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 Smith 思想坦克 2025 年 11 月 21 日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英国王室就像一部永不落幕的八点档,无穷无尽地提供戏剧性情节,而且英国人非常爱看。小报头版几乎天天都有他们的照片,电视谈话节目也能连续好几个钟头讨论王室内部的各种算计。
同样地在美国,川普总统也试图像国王一样治理国家。他的执政团队每天制造出大量新闻,荒诞得连好莱坞编剧都写不出来。全世界都在嘲笑川普那些滑稽又离奇的行径,就像英国人看王室荒唐又失能的闹剧一样。
艾普斯坦的幽灵让权贵恐慌
现实十分残酷,五年前世人几乎不认识死在美国牢里的艾普斯坦这个变态和他那阴暗的秘密世界,如今纵使是负面,他成为这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行为以及所有与他相关的人,绝不是闹着玩的。而曾被视为轻松八卦的王室肥皂剧,也被迫变得沉重而严肃。
即便早已入土,艾普斯坦已经给英国王室造成难以挽回的打击,虽然这名恋童癖的幽魂是否会颠覆川普政府仍有待观察,造成冲击也不是不可能。这件事牵涉全球,其后续效应说不定也会影响你所在的台湾、以及台湾与中国的关系,因此值得密切留意。
这一切的背后共通点,是特权与自认的豁免权。也就是有一群人认为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让法律无法碰触,或者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财富与人脉,就得以无视法律,因此他们做出如果是一般人早就会被立刻逮捕入狱的行为。
过去几十年,特权阶层藉由影响力或金钱来互相包庇的能力正逐渐削弱,主要原因是媒体生态改变与社群媒体的兴起。这在西方尤其明显:传统报业大亨已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掌控舆论,除非投入巨资另起炉灶。
台湾的情况比较不同,和中国资金息息相关的媒体高度影响本地新闻,亲中立场十分明显。不过即便如此,反对的声音目前仍能很快在社群媒体上出现,普通人也能免费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例如我的台湾妻子就热衷于在社群发表意见。
让我们看看这种媒体转变如何影响英国王室。
安德鲁王子就是荒诞的代名词
新闻焦点已不是黛安娜王妃那搞怪的儿子哈利与二线女演员梅根之间的闹剧,也不是查尔斯国王与现任王后卡蜜拉,两人在查尔斯与黛安娜婚姻期间长达数十年的外遇。相较于伊莉莎白二世的第三个孩子、次子安德鲁最近爆出的丑闻,前述那些闹剧八卦都显得苍白无力。
安德鲁的恶行多年来一直被奉承权势的人遮掩,如今全都被揭开。过去那些报业大亨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替所谓的「统治阶级」掩盖劣迹。
虽然君主制的实权已大幅削弱,但建制派的权力残余仍延续至今,英国贵族阶级依旧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爵位体系。世袭爵位分为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依重要性排定顺序。这些头衔通常由家族长子继承。
从历史上看,这些人多是握有大片土地的权势者,负责替君王执行意志。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他们是国王的帮派成员与打手。已故的伊莉莎白女王什至曾把自己的家族称为「公司」(The Firm),而这个词原本是强调犯罪集团或流氓帮派的俚语。她大概是想开玩笑,但讽刺的是,这反而更贴近事实,也让她在世时的一些作为,成为玷污她名声的阴影。
尽管如今的爵位制度多半只是象征性存在,但这些人仍在许多层面拥有影响力。直到1999年之前,他们还能依靠上议院席位直接影响立法,这项特权也在那时才被取消。
于是我们来到如今已成「平民」的安德鲁的堕落,他这样跌落神坛几乎难以想像,而他曾被赐予、如今又被全部收回的头衔,更凸显这套古老制度的荒谬。
他不再拥有王子身分,所有头衔都被剥夺,包括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基利利城堡男爵。他也失去了嘉德勋章与维多利亚大十字勋章的荣誉,再也不能自称「殿下」,所有军职头衔也被拔除。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与艾普斯坦的关系,后者协助他满足性癖,让他可以随意对待那些他视作玩物的人。
我曾在安德鲁担任英国贸易特使时遇过他,当时我派驻孟买担任路透社南亚区总编辑,他访问印度时我受邀参加与他及其贸易代表团的酒会。我对他的印象只有自满、骄矜和迟钝,和他家族里许多年长成员如出一辙。从他身上,很容易看出那骄傲自大的来源。
他对侍者与印度官员的口气令我深感羞愧,之后那些关于他恶劣待人的故事,也证实了我的观察。他是个令人厌恶的人,在我看来他如今遭遇的一切都罪有应得。
至少这是迟来的正义,尤其是对维吉尼亚・朱弗而言。朱弗在此丑闻中惨遭毒手,今年稍早在西澳家中自杀,年仅41岁,她的亲人形容她「一生都是性虐待与性剥削的受害者」。
英国王室仍有众多支持者
我离开英国已25年或许难以判断全貌,但在我看来,英国人对王室依旧爱恨交织:有些人热爱王室,也有些人痛恨他们享有的特权。奇特的是,这种态度并不完全依照英国政治的左右光谱来分:许多工人阶级、家境清寒的家庭非常支持君主制,而财富较多的建制派人群同样支持王室。
在伦敦周边富裕地带的高尔夫俱乐部或股票经纪人聚集区,你会看到伊莉莎白女王或查尔斯国王的照片挂在会所,但走进英国北部工业区的工人俱乐部,景象也一样。身为英国人,我始终无法理解王室为何能跨越如此多元的人口结构,保持如此高的人气,更别说解释其原因了。
尽管如此,许多过去被王室体系掩盖的骇人行径,如今正逐渐曝光。例如北爱尔兰的「金科拉少年之家」,那里曾发生严重的有组织儿童性虐待。事件在1980年爆发成丑闻,并有指控指出政府曾企图掩盖真相。
英国政治家、海军军官、王室近亲成员蒙巴顿勋爵,被牵涉进1970年代那起儿童庇护所的性虐待事件,目前仍有调查指向这起案件可能受到高层建制派的掩护。
其他王室丑行也不少见,例如1936年退位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他因被怀疑同情纳粹德国,并在二战期间可能涉及叛国行为,而有「叛徒国王」之称。回顾历史,英国曾由形形色色的王公贵族统治,有人仁慈,有人疯癫专制,有人无能荒唐,甚至有人叛国。
如今随着安德鲁彻底蒙羞,艾普斯坦的幽灵大概已暂时结束对英国王室的纠缠。至于这股幽魂是否会重新作祟、美国方面是否会爆出新一波震荡──包括对川普政府的影响──这一切仍在大西洋彼岸戏剧性地发展中。
桑默斯首先中箭落马
最新令人尴尬的消息是,前美国财政部长桑默斯因与艾普斯坦关系密切,宣布辞去OpenAI董事会职务,同时暂停所有公开行程与哈佛授课。他表示自己对曾与这名被定罪的性犯罪者往来「深感羞愧」。然而这也让人不禁想问,既然这么羞愧,为何不在相关档案曝光之前说出真相?如果他真的「羞愧」,又为何不早点坦承?原因很简单:他以为这些文件永远不会被公开,并且相信川普政府会成功压下它们。
我在路透全球经济采访团队担任记者时,桑默斯正是柯林顿政府的财长。我和他见过几次面,但未曾访问过他,那是美国同事负责的工作,而我身为英国人也没那机会。在我印象中,他性格随和、外表普通,完全不像川普或川普现今的许多追随者那样迷恋权力或失控咆哮。
川普在巨大压力下同意公开这些文件,等于打开了一罐极其丑陋的「蠕虫罐头」,后续丑闻必定会在接下来持续爆发,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重大新闻焦点。
这篇在星期五发表的文章,从完稿到刊出之间可能会发生很多事,甚至可能出现重大进展。不过无论如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今「普通人」比过去更有能力让掌权者负起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关注、监督那些自愿站出来治理我们的人,并防止他们滥权走偏。
恃宠而骄的特权人物必须被揭露
前台北市长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判刑之前他在法律上仍被视为无罪,但他的案件是否牵涉特权,或是他自恃拥有特权的心态,仍值得检验。
历史上有一小部分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全球人口以百万计而非十亿计的时代。宗教方面,自然想到佛陀、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先知。各类发明家也不容忽视,例如莱特兄弟的飞行发明和爱迪生的电灯泡,以及为核能开创道路的拉塞福。当然也要记得,拉塞福同时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炸个粉身碎骨。成吉思汗、甘地、马丁路德以及亚历山大大帝都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希特勒也是如此。
艾普斯坦永远不会被列入这份榜单,但他的名字肯定会留在历史书中,作为一个即便死后仍对全球重要国家的秩序产生巨大影响的人……好吧,他对英国影响已经不大,但对美国的影响正在酝酿,尚未完全展开。
作者在路透社工作超过三十年,从欧洲总部外派亚洲后就不再离开,曾任亚洲金融总编,南太平洋总编,南亚总编,北亚总编。退休后的台湾女婿目前旅居八里左岸,对台湾民主充满兴趣,希望能够提供旁观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