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田明:由上海封城的种种乱象说开去
疫情至今,进入第三个年头。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最难去的国家,当世界大部分国家也已正常时,中国还总是会传来封城的消息。
暂且不论所谓封城是否合法,单说封城后的种种乱象,就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在大陆生活的大多数人,他们却以为封城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会认为这是中共政府负责任的表现。这观点的差异自要是要归功于中共喉舌的宣传和网络封锁。
武汉封城之前,中国有过因为疫情而城市停摆的先例,那还是在胡锦涛时代,2003年的非典。按照常理,中共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封城这样的操作应是驾轻就熟。
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因医院拒收而看不上病亡故的;因无法出门而买不上粮饿毙的;还有一些精神崩溃而自杀的。除此之外,襁褓小童与父母分离进行隔离的。这每一件都真真实实地在中华大地的天花板城市——上海——发生了。
笔者对大陆的封城,没有过切身的感受,但是共产主义铁拳下的中国封城状态,上述的一幕幕,使得笔者能够立体地看到封城下的惨状乱象。
上海2500万人,人口规模差不多和一个中等偏大的欧洲国家相当。笔者曾在上海生活过几年,在笔者当时居住的房子周边,成规模的步行十分钟可至的菜场有三处,每一处都有数十个摊位、档口,出售米面粮油、菜肉禽鱼、还有熟食,此外,步行十分钟内可达的大型超市,诸如家乐福,至少两个,这还不算散落在小区内的熟食店、果蔬店、面包房、肉铺。这些商铺、商贩提供了整个上海面向最终客户的食品供应渠道。
这里面的从业者有多少人呢?一个菜场至少百人,超市涵盖的商品范围甚广,即便只算他的一半员工,也在数十人。
这还没有计算这些食品从生产地到城市菜场、超市的运输链条、储存链条。所以,当我那时去选购食品时,我面对的是一个成熟运转的市场体制。一只大闸蟹、一颗鸡毛菜的背后,都是整个供应链的呈现,都是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服务。当然,这些人也非只服务一个人,而是整个市场、超市所辐射所有社区居民。
一纸封城的行政命令,整个成熟的市场戛然而止,市民居家不得外出。以往的成熟的市场机制被强行刹车,被居委会、志愿者取代。如果是服务一栋楼的居民,我相信问题不大,可是保障2500万人,居委会、志愿者的队伍需要多少?上海市在下令封城前是否准确计算过?
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假设现在是一场与病毒的战争,上海市,包括之前的西安、长春、吉林,是否准确计算过需要动用的兵力呢?保障这些兵力又需要多少资源的投入呢?
保障2500万人的日常——真是只有“社会主义”的共产中国敢这么干——笔者现已定居海外一座小城,自疫情以来,当地政府只发布过一次封城令——可出门购买食品、遛狗,持工作证明者可外出工作,公共交通为中断、医院照常运转,凡涉及食品零售批发的门店一律正常营业。不得不说,这个封城令,在中国面前都不配使用“封城”二字,而这座小城所在的全省人口尚不及上海的7%。
即便如此,尽管当时病毒凶猛,示威抗议的当地市民不绝,医护从业者、餐饮业从业者更是成功申请了游行大罢工,对于被叫停的各个行业,诸如餐饮、美容、零售、电信等部门,政府更是发放了经济补贴,无论是大小从业者,都可以申请国家政府、省政府、市政府三级补贴,而且是可以同时申请多个。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政策,当地不少华人依旧坚定地认为,当地政府在作死,不好好照抄中国政府的封城作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出了国的华人,还是胆子大了些的,至少敢批评当地政府了。
至此,笔者有一问:中共的官员们,你们的封城措施实施前,到底有没有想过、算过,保障2500万人口的吃饭,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如果有,那这些兵力的调配是怎么安排的?
从现实来看,你们什么都不考量。
封城能不能将病毒清零?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不可能。
不可能,是因为已封过无数城,病毒仍流行。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极端地不顾一切地折腾呢?
大概,中国人骨子里是绝少低头认错的民族吧。
2500万人,令人颤抖,这个数字已超过台湾总人口——你们该不是在实际演练“占领”台湾后的封城镇压计划吧?