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7,美国国务卿(即外交部长)布林肯(中)欢迎美国总统拜登(左)、副总统贺锦丽(右)到国务院说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图/撷自布林肯推特
日前我在民报网站发表〈天能从我愿否〉一文,评论国内媒体以及官方经常漫不经心,出现误译及硬译英文用语现象,最后更指出时下到处可见之「保持社交距离」中译欠通,而呼吁主管单位从速更改,以免让政府继续失面子。
但我这呼吁也是石沉大海,未见官方做出反应。不过此亦不足为异,官场作风本来即是错也要错到底以免损及威信。而这传统也不因政党一再轮替而动摇。然而这一现象非关本文主旨也即点到为止。
本文所讨论者,是国内对外国政府机关称谓,以及对其政府官员职衔,也常有错译和硬译之失。事虽不大也仍属不正确资讯,容易制造错误印象,所以仍以尽量厘清为宜。本文也即挑检几项最常见案例做一检视。而引发我这一动机因素,是在报端所见「战争部长」这一误译。
本年元月10日《自由时报》刊载一段有关弹劾川普新闻,提及1876年美国曾有「战争部长」贝卡纳普辞职后仍被提出弹劾往例云云。在此所谓战争部长应是陆军部长之误。
望文生义乱译一通
要知美国早年并未以陆军即ARMY之名称谓现代之陆军师,而是称以WAR DEPARTMENT,陆军部长亦即称SECRETARY OF WAR。时报译者想即是看到原文部长职衔有WAR一字,即望文生义译为「战争部长」,未能想到从中国本土时代到现在,从未有媒体使用这一古怪职称。此外部长全衔也有「秘书」(SECRETARY)一字,若遇上真正离谱译者,或也可能将部长译为战争秘书矣。
若论错译和硬译之害,我本人童年即曾受到误导,堪称资深受难者,也具见这一流风源远流长,不是「中华民国在台湾」 之后才出现。而很巧者是,我当年受害事件,也牵涉到SECRETARY这一字句。
事源我从小即是福尔摩斯迷。探案全集里有一案件是有一重大公文失踪,首相携同一位「外交部秘书」拜访大侦探求助。我当年看到书中所写两人交换意见,即感觉不大像小小基层职员和堂堂首相对谈,心中也就此留下一点疑问。
多年之后我读著作原文,才发现所谓外交部秘书,其实是外交部长或国人所惯称「外相」。错译之产生,是英国外相称FOREIGN SECRETARY头衔既有外事或外交之FOREIGN,又有秘书之SECRETARY,译者也即不假查证译成外交部秘书而误我数十年。
当年在中国本土,多数国人普遍缺乏国际知识,福尔摩斯探案译者有此类闪失,也是多少可以谅解。如今在台湾是资讯发达,类似错译和硬译,实在不容其经常出现,以免损及本国文化界形象。
国内新闻报导,时常出现「高级专员公署」和「高级专员」之称,如甲国在乙国之「高级专员公署」或派驻乙国「高级专员」如何、如何之类资讯,常让广大国人一头雾水,不知是何等性质机构或何等官员,可能也纳闷何以从未闻美国在他国设有该等公署,也未闻日本有派驻外国该等专员。
「高级专员公署」即是大使馆
实际这两者皆是用于大英国协会员国之间称谓。「高级专员公署」是大使馆,「高级专员」即是大使。大英国协舍此国际通用外交名词不用,或是意在凸显彼此关系不同,不是外人。但国内媒体仍似以采取意译,称为大使馆及大使较为合宜,以免让国人不知究何所指。
较诸「高级专员公署」和「高级专员」更易误导国人者,是「国务卿」这一译名。
1941年5月23日,时任驻美大使胡适曾在日记写到「外长HULL约去谈」,所指即是国务卿赫尔约他谈话,建议把日本拉出德日义轴心联盟。为此曾有朋友讥讽胡氏,意谓亏他还是知名学者,居然将国务卿误称为外长,我听后只有暗暗苦笑。胡适并没错,多年来国人反而都错了。所谓国务卿,实际也仅只是外交部长,全不等同其他国家总掌国务的总理。
国务卿只是外交部长
国务卿这一称谓,我不知起自何时,但听去很有大清或北洋味道。其定名缘起,无疑是原名SECRETARY OF STATE有国事或国务之意,所以即如是命名,而不知此处之国事国务,是纯指对外事务,全不涉及国防、司法、财经等各领域。
可叹国民党和共产党枉称革命政权,对这一君主时代意味颇浓国务卿之称,仍是一路沿用不误。而积习既成,今天在台湾要改恐也难,本文提出质疑,恐也只能是立此存照而已。
本文以及前篇〈天能从我愿否〉,所谈皆是针对英文名词字句之错译硬译,并非足以动摇国本严重现象,长篇大论,或有无聊之嫌。但这一现象也颇足显示当今国人之处事漫不经心,得过且过心态,不是以今天处境宜有表现。本文亦即借此以例为证,吁请国人有所反省警惕。居安犹须思危,何况今天台湾绝对远谈不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