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耀南 央广Rti 2025-11-22 | 转自 新世纪
当代符号的错置与历史的反讽
中国外交官刘劲松与日本外务省官员会谈时,以一袭近似中山装的「五四青年装」现身,并在送客时被拍下双手插袋的画面,引发日方与国际舆论哗然。这套在改革开放后几乎绝迹于正式外交场合的服饰,竟被中国官媒诠释为民族象征、甚至是对日本展现「傲慢无礼」的象征。然而,这样的造型所传递的,并非自信,而是文化符号的错置与政权焦虑的具象化。
中山装原本是20世纪初反封建、反帝国的现代化象征,如今却被极权体制挪用为一种对内服从、对外强硬的政治仪式工具。它曾标志「现代国民」的诞生,如今却成了历史叙事的道具,服从意识形态的戏服。服装不再象征改革与解放,而是权力与统治的外衣;插在口袋的双手,也不再是自信的表征,而是傲慢与拒绝的身体语言。
这不是进步,而是制度性的倒退。
吊诡的是,习近平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应是中国走向现代治理的历史契机,如今却成为极权强化的遮羞布。从「反腐清洗」到「思想一元化」、从「国进民退」到「网路封控」,所有政策无一不是围绕「强控制、去问责」展开。 「变局」之名,掩饰的,是历史的倒行。
2022年中共二十大,习近平打破最高领导人任期惯例,开启史无前例的「三连任」,进一步构建「定于一尊」的个人权力体系。 「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不再是制度承诺,而是忠诚测试与权力归顺的政治仪式。当服装凌驾治理、语言取代法治、个人压倒制度,中国便不再是走向现代的国家,而是彻底陷入历史幽灵的回声中。
历史分歧的起点:从甲午败战到民主发芽
1895年,甲午战争中清朝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这场失败不只是军事溃败,更在精神与制度层面重创帝国的信心。对中国而言,是丧权辱国的耻辱;对台湾而言,却意外开启通往现代治理体制的起点。
这场战败激起清末士人的巨大震荡,从康有为变法、戊戌政变、辛亥革命到民初宪政尝试,无不是对国族、体制与现代性的思索回应。尽管当时中国尚未走出威权体制,知识界却展现出强烈的思想活力与改革企图。
反观台湾,虽陷入殖民统治,却也被纳入日本现代国家体系,展开土地调查、卫生改革、教育推进等制度性建设。 1935年,更举行首次地方议会选举,开启政治参与的萌芽。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到地方民意代表的产生,虽处殖民管控之中,却无意间播下民主的种子。
甲午战争,成为中国与台湾命运分流的历史起点。中国选择革命与权力再集中,台湾则稳步走向制度现代化与公民政治。
民主时间差:两岸落差已达两百年
台湾的民主,不是一蹴可几,而是历经压迫与抗争,一步步推进的成果。从1935年地方选举的启动,到国民党威权体制的实施,再到1987年解严、1992年国会全面改选、1996年总统直选,台湾逐步建构出一套可自我修正的民主体制。
若自1895年作为现代治理的起点计算,台湾已走过超过一世纪的制度演化。反观中国,自1912年民国短暂的宪政尝试后,陷入军阀割据、党国体制,再至今日习时代的极权巩固,民主脉络几近中断。这不仅是制度上的断裂,更形成近两百年的政治时间差。
台湾的民主尚未完美,却持续深化。人民可批判政府,媒体能监督权力,政党得以轮替,这些都是民主正当性的根基。而中国,则正走向一种结合毛式体制与数位治理的新极权模式——将极权包装为现代化。
尾声:历史不是循环,而是选择
当一个大国必须依靠毛装、中山装与僵化的肢体语言来构筑其「大国气场」,这不只是历史的挪用,更是文明的倒退。百年前,甲午战败引发中国知识界对体制深刻反省;百年后,却只剩扭曲的历史召唤与话语幻象。
历史不会自动前进。进步从来不是命定的结果,而是制度、价值与人民所做的选择。
台湾虽不完美,却走在一条开放、透明且可调整的民主道路上,并已行进百年;中国,则仍徘徊在历史的倒影与权力重构的迷雾中,离现代文明的共识,愈行愈远。
作者》洪耀南 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