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纪霖 | 转自 新世纪
题记:GPT上线以后,我对其进行了多次沉浸式用户体验。我的初步体验结论是:GPT是一流的逻辑、二流的内容、三流的文字。
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对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观,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对人生是抱乐观或是抱悲观的态度。所以我们讨论乐观与悲观,也就是在讨论一般人所最关心的人生观问题。
GPT上线以后,我对其进行了多次沉浸式用户体验。我的初步体验结论是:GPT是一流的逻辑、二流的内容、三流的文字。
所谓的一流的逻辑,乃是指GPT拥有像自然人一样的上下文阅读理解能力,其先进的人工神经系统和算法可以实现对话模式最优化。过去的AI只是对数据的提炼和分析,但以GPT为代表的新一代AI已经具备生产新内容、再加工的生成性能力。我以同样的知识性问题,比如下文将提到的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波兰尼的”默会性知识”,分别请教百度、谷歌和GPT,谷歌和百度给出的答案专业、详细,但显示的是学术语言,专业外的读者较难理解。而GPT提供的回答,简明、流畅、概括性极强,能抓住问题的要点,非常适合非专业读者,不必再提炼、再加工,就可以现成用于各种教案、作业和文章。而且,GPT还有最大的好处,可以就某个细节进行追问,其上下文的理解和互动能力已经与自然人不相上下,而且理解力、逻辑性更强。
然而,再先进强大的算法,仍然要依靠数据库数据的覆盖面和真实准确性。虽然GPT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经过反复的预训练,但较之于全人类积累的海量数据,依然是沧海一粟。以我的用户体验来说,GPT英语的资料和数据相当完备,有问必答,准确性和可靠性很高,但是凡涉及非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类问题,GPT立即会暴露其认知的短板,常常不懂装懂、张冠李戴,甚至随意抓取信息,拼凑一个虚假的陈述。比如,我问GPT”林徽因的丈夫是谁”,它很自信地回答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我又问一个比较冷门的问题”张佛泉是谁”,对于这位《自由与人权》的作者、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GPT不了解不足为奇。但它却煞有其事地抓取了一堆史料,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张是台湾地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担任过”台湾省政府长官”,甚至还虚构了相应的生平和细节。
之所以说GPT是”二流的内容”,乃是说其资料与数据的可靠性到目前为止,暂时不如谷歌、百度和维基百科,需要用户非常审慎地复核与鉴别。但我也相信,随着GPT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非英语世界数据的积累,这个BUG迟早会解决。据Open AI的创始人透露,GPT的知识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相比较而言,微软最近推出的试用版的新必应,用户体验要比GPT好很多,新必应是搜索引擎,但又增加了GPT的聊天对话功能,既能与用户流畅对话,又克服了GPT存量信息有限的不足,其强大的全网全语种搜索能力,使得其信息的拥有量和准确性远超GPT。
所谓”三流的文字”,指的是GPT的文字风格形同答卷,非常规范,符合标准。然而,它缺乏个性和文采,即使你命令它写各种风格的诗歌、散文,基本也是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了无新意。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GPT在意境和文字风格上,远远不具有人类的创新能力。它有模仿能力,能够模仿各种风格和文体,但是正如接下来要分析的,GPT因为缺乏生活实践的感受和个性的情感,很难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语言风格。
好在GPT也承认这一点,当我问:”你能替代人类有深度的思考吗?”GPT回答说:”我并不能像人类一样有自主意识和主观体验,也不能像人类一样具有创造性、判断力、道德判断等复杂的思考能力。因此,尽管我可以在某些方面出色,但我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思考。我是一种工具,可以辅助人类完成一些任务,但不应该完全取代人类思考和决策的角色。”应该说,这是GPT的开发商和设计者为它定位的”人设”。
——网友推荐 / 网易 尚曦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