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力平坐看云起  老孙荐读  2025年10月31日

 

前几天收到一本书,亚历山大·卡普与尼古拉斯·扎米斯卡合著的《科技共和国》《经济学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本”时机微妙的书”。

让我们看看这本书是怎么回事,说了什么?

先介绍一下作者。历山大·C·卡普(Alexander C. Karp)是Palantir技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尼古拉斯·W·扎米斯卡(Nicholas W. Zamiska)是卡普的长期副手、公司法务总监。Palantir 技术公司是一家美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专注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数据整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目前市值超 4000 亿美元

如果这样说,您对该公司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印象的话,再提供两条信息。第一,该公司的技术曾参与了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行动。第二,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科技右翼代表人物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

下面说这本书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现在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但这里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们要用这些技术做什么?或者说,这些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科技共和国》一书代表的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主张。

这本书一开始就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硅谷的”集体放弃雄心”。

在作者看来,硅谷已经从冷战时期服务于国家使命的创新引擎,堕落为一种专注于消费主义的”技术游乐场”,这种转变不仅浪费了人类最宝贵的工程方面的才华,更使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

作者指出,硅谷过度专注于解决消费者日常琐碎需求,而忽视更具深远意义的国家目标。现在硅谷感兴趣的是在线广告、社交媒体平台等,关注的是个人的需求和欲望,把工程才华浪费在 “浅薄创新“上,如照片的分享应用、外卖的软件和广告的算法,而非解决教育、医疗、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

这意味着硅谷在用 “注意力经济“取代真正的技术进步,将创新简化为” 让点餐更快、修图更好、搭车更方便 ” 的服务。作者甚至认为,市场奖励对技术潜力的”肤浅参与”,导致 “整整一代人狭隘地追求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使命”。

该书作者指出,“整整一代硅谷创始人,他们对国家目标漠不关心,将创业的全部热情投入到解决精英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中。从 eToys 到 Groupon,从网购到外卖,技术创新被简化为服务于消费主义的 ‘ 生活方式技术 ‘”。

这样一来,导致在技术发展路线上,硅谷已经从 “宏大叙事” 退缩到 “微小迭代“, 从革命性突破退化为渐进式改进。硅谷的文化过度关注 “快速迭代”和 “用户粘性”。结果是,全球最聪明的大脑被分流到短视频推荐算法和元宇宙等玩具项目中,而非解决诸如气候变化、医疗突破等重大挑战。 –

作者说, “一个被过分强调的消费创业教训是,’ 我们构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粘性用户并快速迭代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渐进式创新;最终,虽然 Fizz 和 Snapchat 可能迅速让其创始人致富,但没有它们,世界照样运转。”

作者指责说,硅谷刻意遗忘了自己的起源—— 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紧密合作: “硅谷对民族国家,甚至美国军方的早期依赖,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被从自己崛起的历史中抹去,因为这是一个不方便声张和不和谐展示的事实 —— 一个与硅谷自认为仅因其创新能力而负债的观念相冲突的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趋势?两位作者认为,其原因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这样的强大竞争对手,导致政府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减少,同时滋生出一种自满文化。作者认为,这是西方衰落的信号。在此背景之下, 科技精英们放弃了与政府合作推动重大项目的雄心,转而追逐短期的商业利益。而这种转变,正在让西方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那作者主张的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作者主张,科技要回归国家使命:“为了让美国及其盟友保持其全球优势——并维护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自由——软件行业必须重新致力于解决我们最紧迫的挑战,包括人工智能的新军备竞赛。反过来,政府必须接受推动硅谷成功的工程思维的最有效特征。

为此,作者提出硬实力与软信仰概念,即技术与价值观的统一。这也是其技术共和国概念的核心内涵。硬实力指的是技术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和软件在国防、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而软信仰则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信念——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的坚持,以及对集体使命感的重新唤醒。为此,需要拒绝智力脆弱性,为意识形态对抗保留空间,敢于对”美好生活”做出道德判断。

确实,《科技共和国》的一些主张,不免会让人想起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的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的主张。从历史上看,美国科技的发展与军工需求有着密切关系,而来自政府和军方的财政支持,也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共和国》的作者指出,美国的科技发展并不完全是车库里英雄主义的产物。

对此,有批评者指出,如果依此行事,也可能让美国走上苏联的老路。但无论如何,这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美国科技发展的另一种道路选择。

但如果撇开这些具体的议题,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思考科技服务于社会的目标与使命感问题。我们究竟要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做什么?这也是我之所以介绍这本书的真正原因。

而如果仅仅从具体的结论或观点说,我反倒认为,作者的主张显得短视而功利。我们需要注意到,作者所在公司的业务方向,使得作者更加强调科技在国际竞争和军事方面的应用。但人类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难道就是为了在互相的竞争中打败对手?甚至是为了其他摆不到桌面的目的?

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到了负责任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