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第一章 阅读的兴趣 第二节/共四节

即使是从未阅读圣经,从未相信上帝的人,也或多或少发现一个事实,我们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知识体系都来自于基督教传统秩序(从旧约到新约的整全秩序)。有人为此做过一个数据统计,90%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信仰上帝。所以有人困惑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圣经里的确有这样的箴言: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言,9.10)。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智慧,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显在的或者隐在的都处在敬畏上帝的情感秩序之中。事实就是如此,圣经所启示的上帝信仰具有一般启示的秩序,所有人都在一般启示秩序以下存在,这构成人类普遍的敬畏心理原型。

考察人类所有的传统,我们发现犹太教敬畏,他们选择了苦苦等候;伊斯兰教敬畏,他们选择代替;基督教敬畏,他们选择相信上帝救赎;儒家敬畏,他们选择了远离;道家敬畏,他们选择了躲闪和猜测;印度教敬畏,他们选择了混沌;佛教敬畏,他们选择了雕刻偶像。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人不相信上帝,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描绘上帝,给上帝命名。惟有真正倾听上帝的特殊启示,愿意遵行上帝之道的人们,才是上帝的选民。

圣经是上帝的启示性文本,圣经无误,圣经是整全的表达。这是一名基督徒必须建立的信心与观念的基准前提条件。由于我们不过是人,很多基督徒讨论圣经话语,绝大多数都会理所当然地沿着伦理学的进路展开。事实上这样的路径依赖,是合理的选择,因为人类最持久的思想源流,就是伦理学。所以人们能够看到,无论是亚理斯多德,还是孔子,都对伦理学有着体系性的建构。新约《罗马书》更是被称为人类的道德全书。可见伦理学的进路是重要的,必然的,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专业进路之一。

在接受了伦理学专业进路的前提下,人类的思想家们所选择的路径就是立足于伦理学前提的知识论进路。没有伦理学作为前提条件的知识论是人类知识的作恶;没有知识论作为涌现秩序的伦理学是人类伦理的伪善。一个好的思想者,必须练习如何同时防止自己陷入到两种错误的进路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西方思想史意义上的基督徒们,一直以来都在警惕自己不要用一个单一的伦理学招式去解释世界,一个好的基督徒要学会怀疑与追问,要有能力进入知识论的领域,去学会细分和演绎,去发现新知识。

如果不努力这么做,基督徒给人的印象就可能是一群单向度的伦理英雄,或者是一群反智主义者。事实上大多数基督徒阅读圣经之后,都会产生一种基于圣经理解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懂的知识幻觉,这是一个知识论的错误。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批评,任何不经过专业细分的观念都不是知识,基督徒在没有进入专业细分之前,不可能什么都懂。相反,一个基督徒一开始应该是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有一个一开始就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知识的细分领域,这种对人自身的知识论的先验判断,构成了一个人的知识的起点。

当一个基督徒完成了这些工作,意味着他理解了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得以有条件进入知识领域。这是圣经里关于敬畏的箴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1.7),人类的知识论从这里开始。

这句话的意思包括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是知识涌现以敬畏上帝为起点,这构成人的知识的信心。没有起点的知识不存在,因此知识不是虚无的想象,而是基于起点的涌现。第二,当一个人真正敬畏上帝,那么他对自己的理解就是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这构成人对自己的知识的判断。第三,一个承认自己首先处在无知状态的人,他的知识能力表现为一个缓慢但是坚毅的涌现过程。这构成人对过程理性的把握。任何知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像一条江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缓慢地成为大江大海。

——知识源自于人对上帝的信心
——知识源自于人对自己的怀疑
——知识源自于人对过程的把握

这是一个三一模型,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日夜沉思耶和华的话语,这是信仰的大工作。伟大的圣经阅读与沉思,让我们的知识拥有明确的起点。这是一种信心的祝福,当我们的起点清晰可见,我们的知识能力终于上路。

知识的能力就是分工的能力,一个人的哲学能力就是他对于事物的演绎能力和逻辑能力,任何有效的演绎与逻辑都不是归同原则而是细分方法。一个人的经济学的能力就是他对市场分工的想象力。一个人的文学能力就是他对人性对命运的细节的细分能力,这种人性的细分表现为对人性的怀疑与撕裂,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不能深刻怀疑人性不能残酷撕裂人性的文学家一定是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文学家。

所以,要学会努力怀疑一个人,努力批评一个人。当我公开批评一个人时,我发现我可能是有些爱他的,我甚至是希望和他分享一些信息。如果有一天我对某些人无话可说,毫不关注,这并意味着我已经学会了宽容,而是我已经对这样的人这样的生命失去了起码的爱心。在这样的意义上,我感谢所有公开批评我的人,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无论你是出于妒忌还是出于仇恨,无论批评是否在理,我都要感谢你。

基督信仰是一种超验的作为前提条件的力量,经由人的理性追问,构成人的思想能力和知识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三个维度:
——直觉能力;
——假设能力;
——从不可能性到可能性的涌现能力。

直觉能力带来问题意识,假设能力带来基准条件,从不可能性到可能性的涌现能力带来过程理性。如此,科学与知识成为可能。所有细分的学科都处在这样的秩序之中。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