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 云上迦南 2025-11-06
长期以来,稀土被视为中国的”地缘政治核武”——一种足以让西方屈服的战略资源。尤其在北京推出出口管制之后,”稀土威胁论”更是甚嚣尘上。
然而,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近日发表的评论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稀土威胁,被严重夸大。

一、”假巨人”的神话
文章以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笔下的角色”图尔图尔先生”为喻——一个远看高大威猛、近看却渺小无力的”假巨人”。作者指出,中国的稀土地位正如这位”虚幻的巨人”:看似统治世界,实则依赖重重。
根据贸易数据,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料总额仅约750万美元,在欧盟贸易总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关键的是,在稀土合金这一高附加值领域,欧盟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利润与技术优势的,其实是欧洲,而非中国。
二、美国更不惧”中国稀土”
在美国,政治口号与经济现实之间的落差更为明显。
的确,美国约九成稀土原料来自中国,但总值不过区区2500万美元;反观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稀土合金,却高达1.9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反而远超过美国对中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每年需要进口约14亿美元的稀土合金,却仅能出口4亿美元。这种”进口大于出口”的结构,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稀土材料上的结构性短板。
三、历史经验:武器化失败的前车之鉴
十五年前,中国曾试图通过出口配额制度”武器化”稀土,结果如何?
短期内价格暴涨十倍,但欧美迅速转向替代材料与循环利用。两年后,稀土价格回落到原点,中国不得不解除管制。此举不仅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还让全球技术创新者得以摆脱依赖。
如今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在稀土初级加工阶段仍具优势,但在稀土合金、磁体与高端零部件领域早已落后。在这一”价值链错位”的格局下,稀土已难再成为有效的地缘政治武器。

四、文明竞赛:从资源到制度的转型
《法兰克福汇报》的结论耐人寻味:
“稀土无法成为中国有效的政治武器,因为一旦限制出口,受打击最严重的将是中国自身。”
这句话道出了当下中美欧博弈的文明底层逻辑——现代竞争早已不在于资源,而在于制度与创新。
资源可以枯竭,制度却能生出新资源;矿藏有限,思想却能开采无限的”文明稀土”。
五、赵晓评论
当年石油是武器,如今创新才是力量;当年靠垄断资源,如今靠文明开放生态。
稀土之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掌握多少原料,而在于能否孕育出不断创新、相互信任的包括知识、观念、制度在内的文明环境。
所以,与其说”稀土威胁被夸大”,不如说——文明的重心,正在从矿井转向思想。
“真正的’稀土’,不是埋在地底的矿石,而是埋在人心的信任、制度与创造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