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 云上迦南 2025-11-18
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共问题,都被迅速贴上”左”或”右”的标签。但左右之争愈演愈烈,标准却愈发混乱。
到底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更关键的是:基督徒应该站在哪里?
这篇文章试图从两个完全不同的声音出发——刘军宁的政治哲学与大卫·鲍森的先知性讲道,在《弥迦书》的光下,重新辨认我们时代的左与右。
一、刘军宁:左的本质是悖逆,右的根本是敬畏
军宁的框架很清楚,也很犀利:
1. 左的本质是悖逆神
左派的内核,是不承认神、拒绝神,甚至代替神。
表现为:
·去神化
·高举人、国家、政府
·否认十诫中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
因此,左不仅是一种政治倾向,更是一种属灵方向的偏离。
2. 右是敬畏神、尊重律法的方向
右的价值根基于:
·敬畏神
·维护上帝赋予的权利
·反对偶像崇拜
·尊重秩序与道德
从这个角度,右不是”更好”,而是”更接近《圣经》”。
3. “不左不右”不是正确,而是模糊
所谓”居中”,往往不是更智慧,而是更含糊、更容易被左化。
结论是明确的:
判断左右的根本标准,不在政治,而在《圣经》。
这是军宁的贡献,也是他思想的力量。
二、鲍森:神同时审判左,也审判右
如果军宁作为政治学者,提供的是”神学政治”,那么大卫·鲍森作为牧师,提供的就是”政治神学”。
在讲解《弥迦书》时,鲍森提出一个惊人的观察:”右派只关心不道德,左派只关心不公义,但神两者都关心。”人心倾向两端的罪:不是无神主义,就是假敬神主义。但这两者都需要审判、都需要福音。
大卫·鲍森指出:弥迦的预言击碎了任何政治光谱的自我神圣化。
右派看见道德的问题(Immorality)。他们强调:
·个人责任
·家庭伦理、婚姻、性道德
·法治与秩序
·对暴力、毒品、犯罪的强硬态度
·”坏人要被惩罚”
右派的盲点是:
看见罪,却常常看不见苦难。
左派看见社会的不公(Injustice)。他们强调:
·弱势群体的权利
·贫穷与结构性压迫
·种族平等、弱者保护
·经济剥削与权力滥用
·”制度要改变”
左派的盲点是:
看见苦难,却常常看不见罪。
上帝站在哪一边呢?《弥迦书》让我们看到:上帝同时关心”不道德”与”不公义”。
·弥迦猛烈批评拜偶像、淫乱、暴力——这是”右派所讲的社会道德”;
·他同时痛斥富人吞没穷人、法官收贿、房东压迫弱者——这是”左派所讲的制度正义”。
换句话说:
上帝既不是左,也不是右,祂超越左和右;上帝是全然的圣洁、公义、怜悯。
祂的审判指向两者:
·指向人心的罪(右派常强调)
·也指向制度的恶(左派常强调)
在弥迦的世界中,任何一边若只抓住一半,都必定会走向偏差。弥迦不是站在右边骂左,也不是站在左边骂右,而是站在神那边,审判两边。
这,正是先知的立场。
三、为什么保守主义需要听听弥迦的声音?
因为保守主义在当代越来越容易出现一种危险的心态:
“只要反左就是对的。””只要捍卫传统就是义的。””只要站在右边就是神那边。”
弥迦却揭穿了所有自以为义的政治阵营:
1. 没有”行公义”的右派,是法利赛人
右派容易强调:
·个人责任
·性道德
·秩序
·传统
但若忽略:
·社会结构的不义
·穷弱者的眼泪
·公平与怜悯
那么”右”仍然是悖逆的,落在了罪中。敬虔外壳 + 冷酷的心是《弥迦书》最严厉的控告对象。
2. 没有”悔改”的左派,是叛逆者
左派强调:
·公平
·平等
·社会正义
·同情弱者
这本身没有错。
但:
若否认罪的根本在人的心,而不是制度;
若以国家替代上帝,以政府替代律法,制度替代天国;
若宣称人本善,不需要救赎;
那么左的确就是悖逆。
四、神国的坐标:不在左,也不在右
《弥迦书》6章8节给出一个超越政治光谱的方向: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这是基督徒在政治中的三大坐标:
1. 行公义 → 防止右派的冷酷
公义不是口号,而是制度性的公平。
没有公义的保守主义,会变成维护特权的假敬虔主义。
2. 好怜悯 → 防止左派的自义
怜悯不是纵容罪,而是以神的爱来爱人。
没有怜悯的右,会变成法利赛人;
没有怜悯的左,会变成革命暴民。
3. 与神同行 → 防止一切政治神化
政治不是救主,制度也不是救主,基督才是。
的确,真正的右,不是政治上的右,而是心向神的右。
真正的左,不是政治上的左,而是心向神悖逆的左——无论你自称什么。
五、结语:
真正的保守不是守住立场,而是守住神的大道、真理。左右之争不会结束,因为罪不会结束。
但神国不是政治光谱里的一边,也不是光谱的中点,而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军宁提醒我们:左的本质是悖逆神。
鲍森提醒我们:右若无怜悯,同样悖逆神。
而弥迦告诉我们:真正的道路,不在左,也不在右,而在于: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愿保守主义在这个时代,不但敢批判左,也敢审视自己的右,直到我们站在神的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