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图:N509FZ,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前言:我想从童年写起,通过个人视角,体察大陆半个世纪以来的家庭与村庄、国家与社会,让台湾的读者对大陆党国与民间社会多一份感知。我的童年记忆可以追溯到中共的文化大革命之前,少年时代(1970年)「文革」开始淡化,并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80年代读大学、读研究生,我在北京亲历了声势浩大的八九民运,最早一批进入天安门广场示威,最后一批撤离广场,后来又因零八宪章第一批签名而遭免职,茉莉花运动时被拘审差点身陷囹圄。我想把个人亲历复述成为文字,让个人记忆汇入家国记忆库。大陆苦难的历史并没有终结,一切仍然在进行中,大陆知识人身陷精神困境,与大陆民众一样无力解脱,这些文字不仅为了不忘却,也希望给困境的同道们一份勉力。
伴我长大的山,一个是村庄东南面的独秀山,另一座是魏峨高耸于西边的天柱山。总是记得夏日傍晚,太阳从山峰边滑落时,山峰遮蔽的阳光反衬出青色的光芒,由西向东划过天穹,壮观绚丽。
天柱山是自然之山,也是历史文化之山,是佛道信众之山,而对于我,源自祖母叙述的传说,使天柱山有了另类传奇境界,它美丽壮观的风景后面,多了一层历史苦难。
天柱山的历史叙事可溯源到上古时代西周春秋,此地属古皖国的封地。皖伯大夫因贤明德政,被后人们尊称为「皖公」,所以安徽简称为「皖」。汉武帝刘彻则封天柱山为「南岳」,中央政权直接影响到了距离朝廷二千里之外的地名封号,这是都是政治叙事,而文化叙事,可上溯到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曾泛舟于长江,远望天柱山,顿生归隐之念:「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后来又写有《江上望皖公山》一诗:「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也留有歌诗:「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名山与名人诗篇相辉映,构成自然与人文丰富的景观,我童年之时听到祖母关于天柱山的传说,却完全异趣于上述的赞美诗篇与文献。
天柱山为什么叫慢山
祖母的故事背景是秦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驱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到北方去修筑长城,这对无数的民工当然充满苦难,天上的王母娘娘非常心疼,深夜里给每一个民工发放一根自己的头发丝,吩咐他们将这根神丝系在扁担的绳子上,以减轻负担。
第二天开始,所有的民工挑担都显得非常轻松,人们的脸上也多了一份欢快,这引起监工们的好奇,他们对一些民工鞭笞审问,知道了真相,汇报给了始皇帝,然后就强行收缴了所有的神丝。
始皇帝令人将这些王母娘娘的头发丝编成一支鞭子,由南向北驱动群山北移,以构筑北国屏障,南方的山、中原的山都被神鞭驱动,向北方移动,但唯独只有一座大山移动速度极其缓慢,也许就是不听始皇帝使唤,故意缓行。
最终这座山停留在皖地,它不仅不北移,反而向上崛起,似乎要刺破青天,这下老天爷不干了,召来天兵,用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了大山的头顶。
祖母指着天柱山顶,远远的真的能看见一片巨石压在山峰,人们都叫它飞来石。天柱山形似天柱,因此而名,由于天柱山在秦皇的鞭打中慢慢北行,不听使唤,所以人们又称它叫慢山。
祖母的传说似乎与陈胜、吴广起义有某种唿应关系,而孟姜女哭长城,也同样是对秦暴政的强烈控诉。上大学之后与家住天柱山附近的同学聊起天柱山叫慢山的故事,当地同学均无耳闻,更没有相关书籍记载过。我有点好奇,难道是祖母自己编的故事吗,或者是秀才身份的曾祖父自己编给儿孙们的故事?
「赶山鞭」的故事
原来,赶鞭的传说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传,十六国时期宴谟的《三齐要略》记载:「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至今悉赤。」这则传说中没有苦难叙事,秦始皇在这则传说中,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另一则在关中地区流传的传说,却是歌颂秦王的口吻:秦王赢政觉得关中山多,就盘算着要用士兵与农民来搬迁,九天玄女赐给他一只神鞭,秦岭与陕北高原,就是当年秦王挥鞭驱赶、抽打出来的,移山之后,出现了千里秦川,关中富庶有利于秦一统天下。这显然是秦人思维编写出来的传说。
楚地的传说完全不同:《庐山的传说》里,故事情节也是秦始皇征调民工,修筑长城。黎山老母看到民工劳苦,就向民工散发了发丝,但被秦王发现了就收集编成神鞭,不断驱赶南方的山北移,但却被一位卖茶女骗走了神鞭,所以庐山就留在了鄱阳湖滨。与此类似,湖南张家界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龙王镇大海,金鞭能赶山」,神鞭峰与秦始皇用神鞭赶山有关。
《大连风物传说·龙女盗神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编)故事与上述两地的传说基本相同,但增加了地方特色,就是秦始皇用神鞭驱山填海,惊动了龙王,龙王让三公主骗走了神鞭,终止了始皇帝疯狂的填海行为。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赶山鞭传说,会发现只有关中地区的传说将秦始皇的行为当成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正能量进行叙事,秦岭、秦川因此都姓了秦,而在其它区域特别是安徽、湖南、江西的相关传说,始皇帝都是苦难的制造者,皖、湘、赣等地古属楚地,当时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而从赶山鞭的传说则可以看到,秦的暴政是通过另类方式被民间传形成记忆,并广为流传。
从祖母的传说故事追溯赶山鞭的传说源与分布区域,通过比较发现情节基本相同的传说,区域不同,政治倾向也大相异趣。这种有趣的比较与发现,是通过村庄的视角寻踪所得。所以,即便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传说,村庄仍然有村庄的叙事方式,看历史与社会问题,也应有村庄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