时代」(Era of Stagnation)。今日中国亦步亦趋:政策不再寻求突破,而是绕着忠诚与控制自我强化;不再追求发展,而是以「不出事」为最高目标。这不是「改革放缓」,而是国家治理全面转向保守主义与自我设限。
「全面从严治党」:从副词变主词的统治语法
「全面从严治党」原是党内纪律建设的修辞,如今却被正式写入《十五五》的指导思想,地位从副词性修饰语摇身一变成为治国主轴。
当「治党」成为「治国」的全部起点与落点,五年规划这种本应聚焦发展蓝图的政策文本,彻底变质为一套政权防御工程设计图。
蔡奇文章中不断重复的「严的基调、严的氛围、严的措施」,体现的是当前中共治理心态的真实写照:不是追求松动与弹性,而是收缩与管控;不是制度完善,而是权力强化。
所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此语境下早已不再是清廉诉求,而是权力稳定机制。反腐不再针对贪污,而是针对异己。
去经济化背后的核心逻辑:权力防御主义
对照《十三五》与《十四五》仍高频出现「创新驱动」、「制造升级」等经济术语,《十五五》则几乎将这类语言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判断力」、「风险预警」、「纪律巡查」、「防范未然」等政治稳定语汇。
这显示中共的治理焦点,已从发展焦虑彻底转为政权防御。当社会压力上升、地方债务爆表、青年失业高涨,北京已不再寄望于经济成绩换取统治正当性,而是转向政治忠诚与纪律整肃。
《十五五》不是一份政策规划书,而是一份避震结构设计图。它的核心不在发展未来,而在防守当下;不在鼓励冒险,而在规避变数。
从「发展型政党」走向「防御型政党」
中共曾自我定位为「发展型政党」,透过经济增长来支撑其统治合法性。然而《十五五》无疑宣告这一模式的终结。
蔡奇的文章不是纯粹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纸制度化的转向公告,昭示着中共已完成从「发展型」向「防御型」政党的质变。在这个新治理架构下:经济规划沦为维稳工具、反腐成为统治资源、忠诚取代能力、政治纪律取代市场逻辑。
GDP不再是官员升迁的KPI,创新也不再是政绩核心指标。搞经济不如跟对人,表现不如表忠。
结语:从语言治理到体制自锁,「习近平停滞」的时代来临
从布里兹涅夫的「表面繁荣」到习近平的「语言治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而是一个封闭政体为延命所采取的体制自锁。
《十五五规划》是「习近平停滞」时代的官方注脚: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放弃经济驱动的改革路线,选择以高度集权、政治筛选与语言工程,建构一个封闭而防御的统治架构。
在这份规划中,无解的经济、无声的改革、无限的忠诚与无处不在的党,交织成一场统治焦虑的制度化回圈。而这一切,不是错误,而是刻意设计;不是应变,而是预谋。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